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研修体会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研修体会 自从2024年初次接触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至今已经有一年时间,期间多次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引入对分教学模式,起初可能因为师生对新模式的新奇感,课堂氛围活跃而教学富有成效,之后随着自己对对分模式的“添油加醋”的理解应用及时间慢慢推移,逐步发现课堂上学生的“亮考帮”里的“亮”不够“闪亮”,“考”的问题也不够“高超”,“帮”的诉求越来越多。因此,怀着“取经”之心在延安大学老师进展中心支持下奔赴南宁再次深化学习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并与对分教学模式创始人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进行了深化的沟通。以下是对这次学习内容的梳理和一些个人体会。 一 、什么是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面对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根本挑战——如何突破灌输色彩浓厚的传统讲授法,“对分课堂”应运而生,其由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张学新提出。“对分课堂”形式上把课堂时间一分为二,一半留给老师讲授,一半留给学生进行讨论,实质上在讲授和讨论之间引入一个心理学的内化环节,让学生对讲授内容进行吸收之后,有备而来参加讨论,通过对讲授与讨论的有机整合,实现了“教法”与“学法”的对立统一。对分重新定义课堂,重塑师生关系,构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从如何教到如何学、从作业布置、课堂管理和效果评价,与传统教学都有根本性变革。它既非纯粹“以老师为中心”,也非纯粹“以学生为中心”,而是整合两大理念,适合中国教育现实、本土特色鲜亮的中庸课堂。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操作流程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根据授课内容和课堂时间可以灵活选择“大步走”或“小步走”多种节奏。具体为“隔堂讨论”和“当堂对分”。 “隔堂讨论”是“大步走”节奏,即本次课前一部分时间用于讨论上堂课老师讲授的内容,后一部分的时间用于讲授下一次课讨论的内容。隔堂讨论的三个阶段可以更细地分为五个环节,分别为:讲授、独立思考、独立做作业、小组讨论和全班沟通。 “当堂对分”是“小步走”节奏,即在一堂课或一次课上完整实施五个环节。比如在一节45分钟的课上,老师先讲授25分钟,然后给出相关的思考题或习题。学生彼此不沟通,进行5分钟的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写出自己的解答,然后小组讨论8分钟,全班沟通7分钟。 五个环节中的讲授指老师的精讲,是在相对宏观的层面上,告诉学生学什么、为何学和如何学。学什么,指的是框架、重点、难点,可以比方为骨架、脉络与关节。讲授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学生随后的学习,这是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理念的一个集中体现。 课后(或当堂)内化指课后(或当堂)给予学生一定时间阅读教材、完成作业,根据个人的兴趣、能力、需求,以最适宜自己的方式方法,深化理解,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内化吸收要求独立完成,不能与同学或老师讨论沟通。 作业是连接讲授与讨论的核心环节,作业的布置十分关键。当堂对分,布置的作业可以相对简单,称为“微作业”。作业目的是引导、督促课后复习,保证理解基本内容,为深化、有意义的小组沟通讨论做铺垫和准备。除了传统形式的作业外,对分作业还包括一个新的部分,称为“亮考帮”。学生在听课、读书、完成常规作业后,要总结出学习过程中自己感受最深、受益最大、最欣赏的内容等,称为“亮闪闪”。要把自己弄懂了,但是觉得别人可能存在困惑的地方,用问题的形式表述出来,用来挑战别人,称为“考考你”。要把自己不懂、不会的地方或想要了解的内容,用问题的形式表述出来,在讨论时求助同学,称为“帮帮我”。 讨论和沟通可以细分为4个环节:小组讨论、老师抽查、自由提问、老师总结,次序重要,不能变动。后三个环节总和称为全班沟通。小组讨论通常4-6人一组,时间为5-30分钟。要求学生围绕作业,特别是亮考帮,针对各自的收获、困惑、疑难,互相切磋学习,共同解决问题。小组讨论时,老师巡回督促所有学生仔细参加,但不要过多涉入。小组讨论后,老师组织全班讨论。老师首先抽查,随机抽点3到4个小组,每组再随机抽一个学生,分享小组刚才讨论的精华,或提出尚未解决的问题。然后,老师邀请全班自由发言,无论个人、小组,还有遗留问题的,都可以提出来,老师给予解答。最后老师用几分钟做简单总结,把学生遗漏的、需要深化、提升的讲一下,结束整个过程。 三、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 对分课堂的核心目的是让学习有效发生,其教学理论的基础在于心理学的学习理论。其主要依据的四个学习理论分别是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这几个学习理论是非常经典的,大家应该已经很熟悉,这里简单介绍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依据的教学理论有,分别是进展式教学理论,结构式教学理论和范例教学理论。 (一)进展性教学理论 进展性教学理论是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和教学专家赞可夫经过20年的持续讨论于1975年总结形成,其核心思想是促进学生的一般进展,即不仅包括智力,而且包括情感、意志品质、性格等。在学习内容上,赞可夫强调超越掌握知识,充分进展能力。在老师角色上,赞可夫主张老师应该积极主动地促进学生的进展,走在学生的前面引导其进展。 通过长期广泛的教学实验,赞可夫提出了五条教学原则: 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 教学要有一定的难度,稍高于学生的现有水平,带有一定的挑战性,要能够激发学生应对挑战的动力,体会到克服困难后的满足和喜悦,使学生时时感到在学习新东西,满足学生的求知欲。高难度不是越难越好,要注意掌握难度的分寸。 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教学进度太慢,大量、单调的重复讲授和练习,会阻碍学生进展,要加快教学速度,扩充知识广度,从广度中求深度。高速度也不是越快越好,引导者必须确定学生已经真正理解后,才可以继续新的引导。 3.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 不能低估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抽象概念的能力。理论学习能使知识结构化、整体化,能使学生理解事物内在联系,把握一般规律,实现知识迁移,调动思维积极性。 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 不仅要理解知识本身,也理解知识是怎样学到的。要求学生理解知识的网络关系,寻找掌握知识的途径,反思产生错误的原因,学会更正错误的方法,学会学习。 5.使全体学生都得到进展 在班级中学生有好、中、差三种类型。赞可夫认为,差生进展水平低,学习兴趣和信心弱,思维能力差。给差生补课,让他们反复做机械的练习,只能进一步削弱其学习兴趣和自信。教学中要采纳多种方法和手段,面对全体学生,特别要促进差生的进展。 赞可夫的高难度、高速度原则,可以归结为一个挑战性原则,即学习的内容和进度要让学生觉得有一定的挑战性。 (二)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结构主义教学理论集中反映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1959年完成的《教育过程》一书中。 在这部划时代的著作中,布鲁纳阐明了结构主义教学论的实质,认为学习是建立认知结构,即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以及学科讨论的基本态度和方法。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法。所以,结构主义教学理论也被称为发现式教学理论。 发现教学法也叫探究法或假设法,根据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