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预定时间 实验时间 姓名学号 授课老师 实验台号 专业班级 实验一 1.1 典型环节的时域分析 实验目的: 1. 熟悉并掌握 TD-ACC+(或 TD-ACS)设备的使用方法及各典型环节模拟电路的构成方法。 2.熟悉各种典型环节的理想阶跃响应曲线和实际阶跃响应曲线。对比差异、分析原因。 3.了解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实验设备: PC 机一台, TD-ACC+(或 TD-ACS)实验系统一套。 模拟电路图如下: 实验结果: 当R0=200K;R1=100K。 输出电压约为输入电压的1/2,误差范围内满足理论波形, 当R0 = 200K; R1 = 200K。 积分环节 模拟电路图: 当R0=200K;C=1uF。 实验结果: 当R0 = 200K; C = 2uF。 比例积分环节 (PI) 模拟电路图: 取 R0 = R1 = 200K; C = 1uF。 实验结果 取 R0=R1=200K; C=2uF。 惯性环节 (T) 模拟电路图: 取 R0=R1=200K; C=1uF。 取 R0=R1=200K; C=2uF。 比例微分环节 (PD) 模拟电路图: 取 R0 = R2 = 100K, R3 = 10K, C = 1uF; R1 = 100K。 取 R0=R2=100K, R3=10K, C=1uF; R1=200K。 比例积分微分环节 (PID) 模拟电路图: 取 R2 = R3 = 10K, R0 = 100K, C1 = C2 = 1uF; R1 = 100K。 取 R2 = R3 = 10K, R0 = 100K, C1 = C2 = 1uF; R1 = 200K。 实验步骤 1. 按 1.1.3 节中所列举的比例环节的模拟电路图将线接好。 检查无误后开启设备电源。 2. 将信号源单元的“ST” 端插针与“S” 端插针用“短路块” 短接。由于每个运放单元均 设臵了锁零场效应管, 所以运放具有锁零功能。 将开关设在“方波”档,分别调节调幅和调频 电位器,使得“OUT”端输出的方波幅值为 1V,周期为 10s 左右。 3. 将 2 中的方波信号加至环节的输入端 Ui,用示波器的“CH1” 和“CH2” 表笔分别监测 模拟电路的输入 Ui 端和输出 U0 端,观测输出端的实际响应曲线 U0(t), 记录实验波形及结果。 4. 改变几组参数,重新观测结果。 5. 用同样的方法分别搭接积分环节、比例积分环节、比例微分环节、 惯性环节和比例积分 微分环节的模拟电路图。 观测这些环节对阶跃信号的实际响应曲线, 分别记录实验波形及结果。 实验二 1.2 典型系统的时域响应和稳定性分析 实验目的: 1. 讨论二阶系统的特征参量 (ξ、 ωn) 对过渡过程的影响。 2. 讨论二阶对象的三种阻尼比下的响应曲线及系统的稳定性。 3. 熟悉 Routh 判据,用 Routh 判据对三阶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 实验设备: PC 机一台, TD-ACC+(或 TD-ACS)教学实验系统一套。 模拟电路图: 实验步骤: 1. 将信号源单元的“ST” 端插针与“S” 端插针用“短路块” 短接。由于每个运放单元均设臵了锁零场效应管, 所以运放具有锁零功能。 将开关设在“方波”档,分别调节调幅和调频电位器,使得“OUT”端输出的方波幅值为 1V,周期为 10s 左右。 2. 典型二阶系统瞬态性能指标的测试。 (1) 按模拟电路图接线,将 1 中的方波信号接至输入端,取 R = 10K。 (2) 用示波器观察系统响应曲线 C(t),测量并记录超调 MP、峰值时间 tp 和调节时间 tS。 (3) 分别按 R = 50K; 160K; 200K;改变系统开环增益,观察响应曲线 C(t),测量并记录性能指标 MP、 tp 和 tS,及系统的稳定性。并将测量值和计算值进行比较 (实验前必须按公式计算出 )。将实验结果填入表 1.2-1 中。表 1.2-2 中已填入了一组参考测量值,供参照。 3. 典型三阶系统的性能 (1) 按图 1.2-4 接线,将 1 中的方波信号接至输入端,取 R = 30K。 (2) 观察系统的响应曲线,并记录波形。 (3) 减小开环增益 (R = 41.7K; 100K),观察响应曲线,并将实验结果填入表 1.2-3 中。表1.2-4 中已填入了一组参考测量值,供参照。 实验现象分析 注意:在做实验前一定要进行对象整定 ,否则将会导致理论值和实际测量值 相差较大。 首先调节电阻使系统处于临界稳定的状态 当R>160时系统处于过阻尼状态 当R>160时,由 可知道该系统的自然频率和阻尼比均与R值大小有关,当R处于160左右处于临界阻尼状态,则R>160时阻尼比增大,系统则应处于过阻尼状态,输出波形如上图所示。 同理当R的阻值减小时,系统应该趋于欠阻尼状态;如R=50时,系统处于欠阻尼状态,其输出波形如下图所示: 欠阻尼 欠阻尼状态,是我们所期望的一种状态,相比于过阻尼,系统响应时间比较短,相比于临界阻尼,系统的超调量比较小。工程上,也是希望系统能够快速平稳准确的追踪输入信号,因此欠阻尼相对比较理想。 三阶系统 三阶系统处于临界稳定时 三阶R>30K R<30K 实验三 2.1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实验目的 1. 根据对象的开环传函,做出根轨迹图。 2. 掌握用根轨迹法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3. 通过实际实验,来验证根轨迹方法。 实验设备 PC 机一台, TD-ACC+(或 TD-ACS)教学实验系统一套。 实验原理及内容 实验对象的结构框图: 模拟电路构成: 如图 2.1-2 所示。 系统的开环增益为 K= 500KΩ/R,开环传递函数为: 绘制根轨迹 (1) 由开环传递函数分母多项式 S(S+1)(0.5S+1)中最高阶次 n= 3,故根轨迹分支数为 3。开环有三个极点: p1= 0, p2=- 1, p3=- 2。 (2) 实轴上的根轨迹: ① 起始于 0、 - 1、 - 2,其中- 2 终止于无穷远处。 ②起始于 0 和- 1 的两条根轨迹在实轴上相遇后分离,分离点为 显然 S2 不在根轨迹上,所以 S1 为系统的分离点,将 S1=- 0.422 代入特征方程S(S+1)(0.5S+1)+ K 中,得 K= 0.193 (3) 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 将 S = j W 代入特征方程可得: 根据以上计算,将这些数值标注在 S 平面上,并连成光滑的粗实线,如下图所示。图上的粗实线就称为该系统的根轨迹。其箭头表示随着 K 值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