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复习背诵手册
《文化生活》复习背诵手册 一、选择题重点 1.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2.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3.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中。 4.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5.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6.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7. 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8.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9. 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10.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11. 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12. 优秀的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真好、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13. 优秀的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4.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15.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16.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17.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18. 尊重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19.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20. 文化传播的途径:商业贸易、 人口迁徙、 教育。 21. 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22.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23. 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继承性。 24.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 25. 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精神纽带。 26.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27. 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28.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29.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0.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31. 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 32.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3.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34.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35.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36. 推动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 37. 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8.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软实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39. 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文化而从头开始。 40. 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41. 弘扬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42. 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43.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44.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45.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46.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47.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48. 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49.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包括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的伟大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本质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 5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应对世界范围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想文化的主心骨。 51. 人们对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大力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52. 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53.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是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54.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55.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新教材)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遏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56. 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57. 文化是引领一个民族前行的旗帜。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5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59.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60.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61.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力量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