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泻心汤及医案
甘草泻心汤及医案 来 源】 《伤寒论》 。 【组 成】甘草 12 克(炙) 黄芩 9 克 干姜 9 克半夏 9 克(洗) 大枣 12 枚(擘) 黄连 3 克 【用 法】上六味,以水 2 升,煮取 1.2 升,去滓,再煎取 600 毫升。温服 200 毫升, 一日三次。 【功 用】益气和胃,消痞止呕。 【主 治】伤寒痞证,胃气虚弱,腹中雷鸣,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 烦不得安;狐惑病;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症、白塞氏综合症等;产后口糜,泻痢。 附注: 《金匮》有人参三两。 在临床上,我们常遇到寒热错杂的症状,如口腔溃疡、大便溏泻的上火下寒症,应当如何 处理?这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 清上热要用苦寒药,苦寒伤胃则大便又要受影响; 温下焦要 用热药,温燥药必然加重口腔溃疡的发作。这是胃中有热,肠中有寒,应当用《伤寒论》中 的甘草泻心汤治疗。 方剂组成:甘草 15g 黄芩 9g 黄连 6g 党参 12g 半夏 9g 炮姜 9g 大枣 4 枚。 甘草泻心汤是治疗脾胃之方。因胃虚不能调理上下,故出现上火之口腔溃疡,下寒之大 便溏泻,中焦之脾胃痞满。所以用甘草泻心汤,可以上治口腔溃疡,下治大便溏泻,中治脾 胃胀满。如果在临床上遇到上火、下寒、中满的病症,都可以应用甘草泻心汤来进行解决。 功效主治:伤寒痞证,胃气虚弱,腹中雷鸣,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 烦不得安。常用于治疗口腔糜烂, 急慢性胃肠炎, 狐惑病(白塞氏综合症) ,痤疮,毛嚢炎, 阴部口糜,慢性泄泻,胃虚便秘等。 病理分析:从本方之药物配伍分析,患者必为先脾胃气虚,中焦水饮积聚,久郁化热, 热又蒸水,遂成湿热之证。湿热之邪居无定所,如狐之多变,故古人称之为狐惑病也。其证 多见于九窍之处或毛发之处。 仲师治之先以姜参枣草补中益气治其本; 半夏祛中焦之水邪兼 化痰湿,则中焦可安;芩连配姜苦降辛升湿热之邪无所藏也。 各家论述:1.《古方选注》 :甘草泻心,非泻结热,因胃虚不能调剂上下,致水寒上逆, 火热不得下降, 结为痞。 故君以甘草、 大枣和胃之阴, 干姜、 半夏启胃之阳, 坐镇下焦客气, 使不上逆;仍用芩、连,将已逆为痞之气轻轻泻却,而痞乃成泰矣。 2.《医宗金鉴》 :方以甘草命名者,取和缓之意。用甘草、大枣之甘温,补中缓急,治痞 之益甚;半夏之辛,破客逆之上从;芩、连泻阳陷之痞热,干姜散阴凝之痞寒。缓急破逆, 泻痞寒热,备乎其治矣。 3.《金匮要略释义》 :湿热肝火生虫而为狐惑证,故宜清湿热,平肝火;由于虫交乱于胃 中,又当保胃气,因人以胃气为本,故选用甘草泻心汤。君甘草以保胃气;连、芩泻心火, 去湿热。 虫疾之来也非一日, 其脏必虚, 卧起不安, 知心神欠宁, 故用人参补脏阴, 安心神; 大枣以和脾胃;用姜、夏者,虫得辛则伏也。 方剂研究:甘草泻心汤在《金匮要略》中被作为治疗狐惑病的专方来使用的。狐惑病类 似于现代医学的白塞氏综合征。因病发于头面与会阴,又有人称为终极综合证。然而, 把甘 草泻心汤作为狐惑病的专方看待, 似乎仍未揭示本方主治的实质。 狐惑病是以口腔及生殖粘 膜损害为主症。因此,可以把本方作为治疗粘膜疾病来使用,即甘草泻心汤是粘膜修复剂。 就范围而论是针对全身粘膜而言的,不仅包括口腔、咽喉、胃肠、肛门、前阴、还包括泌尿 系粘膜乃至呼吸道粘膜,眼结膜等等。就病变类型而言, 既可以是粘膜的一般破损,又可以 是充血、糜烂,也可以是溃疡。临床表现或痒、或痛、或渗出物与分泌物异常等,因其病变 部位不同而表现各异。 《伤寒论》中“其人不利日数十行,谷不化。”即是胃肠粘膜被下药损 伤影响消化吸收所致。临床上, 甘草泻心汤既可用于治疗复发型口腔溃疡、 白塞氏病,也能 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以及结肠炎、直肠溃疡、肛裂、痔疮等。结膜溃疡、阴道溃疡也 能使用。不管是何处粘膜病变, 均可导致病人心烦不眠,这可能与粘膜对刺激敏感有关。甘 草是本方主药,有修复粘膜作用,如《伤寒论》以一味甘草治咽痛,即是咽喉部粘膜充血炎 变。西药治疗胃溃疡的一味老药“生胃酮”,即是甘草制剂。总之,本方的临床运用要善于举 一反三,不能被“蚀于喉”、“蚀于阴”的条文障住眼目。 临床应用 1.急性胃肠炎:用本方不予加减,只按比例加重其剂量;甘草60g,干姜45g,大枣30g(去 核) ,黄连 15g(捣) ,半夏 10Og,黄芩 45g,共治疗 60 例急性胃肠炎。其中未经西药治疗 者 49 例,经西医治疗无效者11 例;病程最短者 4 小时,最长者 15 天。全部用本方治愈。 其中服 1 剂而愈者 8 例,2 剂而愈者 23 例,3 剂而愈者 18 例,4 剂而愈者忘例,5 剂而愈 者 6 例。 2.狐惑:郭某某,女, 36 岁,口腔及外阴溃疡半年,在某医院确诊为口、眼、生殖器综 合征,曾用激素治疗,效果不好。据其脉症,诊为狐惑病,采用甘草泻心汤加味,方用:生 甘草 30g,党参 18g,生姜 6g,干姜 3g,半夏 12g,黄连 6g,黄芩 9g,大枣 7 枚,生地 30g, 水煎服 12 剂。另用生甘草12g,苦参12g,4 剂煎水,外洗阴部。复诊时口腔及外阴溃疡已 基本愈合,仍按前方再服14 剂,外洗方 4 剂,患者未再复诊。 3.慢性泄泻:刘某某,男,36 岁。1979 年 10 月 23 日初诊。4 年前因伤食引起腹泻, 治后获愈。但遇进食稍多或略进油腻即复发。发时脘腹胀闷,肠鸣漉漉,大便稀溏,挟有不 消化物或粘液,日2-3 次;并有心悸,失眠,眩晕,脉沉细,舌苔白而微腻,腹平软,脐周 轻度压痛。予甘草泻心汤加白术、厚朴。服3 剂,大便成形,纳增,睡眠转佳,尚有肠鸣, 心悸。原方去厚朴加桂枝,续服 6 剂,大便正常。23 个月后随访,未复发。使用此法治疗 22 例慢性泄泻,均获较好效果。其病程有自5 个月-6 年,1-3 年为多,计15 例。治后18 例 症状消失未再复发,2 例半年后出现反复,2 例无效。 4.胃虚便秘:郭某,女,21 岁。主诉:便坚难解,4-5 日一行,已 5-6 年,每次均需用 通便药,大便仍燥结如羊粪;心下痞塞不通,不知饥,不欲食,夜寐欠安,口不渴,小便正 常;舌淡红,苔薄白根微黄,脉滑。遂投甘草泻心汤。炙甘草12g,半夏 10g,干姜 5g,川 连 3g(冲服) ,黄芩 10g,党参 12g,大枣10 枚。5 剂,水煎服。药后大便畅通,肠鸣增多。 再予 5 剂,大便通畅,纳增,心下痞塞除,诸症悉愈。 5.白塞氏综合症:作者根据该病以口腔溃疡、前阴或肛门溃疡、发冷发热、皮肤损害等 主要症状,认为即是《金匮》狐惑病。用本方治疗60 例,均有效。其加减为:不欲食,加 佩兰;咽喉溃疡,加升麻、犀角;口渴,去半夏,加花粉;目赤,加赤芍、夜明砂;口鼻气 热,加石膏,知母;胸胁满痛,加柴胡;湿偏盛者,加赤苓、木通;热偏盛者,以生姜易干 姜;便秘,加酒制大黄;五心烦热,加胡黄连。同时用《金匮》苦参汤外洗,雄黄散烧熏肛 门。 6.口腔糜烂:陈某某,男,48 岁,农民。口舌糜烂已20 余天,尿赤,脉洪数,予导赤 散 2 剂无效,大便 3 日未解,于原方加凉膈散 2 剂。大便解,口舌糜烂遂愈。半月后复发, 症状较前为剧,舌红绛,边有脓疮,尿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