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 本专题考试大纲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其主要内容为(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2)汉代儒学 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其主要内容为(1)古代的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 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近三年全国各地高考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考查以选择题与问答题为主要形式,难度上以中等 难度为主,内容上相对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儒学方面:先秦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2.文学方面:主要以文学作品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本专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民本思想,复习时要多加注意。材料题多考查儒家思想演变与同 时期的政治、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继承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传统,植 根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生产关系中资本主义的新因素,在明清之际“天崩地解”的形势下,开创了 新思潮、新学风。这股新思潮出现的时代背景、主要表现以及对明清和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将是 复习备考的重点内容。 【知识框架】 本专题分为三条主线: 主线一 古代中国思想上讫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生、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历 史过程。春秋战国与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相对活跃,中间时期思想发展日趋僵化,具体历程如下: 创立(孔子:仁、礼)→发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并施)→完善独尊(董仲舒:天 人感应、君权神授;汉武帝:独尊儒术)→改造、成就(儒道合一,理学、心学)→批判、新生(经世 致用、工商皆本、反专制)。 主线二 科学技术:内容上强调实用性,研究方法上侧重于传统经验总结、缺乏实验,应用上 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大型工程,成就上以四大发明为典型代表,水平上领先于世界,为世界文明发 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主线三 古代文学艺术发展的趋势和原因:趋势:日趋平民化、世俗化、反封建意识增强。原 因:封建专制统治加强;商品经济发展。 考点一 儒家思想由形成到独尊 1.百家争鸣 派别 代表人物与主张 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 主张:“仁”“礼”学说;“德治”思想;创办私学;编订“六经” 代表人物:孟子 主张:“仁政”学说;“民贵君轻”思想;“性本善”伦理观 代表人物:荀子 主张:“仁义”“王道”学说;“君舟民水”思想;“性本恶”伦理观 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 主张:“道”的本原论;“无为而治”学说;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代表人物:庄子 主张:“自然无为”观;逍遥自得的思想 法家 代表人物:韩非子 主张:君主集权的集权观;厉行赏罚的法制观 墨家 代表人物: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2.汉代儒学 (1)思想来源:以儒家思想为骨干,融合阴阳五行家、道家及法家思想。 (2)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 (3)新增内容: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 3.评价 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确立了儒 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的权力。 考点二 儒学思想由转型到扬弃 1.宋明理学 派别 哲学观 认识论 程朱理学 二程:“天理”本原论;人伦即天理 “格物致知”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陆王心学 陆九渊:“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反省内心 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致良知” “知行合一” 2.明清儒家思想的活跃 (1)李贽:否定孔子及儒家经典的神圣地位;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2)黄宗羲: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倡导法治,保证民权。 (3)顾炎武: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保天下的爱国思想。 (4)王夫之:唯物论、发展观、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考点三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四大发明 技术 发明过程 外传 对西方文明发展的贡献 具体 总体 造纸术 西汉早期发明,东汉蔡伦 对造纸术的改进是书写材 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造纸术8世纪 (唐朝时)经阿 拉伯人传入 欧洲。其他 发明也先后 流传西方 促进文化的发 展 加速欧洲 封建社会 的解体和 资本主义 的兴起 火药 古代的炼丹家发明;唐朝 末年开始用于军事 为资产阶级打 败骑士阶层创 造条件 指南针 战国时期出现“司南”,北 宋的罗盘针用于航海 为新航路开辟 提供技术保证 印刷术 隋唐出现雕版印刷,北宋 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期, 同时平民毕升发明活字印 刷术 为文艺复兴运 动和宗教改革 准备条件 考点四 文学艺术成就 1.中国古代文学成就 体裁 成就 《诗经》 收录西周到春秋中期的作品;风、雅、颂三部分;现实主义风格 楚辞 抒发忧国忧民情感;浪漫主义风格 汉赋 铺陈辞藻、文采华丽 唐诗 边塞诗人王昌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白居易,批判黑 暗,寄托抱负 宋词 适应市民生活需要;婉约派与豪放派 元曲 通俗生动,豪放飘逸;关汉卿与元曲 2.汉字、书法 (1)汉字 ①基本脉络 原始的刻画符号→甲骨文、金文→小篆(秦朝时)→隶书(始于秦,流行于汉)→楷书、草书、行 书。 ②演变趋势:由繁到简,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2)书法 ①发展脉络 楷书——始于东汉,魏晋完善,唐代步入盛世;草书——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行书— —东汉至西晋书体完全成熟。 ②阶段特征 秦篆汉隶——魏晋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隋唐风格多样——宋四家追求个性,忽略法 度——明代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 3.中国的绘画 (1)魏晋时期 士人群体的艺术追求体现在绘画上,出现了文人画,代表人物有顾恺之。 (2)唐代 体现盛唐画风的代表是吴道子,被誉为“吴带当风”。 (3)宋代 文人山水画兴起,逐渐发展成独立的画种。 (4)明清时期 出现了一些风格奇特的画家。 (5)民俗画 有描绘市井生活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还有木刻版画、年画等。 4.戏曲 明清小说 四大名著;文学世俗化;具有反封建色彩 (1)昆曲:明中叶至清中期,昆曲兴盛,被誉为“百戏之祖”。 (2)京剧:起源于乾隆末年徽班进京,道光年间逐渐形成;同光年间成熟,渐成国粹;民国年 间走出国门。 高考真题演练 1.(2018·北京文综·T12)“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 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 )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的学科素养。通过对传统文化内涵的解释,使学生 树立文化自信。 【解析】选 C。材料中“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意思是“依靠武力假借仁义之名而统 一天下的叫作‘霸’,要称霸,一定得有强大的国力;依靠道德,施行仁义而统一天下的叫作‘王’, 要称王,不一定得有强大的国家”。孟子强调了儒家思想的教化功能,故 C 符合题意。甲骨文中的 “王”字本义象征军事力量,与儒家教化不一致,A 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的“以力假仁者”“以德行 仁者”都是“有为而治”,B 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体现“宗法制度”,D 排除。 2.(2018·天津文综·T1)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