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反思
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反思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反思 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应用英语进行口语交际时感到特别困难。有的交际中所用的句子虽然 符合语法规范,但却不得体、不恰当。部分原因是我们教与学方法和重心的不当, 部分原因 是对用英语进行口语交际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 我们都采用 “语法+翻译” 和以 “老 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我们都把阅读作为教与学的重心。 海姆斯的交际能力有四个重要参数——合语法性、 适宜性、得体性和实际操作性, 其中 包含了得体;何自然教授在他的《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一书中也曾明确提出: “语用学要确 立语言交际的得体(适切)原则。 ”并指出: “这是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必须遵循的原则。 ” 言语交往讲究得体,也就是讲究在特定的交际场合, 为特定的交际意图, 由特定关系的人说 出特定的话语。 有些符合语法的句子在实际运用中并不一定能够避免语言交际产生障碍, 有 时甚至会出现语用失误, 即语言交际中的不得体。 所以学生的 “言语的贴切性意识” ,即“得 体意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受到重视。 一 英语口语教学的重要性 加强口语教学在整个大学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1.它符合语言和学习语言的规律 纵观现代外语教学法各主要学派,如“直接法” 、 “听说法” 、 “自觉实践法” 、 “交际法” 等,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强调口语训练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只有将口语 训练贯穿在整个外语学习过程中,才可能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2.口语教学能促进语言知识和实践的结合 现代外语教学法认为: 语言的形式和语言的功能同等重要, 学到的有关语言结构和词汇 知识应落实于语言实践, 只有靠大量语言实践,特别是口语实践,才能彻底理解并熟练掌握 和运用所学内容,形成语言习惯。因此,加强口语训练是改变目前知识与语言运用脱节现象 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3.口语教学有助于培养语感,形成用外语思维的习惯 外语思维和语感是用外语流利表达思想内容的先决条件, 而口语训练则可以帮助学生逐 步养成用外语思维和交流的习惯。 4.口语教学能促进其他语言能力的发展 在外语教学中,说不仅是教学目的之一,也是促进其他语言能力发展的一种手段。 总之,加强口语教学、切实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是全面提高大学英语整体教学水平 的重要举措。 二 英语口语的教学现状 1999 年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 》 (高等学校本科用)提出要“培养学生 用英语交流信息” ,不仅要求学生能够顺利阅读,而且要能听懂常用英语,进行口头或书面 交流。 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在英语学习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我国外语教学一贯是以教师为 主导,以语言知识为中心,以阅读为主要的学习途径,以词汇量为目标,这仿佛已形成了一 种根深蒂固的外语学习文化。 因此,培养学生对外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尤其是口头交际能力 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口语是交流信息的重要工具, 如何切实培养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 业已 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课题。 但是由于长期受听说法和视听法的影响, 许多英语教师认 为口语教学就是教几个简单的日常会话。 事实上,对话练习根本无法满足交际的需要, 许国 璋先生在世时常说: “光学几句干巴巴的英文不行。有的女孩子,语音好,语调也好,打招 呼的那几句开场白很像个样子, 可是谈完天气之后再没有话了, 也不能连贯地谈论正经的事, 既没有知识,也没有看法。 ”① 三 影响口语交际贴切性的因素分析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有许多因素影响着口语交际的贴切性, 包括现有的教学模式及方法、 语言环境、教师、教材、文化差异等各方面的因素。 1.现有的教学模式及方法影响了学生口语表达的提高 长期以来, 我国的英语教学效益较差, 这种状况与我国中小学各阶段英语教学自成体系、 重复过多有关, 与我国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和英语师资水平不理想有关, 同时也与我国英语 教学中所采用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有关。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 模式(教师是课堂的主角,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中心, 学生没有足够的实践机会,主要任 务是听讲和记笔记) ,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摆错位置,只会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负面作用。 著名学者科德(S. P. Corder)指出: “有效的语言教学不应违背自然过程,而应适应自然过 程;不应阻碍学习, 而应有助于学习并促进学习。不能让学生去适应教师和教材,而应让教 师和教材去适应学生。 ”② “与其受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 ,何况大学英语是实践性很强的 课程,各种语言技能的提高都不能离开学生的实践。 2.对“语用能力”教学重视不够影响了学生口语表达的提高 传统的外语教学目标是“语言能力” (linguistic competence) ,即语言形式的正确性。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单纯的“语言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受到挑战, 范围更广的“交际能力”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逐步成为当代外语教学的主导目标。交际能力理论的提出者 Dell Hymes(1970)认为交际能力有四个组成部分,体现在语言表达方面:③(1)形式上 的可能性, 即语法形式是否正确; (2) 实施手段上的可行性, 即能否较方便地被人理解接受; (3)语境中的适宜性,即是否符合交际情景的要求; (4)在现实中的实施情况,即是否得 以实际表达。 以上第一点相当于语言学家 Chomsky 于五六十年代提出的“语言能力”④,后三点常 被通略地称为“语用能力” (pragmatic competence)⑤。如果教师以“语言能力”为教学目 标,就会特别注重语法形式是否正确( accuracy) ;如果以“语用能力”为目标,就会特别注 意在具体的环境中,语言的运用是否适宜( appropriateness) ,是否顺利地达到交际目的。因 此在口语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 3.对口语教学中的思维教学重视不够影响了学生口语表达的提高 口语教学中理解思维的复杂性可从双语的关联与影响角度加以分析。习得一种外语时, 成年人常以本族语为中介建立词与概念的联系, 形成合成性双语特点。 要练习用英语进行交 流,交际者应是并列双语者, 即外语水平几乎与母语旗鼓相当。 中国人与西方人由于历史渊 源、地域特性、哲学及文化心理的不同而导致了思维差异。 阅读时,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理解文章, 写作时也有充分的时间来进行修改, 可是口语 会话则不一样,如果总是先想出中文,再翻译成英文,不仅时间上太紧张, 而且易出现不地 道的英语甚至错误。例如:先想到“ 交通很拥挤” ,再把这句话翻成英文,就很容易出现 “The traffic(交通)is very crowded(拥挤) ”这样的错句,在英文中,正确的说法应该是 The road is very crowded.或者是 The traffic is very heavy.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思维方式及考 虑问题的角度上差异很大, 因为不同民族的人长期受其自身文化氛围的影响, 逐渐形成了各 具特色的思维方式。 我们从思维方式这个角度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的一些差异。 如何训练学 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抵制汉语思维方式的负迁移?林语堂先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