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八大戏曲剧种
我国八大戏曲剧种 京剧 京剧,戏曲剧种的一种。清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一说形成于道光年间)。 其前身为徽剧,通称皮簧戏,同治、光绪两朝,最为盛行。道光年间,汉 调进京,被二簧调吸收,形成徽汉二腔合流。《燕京岁时记》载: “咸丰以前,最重昆腔高腔„„咸丰以后,专重二簧。”其中所提二簧,即指包 括西皮在内的皮簧戏。 xx《梨园佳话》称: “徽调者,皮簧是也。”可见在民国初年还有人把皮簧称作徽调。但严格地 说,二簧与皮簧两个名称应有区别: 二簧只代表初期的徽调,而皮簧则为包括西皮在内的新的徽调。至清末民 初,通称皮簧戏。光绪、宣统年间,北京皮簧班接踵去上海演出,因京班所唱 皮簧与同出一源、来自安徽的皮簧声腔不同,而且更为悦耳动听,遂称为“京 调”,以示区别。民国以后,上海梨园全部为京班所掌握,于是正式称京皮簧为 “京戏”。“京戏”一名,实创自上海,而后流传至北京。 在皮簧戏衍变为京戏的过程中,同治、光绪年间皮簧班中改笛子为胡琴, 统一了伴奏乐器以后,陆续出现了一批著名演员。他们在不同程度上都善于吸 取其他地方戏的各种优点,并在艺术形式方面敢于进行革新尝试,形成了皮簧 戏舞台上争奇斗胜、百花齐放的局面,迅速促进了皮簧戏的发展,终于形成一 个崭新的剧种──京剧。近百年来,这个剧种遍及全国,已成为中国影响最大、 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剧种。一度称“平剧”,后称京剧。 艺术特色 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 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 和规范化的程式。它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而用法又是 十分严格的。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由于京剧 1 1 / 8 8 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要求它所要表 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 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当然,同时也相应地使 它的民间乡土气息减弱,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因而,它的表演艺 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 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 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 佳。 京剧继承了皮簧戏的艺术成就及其丰富的剧目。不但有二簧、西皮、吹 腔、四平调、拨子等属于二簧系统的剧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戏曲 工作者和广大戏曲演员相互合作,共同进行整理修改,其中优秀的剧目作为民 族文化艺术遗产列入中国新文化艺术林苑而被保留下来,继续在舞台上广泛流 传。这类剧目据估计大约有 200 余出,例如《宇宙锋》、《玉堂春》、《长坂 坡》、《群英会》、《打渔杀家》、《五人义》、《挑华(滑)车》、《打金 枝》、《拾玉镯》、《三击掌》、《六月雪》、《四进士》、《搜孤救孤》、 《秦香莲》、《打严嵩》、《挡马》、《金玉奴》、《樊江关》、《野猪 林》、《八大锤》、《空城计》、《霸王别姬》等,其题材和表现形式是多种 多样的,有文戏、武戏、唱功戏、做功戏、对儿戏、群戏、折子戏、本戏等。 各种形式的剧目,统称为传统戏。 行当分类 京剧行当的划分,除依据人物的自然属性(性别、年龄)和社会属性(身份、 职业)外,更主要的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创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不同而异。 行当划分由来已久,对京剧划分行当影响最大的,当数汉剧。汉剧共分为 10 种行当: 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这十 种行当所扮演角色的内容,大概是这样: 末是主要的男性角色,就是京剧里边的生行;净与京剧里的净是一样的, 指的是花脸;旦就是京剧里的旦,指的是女角色;贴,是贴旦的简称,京剧在 2 2 / 8 8 早期划分行当,也包括贴旦在内,指的是比较次要的旦行角色,俗称二旦,例 如现在京剧《红娘》里扮演莺莺小姐的,就是贴旦。夫,扮演车夫、轿夫、马 童、衙役一类角色。总的说来,汉剧的这十种行当,划分得比较细致,为京剧 划分行当,打下了基础。京剧后来划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型,似乎比较 简化精练,但每个大类之中,又包含若干小类,所以实际上是把这十种行当都 包括在内了。不仅包括在内,而且更为细密严谨。 唯一不同的是汉剧虽然有了生行,可他的主要行当是末,而不是生。发展 到京剧,生行就成为主要行当了。 四大名旦 梅兰芳(1894━ 1961),江苏人。他善于向前辈艺术家学习,吸收各方面艺术 修养,勇于创杂邙又认真总结经验。他的演唱,雍容华贵,典雅清丽,世称“梅 派”。建国后,他注重加工、提高最能代表梅派艺术的剧目如《宇宙锋》、《奇 双会》、《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唱腔音乐方面,大胆增加伴奏乐器 二胡以及笙、九云锣等,使旦角唱腔趋于委婉绮丽。他在《天女散花》、《洛 神》、《贵妃醉酒》等剧目中舞姿极为华美优雅;还在《西施》中创造了羽 舞,在《霸王别姬》中创造了剑舞等。他在艺术上的创造精神,开创了一代新 风。 程砚秋(1904━ 1958),北京人。先后受教于王瑶卿、梅兰芳。所演的剧目有 《梨花记》、《龙马姻缘》、《花舫缘》、《红拂传》等。他结合自己的嗓音 特点,深研发声吐字、四声音韵,通过实践,创造了一种深邃沉郁、外柔内刚 的程腔。他一生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舞台艺术形象,尤擅刻画柔韧、坚毅、深沉 的妇女性格。 荀慧生(1900━ 1968),河北人,师乘王瑶卿。他戏路很广,擅青衣、花旦、 刀马旦,尤以扮演天真、热情的少女见长。排演过许多新戏,如《丹青引》、 《钗头凤》、《香罗带》等。他吸收梆子的精华,丰富了京剧传统艺术,发展 创造出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荀派”,在京剧界影响很大。 尚小云(1899━ 1976),河北人,初习武生,后改旦角。他嗓音宽亮刚劲独擅 剧目有《昭君出塞》、《梁红玉》、《双阳公主》等。主办荣春社科班,弟子 3 3 / 8 8 很多,知名者有尚长麟、杨荣环、梁秀娟、李翔等,为京剧舞台培养了大量的 人才。 豫剧 豫剧为我国“八大剧种”之一,形成于清朝初年,至今已有 300 多年历史, 是洛阳、也是河南的主要剧种,在国内外影响仅次于京剧。 豫剧形成以后,由于语音方言的不同,在各地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 的多路流派: 以开封为中心的唱法称“祥福调”;以商邱为中心的唱法称“豫东调”,又称东 路调;以洛阳为中心流传的唱法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靠山簧;豫东南 沙河流域流传的唱法称“沙河调”,又称本地梆。 豫剧音乐丰富多采,唱腔属板腔体。唱词通俗易懂,多为七字句或十字 句。 它有独特的板式结构和比较完整的音乐程式。可分为慢板、流水板、二八 板、飞板四大板类。豫剧的伴奏乐器分文武场面,文有二弦、三弦、月琴,称 之为老三手或仨弦手。后因二弦音色尖噪而代之以板胡。武场常用的乐器有板 鼓、堂鼓、大锣、小锣(又名堂锣或手锣)、手镲、梆子、手板等。 豫剧传统剧目约有七百余出。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对花枪》、《三上 轿》、《地塘板》、《提寇》、《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等。建国以 后,经过推陈出新,出现一批优秀传统剧目,如《穆桂英挂帅》、《破洪 州》、《唐知县审诰命》等,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