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重点
1.1.滑坡的过程:滑坡的过程:孕育、蠕变、剪切、形成四个阶段。 2.2.拉张裂缝:拉张裂缝:滑坡体上部的弧形开放性裂缝,与滑坡壁走向大致平行。 剪切裂缝:剪切裂缝:位于滑坡体中部两侧系滑坡体下滑时与两侧不动体相对剪切力作用所致, 常呈羽毛状 或雁形状排列。 扇形裂缝:扇形裂缝:位于滑坡体下部,平面呈扇骨状,系滑坡体前部挤压或侧向扩离所形成。 鼓张裂缝:鼓张裂缝:位于滑坡体下部,平面上往往呈断续弧形,并与扇形裂缝大致垂直,系滑坡体前部挤 压拱起所形成。 3.3.按坡体的滑动速度划分:按坡体的滑动速度划分:蠕动型滑坡、慢速滑坡、中速滑坡、高速滑坡 4.4.按滑动面划分:按滑动面划分:均质土滑动面、碎石土滑动面、基岩滑动面。 5.5.主滑面成因主滑面成因类类型型:: 堆积面滑坡 层面滑坡 构造面滑坡 同生面滑坡 堆积作用形成的软弱面,内部层面 沉积变质岩层面,喷出岩上下层接触面 节理面、断面层,原生、构造裂隙面 土质滑坡,不通过软弱面 6.6.产生滑坡的主要条件(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产生滑坡的主要条件(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 ①岩土类型②地质构造条件③地形地貌条件④水文地质条件 7.7.影响滑坡活动强度的因素:影响滑坡活动强度的因素: 滑坡的活动强度主要与滑坡的规模、滑移速度、滑移距离及其蓄积的位能和产生的动能有关。 ①斜坡外形②岩性条件③构造条件④水⑤地震因素⑥人为原因 8.8.滑坡治理措施:滑坡治理措施:⑴绕避;⑵排水-主要措施:隧洞排水、钻孔排水、支撑盲沟;⑶削方减载; ⑷抗滑工程;⑸综合治理工程 9.9.崩塌与滑坡的区别崩塌与滑坡的区别 ①从斜坡坡度看,崩塌面坡度常大于50°,而滑坡面则常小于50°;②运动本质上看,崩塌属 于 倾倒、坠落,而滑坡则属于剪切滑动。崩塌发生之后,崩塌物的垂直位移量远大于水平位移量, 其重心位置降低了很多;而滑坡则不然,通常是滑坡体的水平位移量大于垂直位移。多数滑坡体 的重心位置降低不多,滑动距离却很大。 同时,滑坡下滑速度一般比崩塌缓慢。崩塌总是突发性 的,滑坡则有快有慢,或先缓慢而后突发。③崩塌发生之后,崩塌物常堆积在山坡脚,呈锥形体, 结构零乱, 而滑坡堆积物常具有一定的外部形状, 滑坡体的整体性较好, 反映出层序和结构特征。 也就是说,在滑坡堆积物中,岩体(土体)的上下层位和新老关系没有多大的变化。④崩塌体完全 脱离母体(山体),而滑坡体则很少是完全脱离母体的,多数总有一部分滑体残留在滑床之上;⑤ 崩塌堆积物表面基本上不见裂缝分布。而滑坡体表面,尤其是新发生的滑坡,其表面有很多具有 一定规律性的纵横裂缝。 10.10. 块状岩体发生崩塌的机理:块状岩体发生崩塌的机理: 岩体结构均匀,强度高。内边坡开挖后卸荷裂隙一般沿岩石的结构面、节理和构造裂隙发育,以 及受区域构造应力作用形成的构造裂隙发。 卸荷裂隙在重力和降水渗水压作用下由表层向深部发 展,由于岩体强度高不容易破坏,容易形成高大危岩体,产生的崩塌危害性较大。卸荷裂隙一般 自坡肩前缘由外向内,由上至下扩展。 11.11.泥石流产生的条件:泥石流产生的条件:⑴地形地貌条件;⑵松散物质来源条件;⑶水源条件 12.12.泥石流的防治措施(工程措施):泥石流的防治措施(工程措施):⑴防止泥石流发生的措施;⑵拦截泥石流措施;⑶泥石流 排导措施;⑷储淤工程 13.13.地面沉降的原因地面沉降的原因( (自然地质因素自然地质因素) ) ①地表松散地层或半松散地层等在重力作用下,在松散层变成致密的、坚硬或半坚硬岩层时,地 面会因地层厚度的变小而发生沉降; ②因地质构造作用导致地面凹陷而发生沉降; ③地震导致地 面沉降;④土体的蠕变也可引起地基土的缓慢变形 14.14.地面沉降防治措施(最根本的措施)地面沉降防治措施(最根本的措施) ⑴人工补给地下水( (人工回灌) ) 。 选择适宜的地点和部位向被开采的含水层、 含油层采取人工注水或压水, 使含水( (油、气) )层中孔隙液压恢复或保持在初始平衡状态。 把地表水的蓄积储存与地下水回灌结合起来, 建立 地面及地下联合调节水库,是合理利用水资源的一个有效途径。一方面利用地面蓄水体有效补给地下含水层, 扩大人工补给来源;另一方面利用地层孔隙空间储存地表余水,形成地下水库以增加地下水储存资源。⑵限 制地下水开采,调整开采层次,以地面水源代替地下水源。以地面水源的工业自来水厂代替地下 供水源。停止开采引起沉降量较大的含水层而改为利用深部可压缩性较小的含水或基岩裂隙水。 ⑶限制或停止开采固体矿物。对于地面塌陷区,应将塌陷洞穴用反滤层填上,并加松散覆盖层, 关闭一些开采量大的厂矿,使地下水状态得到恢复。 15.15.面波:面波:分为瑞雷波和洛夫波。瑞雷波传播时,介质质点在波的前进方向与地表法向组成的平 面内做椭圆运动,是形成地面晃动的主要原因。洛夫波传播时,质点在与波的前进方向垂直的水 平方向运动,在地面上表现为蛇形运动。 16.16.构造地震的成因原理:构造地震的成因原理:在地壳岩层构造状态的改变(构造运动)过程中,地壳岩层处在复杂 的地应力作用下,随着地壳运动的不断变化,地应力的作用逐渐加强,构造变动也随之加剧。当 地应力的作用超过某处岩层的强度极限而产生突然的断裂和猛烈的错动时就会引起振动, 这些振 动以弹性波的形式传到地面,地面也随之运动,由此产生地震。 17.17.三个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三个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 小震不坏————第一水准: 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 建筑物一般不受损 害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中震可修————第二水准: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损坏,但 经一般修理即可恢复正常使用。 大震不倒————第三水准: 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 建筑物不致倒塌或 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 18.18.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GB50011——2001)2001)将建筑物按其用途的重要性分为四类:将建筑物按其用途的重要性分为四类: 甲类建筑: 指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 这类建筑的破坏会导致 严重的后果,其确定须经国家规定的批准权限批准。 乙类建筑: 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 如抗震城市中生命线工程的核 心建筑。城市生命线工程一般包括供水、供电、交通、消防、通信、救护、供气、供热等系统。 丙类建筑:指一般建筑,包括除甲、乙、丁类建筑以外的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 丁类建筑:指次要建筑,包括一般的仓库、人员较少的辅助建筑物等。 19.19.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设防标准: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设防标准: 甲类建筑。 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其值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 果确定。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抗震设防 烈度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乙类建筑。 地震作用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一般情况下, 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 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 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对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