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社会学学期末考试题整理
口社会学 名词解释 6 道;简答 5 道;论述 2 道 1.人口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年龄结构、 性别结构、人口社会分层、婚姻家庭结构、空间结构) 、人口过程(生育制度、死亡制度、 人口迁移、人口转变) 、人口变迁(人口和社会变迁、人口和可持续发展、人口政策计划 生育、人口质量) ,以及他们与各种社会力量——政治、经济、文化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2.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 : ①内容:两个前提、两个级数、三个命题、两个抑制理论,其中心思想是人口的增长将 快于可能提供给人类的食物的增长。 建立人口理论的两个前提:马尔萨斯认为建构人口理论的两个前提:一是食物是人类生 存所必须的;二是两性间的性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保持恒状。 两个级数:其认为人口的增殖力与土地的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不平衡的,前者大于后者, 因为在不加限制的前提下,人口是以几何级数增长,其增值力是无限的;而生活资料只 能以算数级数增长。后来他又补充了土壤肥力递减的命题,指出人类不可能改变人口增 长快于生活资料增章的情况,因为一切生物的增值都有不断超越它所需要的营养物的趋 势,因此人口过程和食物匮乏便成为必然。 减少人口的两个途径:积极性抑制,它是通过增加人口死亡,减少现存人口,其手段包 括战争、瘟疫、饥荒和各种疾病。 预防性抑制,通过控制出生人数,包括晚婚、避孕、流产、杀婴 和节欲。后又提出道德的抑制,主张从道德考虑哪些无力抚养子女的人应过单身生活 人口波动规律的理论:三个命题是一,人口增加必然受到生活资料的限制 二,只要生 活资料增加,人口会始终不渝的增长,除非受到某种力量的抑制 三,抑制人口增长的 力量使现实人口与生活资料相平衡。这三个命题构成其人口波动规律的理论:当人口增 长到食物供给的极限是,所有的预防性和积极性抑制自然就会以更大的力量发挥作 用,……知道人口降到所能维持的水平之下;然后食物再度丰厚起来,于是有产生了众 多的人口;经过一定的时期,更多的人口又因同样的原因受到抑制。这种循环往复的人 口发展与倒退运动被称作人口波动理论 评价:1、问世以来,毁誉参半。 2、他的理论一举粉碎了和谐宇宙的一切美好希望,推翻了人类进步的前景,而代之以贫 瘠、阴暗而冷清的未来 3、客观为人类未来敲响了警钟 4、首次系统地论述了人口发展的核心问题,并将其理论化。无论是反对他的人还是追随 他的人都是以他的理论作为分析的起点。人口理论也是对马尔萨斯理论的批判与反思的 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马尔萨斯的核心问题时讨论人口增长与所需食物增长之间的问题。 质疑 :有关两个理论前提的、有关减少人口增长的机制问题(避孕、晚婚仍然是减少生 育率的有效机制,但更重要的是人的生育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贫困人口问题 3.马寅初的《新人口论》 : 中国人口学家马寅初在 1957 年 7 月 5 日在《人民日报》发表《新人口理论》 ,基本思想 是,中国人口繁殖太快,人口多,资金少,影响工业化的进程,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 高,应该控制人口。明确地把中国人口增长与工业化进程联系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提 出了控制人口增长的思想 ②主要观点: (1)提出掌握人口数据是制定政策的关键。 (2)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问题:人口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表现在五个方面:人口与加速资金积累之间的矛盾;人口与提高劳动生产率之间的矛盾; 人口与工业原料方面的矛盾;人口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之间的矛盾;人口与科学事业发 展之间的矛盾。 (3)提出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三点建议:进行新的人口普查;大力宣传,破 除封建传统观念,进行计划生育;节育方法上,主张避孕,反对人工流。 4.年龄别生育率:反映了育龄妇女各年龄组的生育水平,是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 某个年龄组的育龄妇女所生育的活产婴儿数与相应年龄组的育龄妇女总人口数之比。 5.总和生育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年龄别生育率之和,是指一名妇女如果像统 计年那样度过她的生育期,她一生可能生育的子女数。 6.生育制度的分析框架: 生育率 图表 生物因素:生育力 生育制度 生育的物质设备; 生育规范;生育观念 社会政治力量 社会经济力量 生育制度是:与人类生育过程相关的生育观念、行为规范和物质文化设备等一整套规则 和文化。 特点:生育的物质设备、生育观念和生育规范作用于人类的生育因素,它体现了人的社 会属性;生育制度是变化的,受多种社会力量的影响;生育制度是人类最基本的 制度之一。 7.影响生育率的- -因素分析(后面) 8.农业社会生育模式的特点:死亡率导向的多育模式。 ①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密切,生育行为直接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妇女能否活到或活过 生育期直接影响到生育率的高低。 ②农业社会的各种经济因素影响着生育模式。 ③男性偏好成为农业社会普遍的生育观念。 ④农业社会的政治制度普遍具有封建专制的特征,存在着阶级间生存境遇的巨大差别 和极度的不平等,生育模式以高出生率代替高死亡率。 9.死因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 死因死亡率:是指一定地区在某年内每 10 万人口中因某种或某组原因致死的人数。 婴儿死亡率:是指一定地区在某年内未满周岁的婴儿死亡人数与活产婴儿数的比率。 (记:前者以十万分比表示,后者以千分数表示) 10.影响死亡率的因素 年龄,年龄越大,死亡率越高; 性别,女性的存活优势优于男性; 阶层分化,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人寿命越长 地区差异,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状况差别以及医疗保健服务的差异。 11.死亡制度的分析框架 * 极限寿命 生物因素 死去的是什么人——死者的社会角色(死亡率分化分析) 在什么地方死——医院、家中、工作场所或其他 在什么时间死——个体死亡的年龄或不同历史时期 以什么样的方式死——疾病、事故、自杀或老死(死因分析) 死亡的符号意义——死亡的文化功能 各种经济因素 文化因素-生活方式 现实寿命(预期寿命) 死亡制度 各种政治因素 12.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迁移的特征 (1)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规模增加。 (2)人口迁移流向以东向迁移和进入城市为主。 (3)出现了人口迁移和流向的多元化趋势。 (4)人口迁移的主要动机是职业迁移和学习迁移。 (5)国际人口迁移有所增加,尤其是向发达国家的迁移。 (6)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和中小城市的发展蒋成为人口迁移的总方向。 13.当代国际人口迁移的特征 (1)当代国际人口迁移存在明显的地区性结构特征,表现为发展中国家促进人口迁出 的力量和发达国家吸引人口迁入的力量形成全球人口迁移流向的总体结构。 (2)在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二元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决定了 人口迁移具有经济性结构特征。“客籍工人”-出国劳动力 (3)政治性结构特征。交换战俘,疆界调整,新建国家,内部合并(东西德) (4)难民和非法移民增加。生存型难民,政治难民 (5)女性移民开始有增多的趋势 (6)高素质移民在增加 中国人口迁移历史分为哪几个时期? 第一阶段,公元前 221 年前,是一种低水平的生存型迁移 第二阶段,公元前 221—公元 1376 年,是一种强制型和自发型相结合的人口迁移 第三阶段,从 1368—1840 年(明初至清朝鸦片战争前) ,是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