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文明的差异
中印文明的差异 中国和印度都是文明古国,可这两个古老的文明迥然相 异,甚至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正如史家所说,不仅是自 然地理环境,职业、饮食、居住和服装等等不同,而且是广 泛地表现在思想深处,表现在构成文明的基础,是决定人们 思想和日常生活的根本差别。比如印度的种姓、杀戒(非暴 力主义) 、轮回再生和因果报应(关于道德行为所招致的结 果的规律)等基本观念和制度,在我们这里并不存在。 读了通史,我对中印两个伟大文明之间的区别有了一点 儿认识。异域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让我们一同来看看中印 文明之间有哪些差异。 首先,两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传统大不一样。 在中国,是长期的帝国统一间隔以短暂的分裂,这是中 国历史的模式。印度历史的模式,则恰恰相反,是短暂的统 一和长期的分裂。 这并不是说印度就没有统一, 印度的统一, 是文化的而不是政治的。印度文化强调的是忠于社会秩序而 不是忠于国家。 有趣的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正是印度出现统 一帝国的时候。 印度出现的第一个帝国是孔雀帝国,在公元前 322 年, 正值中国的战国中期。到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天下时, 印度却在孔雀帝国著名的阿育王去世半个世纪后,他的帝国 便被消灭。中国秦汉统一时期,印度陷入分裂,从公元前 2 世纪初,随之而起的是长达 500 年的混乱和黑暗。 印度第二个伟大帝国是笈多王朝,建于公元 4 世纪时, 其疆界构成了印度斯坦传统的边界线。约公元 500 年分裂, 然后灭亡。笈多王朝的鼎盛时期,正值中国的魏晋南北朝乱 世之际。到笈多王朝溃灭时,中国却在公元 589 年由隋朝统 一了全国。 后来到了 1524 年前后,突厥穆斯林入侵印度,建立莫 卧儿帝国,就象 19 世纪时,满族帝国在中国一样。一直到 1857 年英国取而代之,成为印度的新主人。 中国却没有发生印度在雅利安人或穆斯林或英国人到 来侵占并统治的情况,虽有许多游牧部族侵入中国,甚至还 取某些王朝而代之,但不是中国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 习俗或畜牧经济,相反,是入侵者自己总是被迅速、完全地 中国化。 印度的传统特点还表现在其语言的不统一,直到今天, 仍有 14 种“民族语言” ,英语是其中的一种,用尼赫鲁的话 来说,它在其他 13 种语言中起着“连结”的作用。而中国 早在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 便统一了语言文字。 因此史家说,中国人在他们整个历史上享有同一种族和 同一文化,此话不虚。 其次,中印文明的差异,还表现在中印两国的社会结构 有重大差别。 差别之一,是印度存在独特的种姓制度。 上古时期,具有强烈种族优越感的雅利安入侵者,为极 力阻止与受他们鄙视的臣民混合,在印度发展起四大世袭种 姓制度。前三个种姓由雅利安人自己的职业等级即签上(婆 罗门) 、武士贵族(刹帝利)和农民(吠舍)组成。第四种 姓(首陀罗)留给土著,称为达塞人,即奴隶。 在这四大划分内,现已成长起令人迷惑的各式各样的种 姓。 在这一种姓等级制度之外的是贱民,即不可接触的人, 史家说,就是在今天,还约占印度人口的七分之一。 社会法令和宗教法令的结合,使种姓制度至今仍在起作 用。种姓制度现在仍是印度社会钢铁般的框架。现在,虽然 它已受到改革者们的抨击,并由于现代工业社会的种种急迫 需要而遭到破坏,但它实际上仍在印度四分之三人口居住的 农村中发挥作用。 史家说,这种种姓制度不仅是印度社会稳定的根源,也 是其民族衰弱的根源。 相反,在中国,史家说, “中国文明,这个唯一在任何 时候都未产生过祭祀阶级的伟大文明,具有独特的现世主 义。 ” 而且,印度的种姓有四个基本特征。一是具有独特的职 业,比如银行家和商人常属于吠舍种姓,二是具有世袭的原 则, 这体现在对婚姻有复杂的规定和限制。 三是种姓对食物、 水、接触和礼仪的纯洁还有更进一步的种种限制。四是每一 个种姓都有自己的“法” ,即道德准则,用以规定各种义务 和责任,如赡养家庭,履行为结婚、出生和去世定下的仪式 等。这些特征表明,印度人的职业、婚姻选择等等,都有严 格的甚至不能逾越的界限,人员在各行业、各阶层之间很难 流动。 相比之下, 中国社会有很大的优越性, 尽管我们也有 “龙 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 ,也有“门当户对” ,可情 况要好得多。特别是我们自古就有令西方人折服的科举考试 制度,对社会各阶层人员的流动是个非常好的通道,史家赞 叹说,这种独特的制度在西方或其他任何地方过了二千年才 出现。 直到今天的高考制度, 从本质上仍有科举考试的遗风。 差别之二,是印度社会在历史上存在一个商人阶级。 早在公元前 6 世纪和前 5 世纪时,印度经济的发展就造 成了一个富裕的商人等级即吠舍种姓。 但在古代中国,商人却没有形成一个商人阶级,相反, 商人地位低下,我们古代有个“良家子”的说法,这良家子 有个明确的界限, “非医、巫、商贾、百工也” ,商人属于非 良家,可见那时商人的地位和信誉。 到了 18 世纪后期和 19 世纪,印度兴起一个强大的商人 阶级,他们能比较自由地在印度经商。而那时的中国,清朝 时的商人几乎遭到完全的排斥。不过,商人重利,那时印度 商人阶级的经济利益与西方公司的经济利益关系密切,竟然 成了英国人征服整个印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中印文明还有一个很大的差异,就是中国文明与 印度文明的时空观截然不同。 中国人具有独特的现世主义,相信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每个人只有有限的一生,注重今生今世。儒家先圣孔子就有 非常理性的教导,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不知生, 焉知死” 。 印度却截然不同,印度人信奉印度教,认为人的生命无 限,不仅有今生今世,而且有往世来生,把时空无限扩大了, 于是十分注重永世。认为个人灵魂——“自我” ,是上帝的 一束火花,通过轮回不断地变换状态,直到重新被吸收为婆 罗门而获得解放。 他们认为,一个人在生活中的地位是他往世所作所为的 必然结果,而一个人对来生的希望,则完全取决于他是否能 忠实地奉行所规定的种姓义务,而不管它们也许是多么麻 烦,多么卑微。 于是,印度宗教制度中以法、因果报应和轮回再生为基 本原则的种姓制度,及其有关教义,便成了婆罗门控制人们 心灵不可抗拒的手段。第四,中印两国文明的不同,还体现 在人们的思维内容和心理经验上。 由于思维活动的时空 范围不同,中国人与印度人思维活动的内容,心理经验可能 大不一样。印度人思维时空无限,思维内容和心理经验的范 围必然扩大,这种状况中国人似乎不能体会。 思维与语言密不可分,这就导致两国语言出现重大不 同,史家说,印度语言有高度的屈折变化,语法复杂,词汇 丰富。不过,被尊称为“近代印度之父”的拉姆·莫汉·罗 伊在 1823 年就指出,印度语言语法上存在细微之处和形而 上学的区别,并没有什么实际用途。 印度史诗饱含玄学,偏好抽象,隐喻夸张,想象力无限 奔放,其内容多与个人的灵魂得救有关。中国却没有与印度 史诗相当的东西,中国人的经典都强调人在社会中的生活, 尤其是强调家庭成员之间、国王与臣属之间的关系。 第五,是中印两国文明追求的目标不同。 中国文明追求人伦至善,认为人伦至善是美好社会的标 准。从孔子开始,中国大多数思想家主要关心的是,在这世 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