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普通话声母系统的演变
汉语普通话声母系统的演变汉语普通话声母系统的演变 现代汉语普通话声母系统的形成是语音演变的结果。 这个过程包括上古、中 古、近代、现代。对汉语声母系统演变过程进行梳理,理清其各个时期的发展脉 络及其规律,对声母系统的细化和个案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声母系统 上古 中古 近代 现代 音韵学把一个字的字音分成三部分:声母、韵母、声调。如“声(shēng)”, “sh”是声母,“eng”是韵母,“-”是声调。声母系统不是一成不变的,自上古到现 代,它不断发展,形成今天所用的普通话声母系统。 (一)上古汉语的声母系统 上古声母系统的研究主要根据谐声偏旁。王力说过,凡同声符者必同声类, 但不一定同属一个声母, 例如“广”, 黄声, “广”属见母, 而“黄”属匣母。[1] (P65) 此外,异文、读若、现代方言及古代外语借词等都是研究上古声母的重要材料。 学者们对上古汉语的声母系统进行了归类。 但由于所依原则不同,归纳的类 别和数量也不同,这里我们采用向熹的归类方法: 唇 音 帮[p] 滂[ph] 並[b] 明[m] 舌头音 端[t] 透[th] 定[d] 余[dj] 泥[n] 来[l] 舌面音 章[?] 昌[?h] 船[?] 书[? ] 禅[?] 日[?] 齿 音 精[ts] 清[tsh] 从[dz] 心[s] 邪[z] 牙 音 见[k] 溪[kh] 群[g] 疑[?] 喉 音 晓[x] 匣[?] 影[?] (二)中古汉语的声母系统 中古声母系统的研究依据《广韵》等韵书的反切,及前代反切材料和日韩越 等外语的借词。其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广韵》声母系统—唐末守温三十字 母—宋人三十六字母。 《广韵》声母共 35 个: 唇 音 帮[p]滂[ph]並[b]明[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