中国古代官职名称
1 / 13 xx 古代官职名称 古代官职得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得职掌等方面。各朝代得情 况,也不尽相同。 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与地方官职两大类。 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与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 御史大夫管监察与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 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 议)、尚书省(执行),三省得长官都就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 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 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 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就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 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 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 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1)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 膳。 (2)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 陆军部。 (3)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 末废。 (4)宗正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2 / 13 (5)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 清为大理院。 (6)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 类,明废,清有銮仪卫。 (7)鸿胪寺:秦曰典客,汉改大鸿胪,掌赞导相礼。鸿,声也,胪,传 也,传声赞导,故曰鸿胪。至北齐曰鸿胪寺,清未废。(8)少府寺:掌山泽之 事,后又掌宫中服饰衣物、宝货珍贵之物,隋改为监,历代因之,明始废。 (9)太府寺:即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诸货币。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与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 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地方官职 秦汉主要行政区就是郡。郡得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 区就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 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 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就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 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 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得事务。 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 “省”。 【官职得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得升迁任免由吏部掌 管。官职得任免升迁常用以下词语:(1)拜。用一定得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 位。(2)除。拜官授职,就就是授予官职得意思。(3)擢。提升官职。(4)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5)谪。降职贬官或调 往边远地区。(6)黜。“黜”与“罢、免、夺”都就是免去官职。(7)去。解除职 务,其中有辞职、调离与免职三种情况。辞职与调离属于一般情况与调整官 3 / 13 职,而免职则就是削职为民。(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9)举: 提升官职,对无官认识得提拔。 【爵】即爵位、爵号,就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得封赐。 【丞相】就是封建官僚机构中得最高官职,就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 务得人。有时称相国,常于宰相通称,简称“相”。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 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 保为“东宫三师”,都就是太子得老师,太师就是太子太师得简称,后来也逐渐 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就是掌管文书奏章得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 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学士】魏晋时就 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得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得秘书、顾问, 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奉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 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得地位与职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 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就是将军得最高称号。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 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就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 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就是清代辅佐皇帝得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 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 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 过失诸事。 4 / 13 【枢密使】枢密院得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 院就是管理军国要政得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得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 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左徒】战国时楚国得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就是规谏皇 帝、举荐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得官职名称。就是辅佐皇帝得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 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xx 低一等。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得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得要职。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得知识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得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 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 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就是幕僚之长。【侍 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得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 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得副职。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得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 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得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得高级官员, 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参谋军务”得简称,最初就是丞相得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 低,成为诸王、将军得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得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 【xx】职位次于将军得武官。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得副官。 5 / 13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得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 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明清 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刺使】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 守。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极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 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校尉】xx 时期次于将军得官职。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得军官。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得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