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
第一章特殊需要学生第一章特殊需要学生 一、特殊需要学生的概念 特殊需要学生是指一切身体的、智力的、社会的、情感的、语言的或其它的任何特殊教育需要 的儿童和青年,这就包括残疾儿童和天才儿童、 流浪儿童和童工、偏远地区或游牧人口的儿童、 语言或种族或文化方面属少数民族的儿童,以及来自其它不利处境或边际区域或群体的儿童。 —— 联合国家教科文组织.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 特殊需要即特殊的教育需要,是学生基于个体的差异性,对特殊的教育条件的支持性需要。 特殊教育条件支持需要 个别差异引发特殊教育需要具有条件性,一是个体差异具有教育意义,而是个体差异达到一定 的度 。 特殊需要学生又称特殊教育需要学生,是基于个体的差异性,在学习上需要特殊教育条件支持 的学生。 二、特殊需要学生的分类 广义:一切由个体身心特征和社会文化背景差异引起的特殊教育需要学生。 狭义:个体身心条特征差异引起的特殊教育需要学生。 “残疾”与“障碍”两个概念在中文表达中经常替代互用,实际上有区别。我们这里不做严格 区别。考虑到障碍一词在感情色彩上更具中性的,教育领域一般用“障碍” 。 障碍学生的分类 (不同的国家、地区有着不同的划分) 中国大陆:视力残疾、听力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 言语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 中国台湾:智能障碍、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语言障碍、肢体障碍、身体病弱、严重情绪障碍、 学习障碍、多重障碍、自闭症、发展迟缓以及其他显著障碍等12 类。 美国 2004 年《残疾人教育促进法案》 (Individual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Improvement Act of 2004,简称 IDEA 2004)把特殊需要学生分为13 类,并对每一类都作了定义。国际上大多数国家 引用“IDEA”的界定。 本课程特殊需要学生 ——主要指有障碍学生 重点介绍 10 类:视觉障碍学生、听觉障碍学生、智力障碍学生、孤独症学生、学习障碍学生、 注意或多动症学生、情绪行为障碍学生、沟通障碍学生、肢体障碍学生、多重障碍学生。 三、特殊需要学生的鉴定 特殊需要学生鉴定是指根据一定的原则,通过检查、测评或其他方式把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 鉴别诊断出来的过程。 特殊需要学生鉴定原则是公正性、科学性、全面性 特殊需要学生的鉴定是一项严谨的工作,应采取严肃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和恰当的工具。 普校教师的任务:平时在教育教学中,注意观察或发现班级学生中有异常或疑似特殊需要的学 生要进行初步的筛查了解,向学校和家长反映情况,为干预、诊断和评估提供信息,提出相应 的教育建议。 四、特殊需要学生的发展 (一)障碍学生的非典型发展 非典型发展又称异常发展,是指个体在发展的阶段、速率以及身心某些方面并不按照大多数学生 所遵循的发展模式不断地生长和变化, 而是超出了正常发应有的区间范围, 呈现出一种“异常” 特征。 (二)残疾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残疾影响学生发展的领域:身体发育、感觉运动、认知能力、语言沟通、行为交往、生活自理。 (三)残疾可致代偿功能强化 代偿是指当体内出现代谢、功能性障碍或组织结构受损时,机体通过相应器官、组织的代谢改 变、功能加强或结构形态变化来补偿的过程。 (四)残疾引发特殊的教育需要:学习信息、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学 习环境 …… 特殊需要学生融合教育的关键:提供支持服务,满足其特殊的教育需要! 第二章融合教育第二章融合教育 一、融合教育的概念 融合教育又称全纳教育,是 20 世纪 90 年代兴起的国际教育思潮,强调普通学校接纳所有学生 共同参与学习,反对教育体制隔离造成的歧视和排斥,主张通过适应不同差异的教育措施,满 足所有儿童的教育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 融合教育是相对于隔离教育来说的。教育隔离不仅表现为不同教育体制之间的隔离,同一教育 体制内也存在着隔离,诸如,分快慢班,办贵族学校等。 本课融合教育主要指——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 特殊教育即对特殊需要学生的教育,是基于学习者个体差异的显著性,旨在满足其特殊的教育 需要,促进其身心充分发展的教育。 我国特殊教育对象主要是:残疾学生的教育 特殊需要融合教育起源于对特殊教育隔离安置的反思。隔离安置模式存在着歧视、不平、标签 化等弊端 二、融合教育的演进 特殊教育融合发展主要经历了三阶段 1.正常化(Normalization) 2.回归主流(Mainstreaming)与一体化(Integration) 正常化二十世纪中期发端于北欧的一种文化思潮。核心 理念是帮助所有人过上正常的生活,认 为隔离的养护机 构使许多残疾者终生远离“主流生活” ,因此应让他 们从被隔离的机构、学校 回到社区,回归到正常的主 流社会生活中来。正常化思潮直接导致来“非机构化 运动。 回归主流是 20 世纪中期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国家掀起的融合教育改革运动。提倡把被隔离 的特殊儿童安置到主流的普通学校进行教育,强调以“最少受限制的环境”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 需要,使之回归主流生活,从而拉开了特殊教育融合实践的序幕。 一体化是 20 世纪中期受正常化思潮影响,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兴起的将特殊学校与普通学 校进行重组合并,从而使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和并为一轨,为特殊儿童有更多的机会进入普通学 校和主流社会的教育改革运动。 3.全纳教育 全纳教育是 20 世纪 90 年代兴起的国际教育思潮,强调普通学校接纳所有学生共同参与学习, 反对教育中的歧视和排斥, 主张通过适应不同差异的教育措施, 满足所有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 促进所有儿童应有的发展。 全纳学校是指,学校应该接纳所有的儿童,而不考虑其身体的、智力的、社会的、情感的、语 言的或其他任何条件,从而建立一个没有排斥、歧视的融合学校。 融合教育的理念 :平等、接纳、参与、共享 国际——发达国家融合 90%。 三、融合教育的实施 中国的随班就读教育 (一)随班就读概况 随班就读是指特殊需要学生儿童在普通教育机构普通班中和普通学生一起接受教育的安置形 式。随班就读是推进教育发展的一项教育政策,随班就读是特殊儿童主要教育安置方式之一 , 随班就读是促进残疾儿童平等融入社会的重要手段 我国台湾早期期称之为“走读教育” 。 2.历程 民间探索阶段:1987——1993 ——徐白仑先生发起“金钥匙计划” 政府推广阶段:1994——2002 ——原国家教委开展视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试验 推进发展阶段:2003—— ——教育部进行“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实验” 3.现状 特殊教育发展新格局 随班就读成为重要的教育安置方式 4.问题 随班就读规模不大——国际差距 随班就读质量不高——随班就混 (二)随班就读的任务 1.传授相应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时,强调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时,注重潜在能力的开发。 3.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科学的世界观基础时,渗透身残志坚的生命意识教育 生命意识教育就是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 建立随班就读保障体系 开展随班就读专业合作 实施随班就读教育管理 资源中心是为随班就读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全面专业资源支持的中心机构。这种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