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观后感
《八佰》观后感 故事的背景是 1937 年淞沪会战末期,日军侵占上海,国民革命军第88 师 524 团作 为上海最后一道防线,英勇抵抗了四天四夜。 电影的名字是八佰,之所以是“佰”而不是“百” ,我的理解是“佰”更能体现人文主 义,歌颂人的精神。 一条苏州河,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四行仓库这边是刀枪火海的浴血奋战,对面 是纸醉金迷的十里洋场。这就是电影《八佰》呈现的画面,它所带来的并不仅仅是绝望与 希望相缠绕所呈现出的一种震撼,更是民族的耻辱与自豪相交杂的心灵撞击。影片中的人 物也曾说过:”那便是天堂,这边就是地狱。 ”河的这岸是“满目萧然” ,河的那岸却是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一反差的确让人心酸与愤怒。 “天堂”充斥着愚 昧与麻木, “地狱”充满了不屈与坚守。 “天堂”是精神上的地狱。而“地狱”承载的却是 我们这一民族的脊梁。 影片中的人物刻画十分真实,并不是单纯的非黑即白,而是掺杂许许多多的灰色地带 —租界的民众、起先想要逃跑无意抗战的士兵、开赌场的大姐等等。他们不是纯粹的 “黑” ,也不是纯粹的“白” 。他们是等待被“唤醒”的一个个“灰色”的灵魂。正式这种 对民众循序渐进的叙述手法,从麻木愚昧带感动再到奋起抵抗,直击观众内心,很多人的 眼泪也是从这一刻开始流下来的。坐着说话不腰疼的戏子开始为英雄们擂鼓呐喊,平时吊 儿郎当的赌场小伙儿明知道必死无疑却还要冒死过桥送电话线,隔岸看戏的外国人拿起枪 支加入反击的队伍等等…这些鲜明的反差无不催人泪下,愤起激昂。 然而《八佰》的爱国,又是一种极受争议的爱国,正如黄晓明出演的特派员所说“他 们的热情,改变不了战局,与其无谓的牺牲,不如退避三舍,韬光养晦”但是如果不是这 一场场看似实力悬殊的顽强抵抗,怎么能激起四万国民共同抗日的热情,如何能取得伟大 胜利?所以八百战士的这一场战斗,是必输和必要的战斗,进退维谷,左右为难。 电影终归是电影,有太多无法表达的东西,也有太多经过艺术加工处理过的情节,战 士们浴血奋战更像是一场做给全世界的表演,冲桥片段也略显浮夸,活下来的人都被关进 租界的战俘营……尊重客观事实也很有必要,作为一部艺术作品运用一些处理手法也无可 厚非,最重要的是我欣赏了一部好的作品,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以下是电影观看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