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名词解释
训诂名词解释 训诂学名词解释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 传》。 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 的专门工作。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 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训诂 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它包括对训诂现象的科学解 释,对训诂方法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分解,对文献词义的 存在形式、运动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训诂学三个时期是:早期训 诂学、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训诂学复习题 1.训诂: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 的语言;用通行的语言,解释方言。 2.训诂学:是以语言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是我国传统 语言学的分支学科。 5.传统训诂学解释词语的三种方法:形训、声训、义训。6.形训:是 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词义的一种训诂方法。“据形说义”是其另一 种说法。形训的代表著作是许慎的《说文解字》。 7.形训的局限性:(1) 形训仅限于解释字的本义,无法知道其引申义、今义;(2)辨形有误, 常导致主观臆测;(3)字形讹变,影响形训。8.声训:根据汉字的读音 来解说词义的训诂方法。音近则往往义通,声训实际上是用与被释词读音 相同或相近,而意义相通的词来解释被释词,前人也称之为“因声求义”。 代表作是刘熙的《释名》。9.如何进行声训?首先,要了解古音;第二, 利用形声字的声符,形声字的声符是声训的重要线索,通过声符来解释字 义。利用形声字的声符,寻找语言线索,探求词义的方法,到了宋代有了 较大发展,人们不仅在实践中运用,并在理论上加以研究和阐述,于是产 生了“右文说”。 10.“右文说”:是北宋王圣美提出的。“右文说”认为形声字的声 符除表示读音外,还表示这个形声字的意义。声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相 通。因为形声字绝大部分是左形右声的结构,也就是声符在字的右侧,因 此这种学说被成为“右文说”。 11.声训的类型:一是音同的声训包括原字相训和同音字相训;二是 音近的声训包括声同韵近字相训,声近韵同字相训和声近韵近字相训。 12.声训的局限性:(1)主观臆测;(2)滥用声训(无限度扩大声 训的范围);(3)不明古音。 13.义训:就是不考虑词的形体和读音,不去注意其形义或声义的关 系,直接解释其意义的一种训诂方法。我国最早的解释词句的专著《尔雅》 其中的释义大部分用的是义训。《尔雅》是义训的代表著作。14.义训的 类型:(一)同义词释义:1 直训:用同义词解说词义的方法,前人称为 直训。2 互训:两个同义词之间相互训释,3 递训:几个同义词,传递相 训,即你注释我,我注释他。4 同训:是用同一个词,训释几个意思相同 或相近的词,常见的形式是把几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放在一起,然后用 同一个词来进行训释。(二)义界法释义:用下定义的方法,来阐述说明 一个词的意义。相当于:被释词=被释词的词义特点+一个属概念。(三) 描述性状释义:通过对词所表示的事物、形状、性质、性能等,加以比拟, 或描述来解释词义。15.从训释词与被释词它们的差别上区分,同义词释 义又可以分为下面几种情况:(1)古语与今语相训释。(2)通语与方言 相训释;(3)常用语与冷僻语相训释。(4)义通词相训释,这两个词在 某个交叉点上有相同之处。(5)共名词与别名词相训释。 16.古代义训的局限性:(1)前后不同义;(2)释义不通俗;4(3) 释义不具体;(4)义界不精确;(5)描述不详细。 17.训诂术语:(1)某,某也;某者,某也;某也者,某也( 2)曰、 为、谓之、之谓(3)谓、言(4)犹(5)貌(6)词、辞(7)当为、当 作(8)通语、凡语 18.训诂的内容:注音释义、语法修辞、篇章凡例、史实典故、考证 校勘。 19.校勘的方法:陈垣《校勘学释例》中,把校勘的方法归纳为四种: 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 20.训诂体式:指训诂的体制和表现形式。纵观我国训诂历史,训诂 体式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正文体、传注体、著作体。 22.正文体训诂的类型:(1)以训诂形式出现的正文。这种类型的训 诂都是正文论述的内容,因而也是正文的有机组成部分。(2)以正文形 式出现的训诂。这种类型的训诂,只是单纯地为正文中出现的词语做说明, 并非正文所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因而也不是正文的有机组成部分。 23.传注体训诂:是随着古书原文进行注释,即“随文释义”的训诂 体制。这种训诂体式,它释义时解释的是词语在使用状态下,即特定的语 言环境中的意义。对于多义词,也只是解释它在句中某项具体含义,而不 是它的全部译项。 大的逐步完善的过程:(1)把注和经合为一书,但经仍然是经,注 仍然是注,只是把注疏附在经的后面;(2)把注分别附在与经文相应的 各篇或各章之后;(3)把注与相应的经文语句相符,置于相应的经文之 后;(4)把注文附在句中相应的字词下面;(5)义疏与经注合印,开始 于南宋。 27.著作体训诂:是以著作的形式出现的训诂。大致分为三类:群书 训诂、字书、词书。 (1)群书训诂的特点是:汇集群书的有关问题,进行注释,而形成 的一部书,实际是传注体训诂的汇编。群书训诂的代表著作是唐代陆德明 撰写的《经典释文》。 (2)字书:解释文字形、音、义的专疏,即字典。著名的字疏有: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部首检字,所收都是篆文、 古文、籀文以及古文奇字,可以说是古字的汇编);南朝陈顾野王的《玉 篇》(也是用部首统帅所收文字,是我国第一部专收楷书汉字的字典。); 明朝梅膺祚的《字汇》(是继顾野王《玉篇》之后又一部楷书汉字大汇 编);清代张玉书、陈廷敬等编著的《康熙字典》(是一部官修的大型汉 语字典); (3)词书:解释词的意义、用法或出处的训诂专疏。 A.一般的词书, 主要包括雅学类和方言类书籍:雅学的开山之作是《尔雅》。它是总释群 书语义的专著,是我国第一部词典,是一种分类的词典;方言学的开山之 作是汉代扬雄的《方言》。《尔雅》所记载的是古书的训诂,而《方言》 所记载的却是活人的口语。(为方言作注的第一人是郭璞)。 B.虚词词书:以古书中的虚词为主要解释对象。元代卢以纬的《语 助》,是我国研究汉语虚词最早的一部专著;清代刘淇的《助字辨略》, 此书为我国虚词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清代的王引之的《经传释词》; 杨树达的《词诠》。C.汇集古注的词书:清代阮元的《经籍簒诂》。D.汇 集词语的词书:《佩文韵府》;汉代刘熙的《释名》。 28.训诂简史:(1)萌芽时期――先秦的训诂(2)兴盛时期――两 汉的训诂(3)沿袭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训诂(4)变革时 期――宋代的训诂(5)衰落时期――元、明两代的训诂(6)复兴时 期――清代的训诂。 29.我国的训诂最早出现于先秦文献的正文里,远在殷墟出土的甲骨 刻辞的正文中就已经发现这种训诂,虽然数量不多,但毕竟是语言解释语 言的训诂材料了。 30.两汉训诂兴盛的原因:(1)统治者尊经、博士讲经,促进了训诂 的发展。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五经(《易》《书》《诗》《礼》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