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语文试卷真题(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23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甲卷) 语 文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 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 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随着中国考古学的飞速发展,考古资料得以大量积累,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体系基本建立,多学科合作日益深入,各种专题研究广泛展开。“考古写史”在中国已经取得巨大成就, 获得诸多具有突破性和填补空白意义的成绩,中国考古学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尤其是在上古史构建方面展现了广阔前景。从考古发现来看,考古学提供了传统历史学不可想象的新发现、 新材料,呈现出不同时期的古代物质文化面貌、古人日常生产生活状态以及各地的文明化进程等,如不同区域新石器时代晚期大型聚落遗址、大型公共建筑、大型墓葬、水利设施、手工业作坊,以及象征王权、神权、军权和复杂礼制出现的精美玉器、陶器、漆器、象牙器等。 从考古发现来看,考古学提供了传统历史学不可想象的新发现、新材科,呈现出不同时 期的古代物质文化面貌、古人日常生产生活状态以及各地的文明化进程等,如不同区域新石 器时代晚期大型聚落遗址、大型公共建筑、大型墓葬、水利设施、手工业作坊,以及象征王 权、神权、军权和复杂礼制出现的精美玉器、陶器、漆器、象牙器等。 从重构上古史体系角度看,20 世纪 70—80 年代,夏鼐、苏秉琦等系统地构建了新石器与夏商周三代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时空框架体系。苏秉琦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基础上提出“满天星斗”“多元一体”和“古国一方国帝国”等关于中国上古史的历史叙述体系。严文明提出“重瓣花朵”模式,在承认多区域文化共存的文化多元性的同时, 强调中原文化区“联系各文化区的核心作用”。张光直认为各地区文化多元发展并通过彼此之间的密切交流而形成一个“中国相互作用圈”。 从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到殷墟考古学文化、周代考古学文化,考古学不仅展现了不 同于传统文献记载的这一时期文化、科技、礼制等众多方面从发展到成熟的历史脉络,而且 第 9 页,共 10 页 填补了诸多传统历史学的空白,如四川的三星堆一金沙文化、江西的吴城文化、两周时期的 曾国与中山国历史,等等。 这些成果证明考古学完全有能力把当重写中国上古史的重任,并且已经初步形成具有自 身特色的上古史叙述与解释体系,超越了传统的具有传说性质的三皇五帝体系和存在争议的 夏商周三代古史体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 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 学界一直存在着“证经补史”的传统史学思路,试图将考古学文化体系纳入三皇五帝的 古史框架体系之中,似乎中国考古学如果没有发现并证明三皇五帝与夏商周,就没有价值和 意义,但研究实践告诉我们:这种传统治史思路影响了中国考古学的视野和思维方式,限制 了考古学在重构中国上古史中的作用。比如,考古发现与研究显示,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 化在东亚地区的文明形成与发展中占据了关键性地位,奠定了中国独特的礼乐文化传统的基 础,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世界性的标志意义,尽管二里头遗址是否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夏都所 在地,在学术界仍有争议。我们对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应该开展扎实的田野工作并展开 全方位的考古学研究与阐释,而不是将主要目标集中于它是否是文献记载中的“夏”,并为 此争论不休。 (摘编自徐良高《以考古学构建中国上古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考古学者对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更侧重发掘能体现古代物质文化面貌的大型遗址。 B.考古发现可以为有文献记载的历史提供参考、印证和补充,让历史的内涵更丰富。 C.考古证明,“证经补史”的传统史学思路,很难为中国上古史提供叙述与解释体系。 D.二里头遗址是否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夏都无关紧要,紧要的是开展更为扎实的研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开宗明义,然后从不同角度论述中国考古学能担当重写中国上古史的重任。 B. 文章在展开论述时,注重将传统历史学作为参照,用以凸显考古学的独特价值。 C. 第二段和第四段列举诸多考古发现,是为了证明考古学具有延伸历史轴线的功 能。 D. 第三段介绍多种学术观点,展示了考古学在上古史体系构建方面取得的丰硕成 果。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出土的精美玉器、陶器、漆器、象牙器等,能为其所属时期的文明化进程提供 佐证。 B. 中国考古学的众多研究成果证明,“三皇五帝”只是神话传说,而非实有其人。 C. 在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中,已经发现了有关中华文明礼乐文化的信息。 D. “考古写史”立足于考古发现,与以文献为本位的“证经补史”研究路径不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根据《杜登德语辞典》,“语言”是一种人类自我表达的能力。如此看来,只有我们人 类可以说话,但是如果我们可以知道树木是否也会自我表达,这不是很有趣吗?那么树木会如何“说话”呢?我们当然不可能听得见,因为它们肯定是静悄悄的,那些强风刮过时枝丫摇摆的嘎嘎声,以及轻风拂面时叶片婆娑的簌簌声,都是被动发出的。不过它们确实以另一 种方式沟通:通过气味。在非洲大陆的莽原上,金合欢树是长颈鹿的珍馐,为了摆脱这种草 食性的庞然大物,金合欢树短短几分钟内就可以在叶子里散布毒素。长颈鹿便会转移到其他 树木那里。是旁边的树吗?不。它们会避开邻近的树木,然后在大约 100 米开外的金合欢树那里重新开始大快朵颐。因为被啃食的金合欢树会施放一种警示气体,向邻近的同伴传递不 速之客来袭的信息。所有得到警讯的树木会立即分泌毒素来回应。长颈鹿因为知道金合欢树 的这个把戏,所以会走远一些,以寻找那些尚未知情的树木。又或者它们会逆风而行,因为 气味信息是顺着风向其他树木传送的。 这样的防卫行为自然需要时间,所以早期预警阶段的工作如何协调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对此,树木当然不能只依赖空气,它也通过根部来传送信息。一棵树的根可以蔓延得很广, 其距离大过树冠宽度的两倍,因此在地底下会与周遭树木的根交错而产生联系。但也有偶然 情形,因为森林里也有独行侠,一点也不想与别人有任何瓜葛。所以有没有可能因为这些家 伙的不合群,而导致警示信息被阻断呢?幸好不会。树木为了确保信息能够快速传递,多数 情况下都会以真菌为媒介,其作用就像网络光纤那样,纤细的菌丝密布在土壤中,并以我们 无法想象的密度交织成网络,借助其网络,真菌可以把从某棵树得到的信号继续传递下去, 帮助它们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