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山海情观后感和个人启发
观看《山海情》观后感和个人启发 《山海情》观后感和个人启发篇一 西海固的“脱贫秘诀” 2021 年初,一部扶贫剧《山海情》火爆荧幕,这部充满烟火气息的扶贫剧中浓缩 了新时代中国脱贫攻坚战中万千基层干部的身影。有的观众与“水花姐”一同哭 泣,有的观众为“马得福”不被理解时而感到忿忿不平,但最终大家都会为西海 固的成功脱贫而感到骄傲。剧中的故事已经结束,但西海固的脱贫密码有迹可循。 脱贫秘诀一:扶贫先扶志。扶志就是扶决心、扶观念、扶梦想,帮助贫困百姓树 立摆脱贫困的理想和信心。马得福回村工作遇到的第一件难事就是参加吊庄移民, 常年的贫困生活让乡亲们失去了改变现状的勇气。最终,马得福家率先报名前往 吊庄,说服了乡亲们一起前往条件艰苦的玉泉营。在我们的工作中,帮助基层群 众改变生活的同时,更要关注他们的思想活动,一旦发现“等、靠、要、拿”的 思想要及时破除,帮助他们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正确思想观念,从根源上 解决问题,真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脱贫不返贫,让乡亲们从“有的吃”变 成“吃得好”,从“有的穿”变成“穿得靓”。 脱贫秘诀二:扶贫再扶智。扶智就是扶能力、扶技术、扶理论,帮助贫困百姓学 习一技之长。《山海情》中乡亲们从最初将县里给的八十一只“扶贫鸡”吃得只 剩一只,到通过种植双孢菇赚取第一桶金,涌泉村的成功说明,扶贫工作不能仅 仅是“授人以鱼”,更重要的是要“授人以渔”,实现从“输血变造血”的转变。 技能培训是帮助群众脱贫最主要最直接的手段。根据当地特色制定具体的技能培 训方案,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量体裁衣,传授基层群众最想学的手工技艺,真 正激发基层群众的内生动力,让他们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为自己的美好生活努 力奋斗。 脱贫秘诀三:扶贫更需教育。扶贫不能只靠扶贫干部,更重要的是培养当地人才, 从“引水”变成“打井”,真正改变一方土地。剧中的白校长为了阻止不满16 周岁的学生外出打工想出了种种办法,最终,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当地政府做出 决定:在校学生,不论是否满 16 周岁,一律不得外出务工。白校长的所作所为 给我们上了一课:“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想要真正改变一方土 地,不仅要树新风、教技术,更重要的是让教育先行,让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 隔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只有教育能让这些孩子们改变命远,而改变了命运的孩子 们才能将贫困连根拔起,真正盘活这方土地! 西海固的故事,到这里就真正结束了,但是我们的生活还在继续。脱贫摘帽不是 终点,而是新生活的开始,新奋斗的起点。在接下来的乡村振兴工作中,千千万 万个“马得福”们一定会探索出属于他们的“致富秘诀”! 《山海情》观后感和个人启发篇二 “25·2183·0”《山海情》的精神密码 《山海情》为我们呈现了宁夏西海固人民,在党和国家扶贫政策的引导下,在福 建的对口帮扶下,脱贫致富的艰难历程。没有“偶像光环”,只有一群满身“土 气”的人,没有“公式化”剧情,只有朴实无华的画面,它让许多人的泪水唰唰 往下掉。但 20 多年来发生在西海固的那些真实故事,远比电视剧中还要感人。 《山海情》原名《闽宁镇》,宁夏是“山”,福建是“海”,1996 年时任福建省 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带领工作小组,走访调研、科学谋划、全力推动,开始 了福建对宁夏的对口帮扶。25 年来,铁打的闽宁协作,流水的扶贫干部,变换的 是人员面孔,不变的是责任情怀,更迭的是西海固面貌,凝结的是扶贫干部的初 心。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2020 年 7 月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他们身上坚守初心、勇担使命、无私奉献的精神。 25 年,坚守初心,人民至上。《山海情》中的吴月娟,其原型是对口帮扶办公室 原主任林月婵。1997 年虽然她心中已有了“苦瘠甲天下”的心理准备,但是第一 次踏足西海固时,仍然被现实情况深深震撼着。老师们在沙地上用树枝写字上课, 衣衫破旧的农民严寒深夜在工厂前排队卖土豆。她下定决心要解决老百姓的温饱 问题,和小组成员一起帮助农民牵线搭桥、介绍工作、洽谈待遇、安排生活,让 西海固的农民收入翻了几番。新时代的基层干部要像他们一样,深入山区走村串 户,诚心诚意帮助老百姓,解决民生困难,办好每一件涉及人民利益的小事。 2183 名干部、专家志愿者,勇于担当,艰苦奋斗。现在西海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 变化,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强,这背后离不开无数扶贫干部和志愿 者兢兢业业的付出。陈金山人物原型是援宁干部樊学双,“凌教授”是“菌草之 父”福建农业大学教授林占熺。创新形成“托养+扶贫车间+电商合作社”模式, 帮助贫困重度残疾人自力更生、脱贫致富 ;包种包销包技术指导,形成“幸福草” 种植“一条龙”服务,实现了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目前我们取得了脱贫攻 坚战胜利,党员干部们莫要歇气松劲,还要真抓实干、接续奋斗,检查项目进度, 巩固脱贫成果,织牢产业网,绘制乡村振兴美好画卷。 0,不求回报,真情奉献,久久为功。闽宁协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 就能完成的。这场跨越 2000 公里持续 25 年的“山海之恋”,是一颗又一个颗爱 心的接力。“厦大高才生”郭闽航,代表的是援宁支教青年志愿者。福州女教师 李丹瞒着父母来到隆德县支教,她一年入户家访 35 人次,自掏腰包资助 6 名贫 困学生,为学校募捐 2 万多元。最后身患白血病,牵挂的依然是把剩余的医药费 捐给贫困地区的孩子。她永远走了,却引来了更多“李丹”,数年来1146 名教 师、267 名支教大学生足迹遍布海原县、隆德县、闽宁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 半根草去,他们的身影永远镌刻在时代画卷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像他们那样有爱 心、有恒心,乐于奉献,甘于付出,以“咬定青山不放松”韧劲,后任接着前任 继续干,书写服务基层的精彩篇章。 《山海情》观后感和个人启发篇三 最近,以扶贫为题材的电视剧《山海情》正持续热播中,该剧虽剧情短小紧凑, 却真实还原了一个时代的变迁,较强的年代感、浓郁的地域特色,外加台词接地 气、人物塑造得细腻鲜明,使得该剧一举收获了“真正意义上”的扶贫剧赞誉。 广大党员干部在大饱眼福的同时,不妨在心中加以沉淀,既要看懂“剧”内之意, 又要悟透“剧”外之情,以寻出干事创业的力量之源、梦想之翼、团结之力,从 而在新征程上跨山越海,驶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 悟透“党恩情”,得力量之源。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 划》的大背景下,从福建省的扶贫干部们被派到宁夏回族自治区那一刻起,“海” 对“山”跨越千里的对口帮扶正式拉开帷幕。脱贫攻坚是贯穿《山海情》电视剧 的主线,很多精彩剧情就是围绕此主线展开的。回顾以往,可知贫困是困扰我国 发展的顽疾,也是世界面临的最尖锐的社会问题之一,直到我们党提出打赢脱贫 攻坚战,让我国贫困群众燃起了希望,也让全球减贫事业看到了曙光。我们围绕 这个难度之大世所罕见的战役,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举全党全国 之力,尽锐出战,使得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重温党的历程,悟透党的 恩情,我们党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继而又带领人民艰苦奋斗、开拓创新, 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而这一切的根本出发 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