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化学期末整理
药物化学期末整理 第十一章、组胺受体拮抗剂及抗过敏和抗溃疡药 一、名词解释 1、H1受体拮抗剂:与组胺竞争组胺H1 受体,并能与H1 受体结合,而不产生激活效应的物 质。H1 受体拮抗剂临床上用作抗过敏药。 2、H2受体拮抗剂:与组胺竞争H2 受体,具有抗组胺作用的药物。H2 受体拮抗剂用作抗溃 疡药。 3、质子泵抑制剂:直接作用于分泌胃酸的最后通道的H+/K+-ATP酶,从而减少胃酸分泌。 二、写出下列结构的名称及主要药理作用: 1、氯苯那敏2、西咪替丁 3、西替利嗪 4、雷尼替丁 5、法莫替丁 6、奥美拉唑 三、合成题: 1、雷尼替丁(有要求)2、奥美拉唑 四、简答题: 1、简述经典的 H1受体拮抗剂的构效关系 答:经典的 H 1 受体拮抗剂结构类似,可用以下通式表示: Ar1 (Ar2 )X-C-C-NR 1 R2 ⑴ Ar1为苯环、杂环或取代杂环,Ar2为另一个芳环或芳甲基,Ar1和 Ar 2可桥连成三环 类化合物。Ar1和 Ar 2的亲脂性及它们的空间排列与活性相关。 ⑵ NR 1 R2 一般是叔胺,也可以是环系统的一部分,常见的是二甲氨基和四氢吡咯基。 ⑶ X 是 sp2 或 sp3 杂化的碳原子, 氮或连氧的 sp3 碳原子与二碳短链相接, 形成连接部分。 (4) 叔胺与芳环中心的距离一般为50-60nm。 (5) 已知很多药物光学和几何异构体抗组胺活性不同,但看不出准确的立体化学依赖关系。 2、简述 H2受体拮抗剂的构效关系 (1)碱性基团取代的呋喃环、噻唑环置换咪唑环,得到优良的H2受体拮抗剂。咪唑环上的 甲基取代都会增强活性。呋喃环取代基和侧链位置以2,5 位取代最佳。噻唑环的甲基取代 导致活性下降。 (2)位于桥链的另一端应是平面极性的基团。通常具有胍或脒基样的1,3-脒系统结构。 (3)这两个组成部分是通过一条曲挠旋转的柔性链联接起来。链的长度为4 个原子。 第十二章、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受体的药物 一、名词解释: 1、肾上腺素能激动剂:是一类使肾上腺素能受体兴奋,产生肾上腺素样作用的药物,且其 化学结构均为胺类,故又称为拟交感胺或儿茶酚胺。 2、肾上腺素能拮抗剂:是一类能与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而无或极少内在活性,不产生或 较少产生肾上腺素样作用,却能阻断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或肾上腺素能激动剂与受体结合, 从而拮抗其作用的药物。 3、自动氧化:具有儿茶酚胺类结构的肾上腺素能激动剂都有两个邻位酚羟基,苯环上电子 密度高,极易自动氧化成邻醌,进而环合、聚合而呈色。 二、结构、名称、药理作用 1、去甲肾上腺素 2、肾上腺素 3、多巴胺 4、异丙肾上腺素 5、沙丁胺醇 6、麻黄碱 7、普萘洛尔 三、简答题: 1、简述苯乙胺类肾上腺素能激动剂的构效关系 答:⑴ 具有苯乙胺的母体结构。 ⑵ 苯环上羟基可显著地增强拟肾上腺素作用,3,4-二羟 基化合物比含一个羟基的化合 物活性大。 (3)侧链的 β 羟基是与受体复合时形成氢键的有 利条件。β 羟基相连碳原子的立体构型与活性有关,R 构型具有较大的活性。 ⑷ 侧链氨 基上被非极性烷基取代时,基团的大小对受体的选择性有密切关系。在一定 范围内,取代 基愈大,对 β 受体选择性也愈大;相对地对 α 受体的亲和力愈小。但氨基上 必须保留一 个氢未被取代。 ⑸ 在乙醇胺侧链的 α 碳原子上引入甲基,阻碍单胺氧化酶(MAO)对氨 基的氧化代 谢脱氨,故有时可延长作用时间。 2、简述儿茶酚胺类拟肾上腺素药的化学不稳定性 答:以去甲肾上腺素为例,去甲肾上腺素分子结构中具有儿茶酚胺结构, 遇光或空气易被氧 化变质生成红色色素,并可进一步聚合成棕色多聚体。 在酸性介质中,酚羟基与质子形成氢 键, 不易变成苯氧负离子而还原性减弱; 在碱性介质中, 则苯氧负离子增多使自动氧化加快; 金属离子可催化该氧化反应; 温度高, 氧化速度快, 应避光保存及避免与空气接触。 在 pH6.5 的缓冲液中加碘液,氧化生成去甲肾上腺素红,用硫代硫酸钠使碘色消退, 溶液呈红色。去 甲肾上腺素水溶液室温放置后可发生消旋化而降低效价,在加热或酸性( pH 4)条件下,消 旋速度更快。 3、简述肾上腺素的化学不稳定性 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在水中极微溶解,乙醇、氯仿、乙醚、脂肪油中不溶;无 机强酸或强碱溶液中易溶, 氨溶液或碳酸钠溶液中不溶, 饱和水溶液显弱碱性反应。 在中性 或碱性水溶液中不稳定,遇碱性肠液能分解,故口服无效。与空气或日光接触易氧化成醌, 进而聚合成棕色多聚体而失效。 本品水溶液加热或室温放置后可发生消旋化而降低效用。 尤 其在酸性 pH单取代双取代(无活性) (4)苯环若被其他芳环或芳杂环取代,或在苯环上引入其他基团,抑菌活性降低或丧失。 (5) 磺胺类药物的酸性离解常数 (pKa) 与抑菌作用的强度有密切的关系, 当 pKa 值在 6.5~7.0 时,抑菌作用最强。 2、简述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答: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有许多学说,其中Wood-Fields 学说为大家所公认,且为以后的 实验所证实。 W-F 学说认为在二氢叶酸的生物合成中,磺胺类药物可以占据二氢叶酸结构 中 PABA 的位置,生成无功能的化合物,妨碍了二氢叶酸的生物合成,致使细菌的生长、 繁殖受到阻 碍。PABA 是微生物合成二氢叶酸的重要原料。二氢喋啶焦磷酸酯与 PABA 及 谷氨酸或二氢喋啶焦磷酸酯与对-氨基苯甲酰谷氨酰胺,在二氢叶酸合成酶的作用下合成二 氢叶酸, 二氢叶酸经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作用还原为四氢叶酸, 进一步合成为辅酶 F。 辅酶 F 为 DNA 合成中所必须的嘌呤、嘧啶碱基的合成提供一碳单位。因此,磺胺类药物与 PABA 竞 争性拮抗的结果使微生物的DNA、 RNA 及蛋白质的合成受到干扰, 影响了细菌的生长繁殖。 3、试述磺胺类药物与甲氧苄啶配伍的理论依据 答:从作用机制上讲,磺胺药物是与 PABA 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使二氢叶酸合成受到干 扰,由此影响细菌生长繁殖,而TMP 对二氢叶酸还原酶可逆性抑制,使二氢叶酸还原为四 氢叶酸的过程受阻,影响辅酶 F 的形成,从而影响微生物繁殖。当二者合用时,可对细菌 的辅酶 F 的合成形成双重阻断,得到更好的抑菌作用。 4、简述喹诺酮类药物的构效关系 (1)在喹诺酮类的 1 位引入乙基或环丙基,不但增强了抗菌活性,而且扩大了抗菌谱。 (2)2 位引入取代基,其活性减弱或消失。 (3)3 位的羧基和 4 位的酮基是喹诺酮类与DNA 回旋酶结合必不可少的。 (4)5 位氨基取代可使活性增强。 (5)6 位引入氟原子可导致抗菌活性增强。 (6)7 位上引入各种取代基杂环均使活性增强,以哌嗪基团为佳。 (7)8 位氟代或氯代衍生物有更好的口服吸收,体内活性更强。 四、合成: 1、磺胺甲噁唑 2、乙胺丁醇 3、异烟肼 4、克霉唑 第十八章、抗病毒药和抗艾滋病药 一、结构、名称、药理作用 1、金刚烷2、阿昔洛韦3、利巴韦林 4、金刚烷胺 二、合成题: 1、阿昔洛韦2、利巴韦林 三、简答题 1、抗艾滋病毒药物根据作用方式主要有哪几类?各类又有哪些结构类型?举例说明 1 核苷类:AZT(1)逆转录酶抑制剂 ○ 2 非核苷类:奈韦拉平○ 1 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