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精选文档 1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 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 西瓜,最后一无所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应该像小猴子一样,要一心一意的道理。 一、由扶到放,培养自学能力 课文前 4 个自然段结构相似,在教学中,重点指导第一自然段,通过由指导到扶再到放,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第一自然段中重点教学“又()又() ”的词语,通过朗读“又大又 多的玉米” 和 “玉米又大又大” 让学生体会词语的灵活运用。 通过做做动作, 让学生理解 “掰” 、 “扛”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语。通过朗读,边演小猴子的动作、神态,体会小猴子高兴的心 情。这样由细节到整体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为学生学习二至四自然段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迁移运用,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本课的课文语言结构相似,这为语言训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点。让学生在学习中积累运 用很重要。通过“小猴子走到() ,他看见() ,非常高兴,就() 。 ”的句式反复让学生用自 己积累的词语来说完整,从而为他们说一个完整的故事做铺垫。在学习中,还不断总结、提 醒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迁移运用,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 三、续编故事,培养表达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一年级小学生内心充满想像,他们拥有自己丰富、天 真的思想。在教学结束的时候,抛出一个问题: “小猴子第二次下山会是怎样的呢?”引导学 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续编故事。学生表现出异样的兴奋,小手举得高高的,都想把自己编的 故事分享给大家。这样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又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存在着较多问题:评价语言过于平淡,缺乏针对性,教学机智缺 乏。今后我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决定要上这课时,我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我希望教给学生什 么知识,什么能力? 经过再三思量,我决定以学生能复述故事为突破口,课堂上为学生搭桥铺路。 一、内容上的理解 为了学生能尽快厘清思路,我利用看图猜地点的形式,让学生饶有兴趣地了解小猴子下 山经过的几个地方。同时,进行量词的巩固训练。再让学生用上量词,串讲小猴子下山经过 的地方。第二步再让学生读课文,厘清每一个地方,小猴子都干了些什么。通过板书让学生 知道,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先来到玉米地,掰玉米,扛玉米,来到桃树下,扔玉米,摘桃 子,捧桃子,来到西瓜地,扔桃子,摘西瓜,抱西瓜,来到树林,扔西瓜,追兔子。 二、用词精彩的解析 文章用词也是呈现结构统一式。如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我主要学生采取动 作演绎的方式和用图理解的方式进行,而后,请学生将理解融入到朗读中去。 三、句子结构的训练 文章每个自然段都是采用“走到……看见……就……” 通过几天紧张的准备,我终于讲完了小猴子下山一课. 可是自我感觉很糟糕,甚至比试讲的时候还要糟.我总结原因如下: 1、第一次讲优质课很紧张,虽然只有几个老师听课,可是还是紧张到忘记写题目。 2、准备不充分。有很多的环节需要再三斟酌,再三思量,需要找到多种方式来呈现,甚 至需要实验很多次来验证哪个效果更好,可惜没有太多的时间。 3、教材把握不是很到位。由于这片课文是课外阅读课文,可参考的教案和资料比较少, 精选文档 2 在加上自己的经验较浅薄,思考的深度不够,所以课堂的深度挖的也不是很够。 3、课堂教学环节过度、语言的衔接不成熟,很象常态课而不象优质课。语言的锤炼、环 节的衔接还需要更加的磨练。总体感觉比较粗糙。 4、朗读指导不到位,没有找到多种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阅读热情,调动孩子阅读朗读积 极性上我还要多下工夫。 总之通过准备这节课我学到了很多,在师傅的帮助下算是完成了虽然自己完成的不是很 出色,我的课堂还要多锤炼,我的思考还要更深入,我的教学还有很长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话故事。文章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 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对于这样一 篇课文,面对一年级下学期的孩子,我觉得目标应该稍低一些,并更多地拓展语用点。所以, 我将本课时的目标设置为: 1、会认“猴、结、掰、扛”等 12 个生字,会写“非、常”两个生字。 2、能理解“掰、摘、抱”等动词,感受动词使用的准确性。 3、理解故事内容,能看着插图基本完整地说出故事框架。 在备课的过程中,让我最纠结的莫过于对于识字环节。识字环节主要有随文识字和集中 识字两种方式,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比较合适?思忖良久,我决定还是用集中识字加随文识字 的方式,在学生自读课文以后,以检查的形式来认读。其中的“掰、扛、扔、摘、抱”都是 动词,可以用做动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读(其中“掰、扛”随文) 。从课堂上来看,学生非 常感兴趣,有的孩子都十分乐于表演。不过,这又牵扯到一个课堂纪律的问题,试教的时候, 孩子们一动起来,纪律就显得有点乱了。 在本课中,我设置了以下环节: 1、 读文, 扫清字词障碍。 文章中准确运用了动词, 这几个生字, 是孩子们平时很少见的, 因此,我将生字学习的重点锁定在“抱扛扔捧追蹦”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上。通过带拼音读、 去掉拼音读、去障碍游戏、边做动作边读这几个环节,有梯度地让孩子对这生字的音、形、 义有了扎实地掌握。 2、读准多音字。我把孩子平时容易读错的“结”和“空”作为训练的重点,在读字、读 词语中孩子的认字能力有所提升。课堂中,生动有趣的课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多样的活动, 孩子们都乐于参与。3.我抓住课文中“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这几个词语,对孩子进行词句 训练,让孩子在比一比,读一读再说一说。让一年级孩子初步感悟怎么才能把事物写具体写 形象。 在评课的过程,在与同伴、导师交流过后,我发现自己在指导朗读方面还有所欠缺。在 精读第一自然的教学中, “请你读出小猴子非常高兴的语气” ,这个要求比较生硬,不能带动 起孩子们的真实感受。除了指导朗读外,我认为我的识字环节也可以更加灵活一些,不需要 集中识字,直接进入随文识字,孩子们更快地接触到课文,更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课堂效 率更高。 我们一定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积累,经历就是财富,经历就是收获。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自读课文中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 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 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对于这样一篇课文,面对一年级上学期的孩子,我觉得目标应该稍 低一些。我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识字,这样一篇课文,孩子们能在短短的时间里读下来吗? 如果我这节课只完成识字、读通课文这个目标行吗?左思右想,又加上初步感受小猴子见新 扔旧是不好的,做什么事都要专一的道理。 对于生字的认读,主要有分散识字和集中识字两种方式,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比较合适? 思忖良久,我决定还是用集中识字的方式,在学生自读课文以后,以检查的形式来认读。其 精选文档 3 中的“掰、扛、扔、摘、抱”都是动词,可以用做动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读。从课堂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