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一、文本分析: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十二章的内容,就可以发现新版突出了一个主题,就是 表现了对高尚生命的追求。以第一章为例,这是《论语》的首章,也是编选《论 语》 者不会缺少的一章。这一章从表面上来看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学习的方法、 交友的原则及与人交往的态度。但实际上,这一句都是在围绕追求高尚的品德这 一个主题而言的。唯有品德高尚者,才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中庸》中引 用孔子之言曰:“正己而无求于人则不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 俟命”,就是对这句话的进一步阐释。那么如何“正己”呢?这需要时时警惕, 事事用心,无时不心存敬畏之心,也就是《中庸》中所言的“莫见乎隐,莫显乎 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没有比幽暗之中更为显著的,没有比细微之处更为明显 的,因此君子在独处时要谨慎啊)要做到时时警惕,自然要“学而时习之”,此 处的“时”,朱熹释为“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而程颐释为“重 习也”,均强调了学习不可中断。而“有朋自远方来”则表现了这种追求的影响 力,正如朱熹所言“自远方来,则近者可知”。清刘宝楠的《正义》中明确指出 “朋”指同门,并引用《中庸》“诚者,非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由此可 见,追求高尚的品德,不仅是指对自身品德的修炼,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品德 来影响他人,这才是儒家所追求的至高境界。分析这一章,我们就可以发现孔子 所强调的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及围绕这一追求所展现的方法与态度和对他人的影 响。 这一主题同样也在其它各章体现了出来——以往我们将之作为学习方法阐述 的内容均不能单纯地视作对知识的学习,更应体现为对高尚品德的追求方法,而 孔子对自身经历的叙述,对颜回的赞颂则体现出了高尚品德在现实中的表现,孔 子还通过自身的感受体现了高尚品德带给人的自豪感。以此为纲,不仅可以把这 十二章联系为一个整体,也可以与前面几篇课文相呼应——如果说前面几篇文章 表现了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认识到了不同一般的学习收获,那么这一篇则表现 了生活中最高尚的追求,是学习的最高目标。《论语》中所体现出的中国士人所 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标,以及在追求的过程中至死不易的信念。 学习本文,应遵循化难为易,由浅入深的原则,在起始阶段无需将“而” “之” “于”“其”等文言虚词的含义讲得抽象而难懂,学生可以翻译,了解区别就可 以了。而对于文意的理解,可以通过老师穿插故事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同样也 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验讲相关的故事,让他们在具体的内容中了解文章的内 容。至于文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无需讲得过深,从字型出发,帮助学生理解其 含义,能够释读全文就可以了。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结合注释、分析字形、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义。 2、通过结合事例、编讲故事把握各章所蕴含哲理。 3、通过结合背景,历史事例感受孔子的精神力量。 三、教学准备: 参考书目:《论语》、《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家语》 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孔子的材料。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故事导入,化深为浅) 公元前480 年, 在鲁国按例举行了一次春天的狩猎,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家臣 猎到了一头异兽,无人能识。于是人们自然就想到去请教以博学多识著称的孔子, 没想到孔子见到这头已死的异兽时竟然流下了眼泪。他说,这是麒麟啊,这原本 是在太平盛世出现的异兽,怎能出现在这样的乱世之中,并且惨死在猎人之手呢? 于是,他唱起了一首悲伤的歌曲:“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 兮我心忧。”这首被后世称为《获麟歌》的歌曲充满了悲凉之情。那么,孔子为 何会对这头麒麟的死如此悲伤?他究竟在悲叹谁的命运呢?就请大家说一说你 所知道的孔子。(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发言) 孔子自己就是这头麒麟的化身,生非其时,一生屡遭打击,从没有获得过实 现自己理想的机会。一年后,孔子预感到自己死期将至,望着远道而来的学生子 贡,他又咏叹出一首辞世之歌:“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孔子预言 了自己的死亡,也在总结自己一生坎坷的命运。七天后,孔子去世了。他的学生 们都为他守墓三年,然后痛哭尽礼而去,唯有子贡守了整整六年方才离去。孔子 去世后,曾经涌现过一股否定孔子的声浪,子贡奋力为老师辩护,维护了老师的 名誉。孔子的声名不仅令他的学生们钦佩,直到今天依然在影响着世界。西方曾 经评选过世界十大哲学家,孔子名列榜首。曾有西方哲学家说过21 世纪是儒家 文明的世纪。 如果我们细考孔子的一生,会发现他的一生无权无势,只在很短的时间内掌 握过治理国家之权。可是,当时那些权势煊赫的贵族王公们都为历史所淹没,他 们的名声早已被人遗忘,但孔子的思想至今依然对世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他的 家族至今传承不绝。那么,孔子身上究竟有什么魅力可以令他成为后世敬仰的万 世师表?今天我们学习的《论语》十二章,只表现了孔子思想的一个小小片断, 但管中窥豹,我们也可以从中去感受这位伟大哲人的思想印记。 2、简介《论语》(整体把握语言特点,明确学习目标)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们以及学生的学生们的课堂笔记,不过也可以称得上 是全世界最著名的课堂笔记,有一个数据称这部书在全世界的印刷数量仅次于 《圣经》, 而我们熟悉的成语大都源于古书,《论语》被称为出现成语最多的书。 这部书主要记录了孔子和他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其核心就 是孔子所倡导的理想的人生目标——“仁”, 这也是中国历代正直的知识分子所 追求的人生理想。我们今天学习这篇课文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探究一下十二章表 现了孔子所倡导的人格修养有哪些具体内容,他的治学态度与处世方法各是什么? 这些内容又是如何体现出“仁”的内涵。 3、初读课文,疏通文义。 学习方法: (1) 配合音乐,读出古文韵味。 (2) 结合注释,自学各章的大意,圈出各章中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 (3) 将文中经常出现的词语及自己无法理解的词语标注出来并提出。(通过 板书或投影展示出来) 提示: (1) “乎”“矣”“哉”“也”“夫”均为语气词。“乎”,一般在问句结 尾,或反问、或疑问,根据上下文而定。“矣”“哉”“也”不翻译,“也”的 用法与《咏雪》一课中“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不同。“焉”有时也可以作为语气 词,它的用法则不同,在书上已经有解释了。 (2) “之”与“下车引之”的“之”用法一样,都是代词,所代内容根据文 本而定。“学而时习之(代学习的内容)” ,“知之者不如好之(代学问和事业) 者”,“曲肱而枕之(代胳膊)”,“择其善者而从之(代优点),其不善者而 改之(代缺点)”。 (3) “而”“其”在文中出现了多次,也有不同的解释,需要我们根据上下 文含义而定,这个字出现的较多,因此我们放在文中解释。 (4) 圈出三类字:通假字,如“说”“有”。语义与用法与今天有所区别的 字,如“传”“故”“新”“乐”“饭”以及需要我们重点理解的字。(要求学 生解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而从心心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