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郭沫若创作的浪漫主义
. 论郭沫若作品中的浪漫主义 学校: 班级: 姓名: . . 目录 Abstract: 郭沫若的作品包含了大量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对中国现代文学创作有重 要的影响, 郭沫若文学创作中大量的浪漫主义手法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研究和共鸣, 对其诗 歌《女神》《天上的街道》《天狗》历史剧《屈原》《李白与杜甫》等作品中的浪漫主义进 行了大量的浪漫主义的学术讨论与赏析,可以说前人之述备矣。 相比于前人在郭沫若宏观长线上的分析略有欠缺, 对其浪漫主义人文价值的挖掘深度还 有所欠缺, 对于郭沫若的浪漫主义研究中诗歌舞台历史剧是重要的线索, 而这两条线索不是 平行的,而是关联的故基于此,本文的写作有两点目的第一.主要联系郭沫若文学创作背景 与宏观浪漫主义的分析对比进行切入, 如与创造社的关系、与中国新诗的关系、与中外现当 代浪漫主义的对比,重点在于商讨对郭沫若浪漫主义的人文价值与价值取向进行宏观把握。 关键词:关键词:浪漫主义,宏观,郭沫若,对比,人文价值 Key wordsKey words:Romanticism ,Macroscopic、,GuoMoRuo, Comparison humanism 1.绪论 2.(分论点一)郭沫若文学浪漫主义背景阶段 2.1郭沫若文学创作背景 2. 2郭沫若文学的创作阶段 3.(分论点二)郭沫若浪漫主义的具体表现 3.1郭沫若诗歌中浪漫主义的表达 3.2郭沫若历史剧中浪漫主义的表达 4.(分论点三) 郭沫若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特点 4.1 郭沫若文学创作的旗帜性 4.2 郭沫若文学创作的革命性 . . . . 绪论: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郭沫若是他1919 年 9 月发 表新诗时曾用笔名。郭沫若是中国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翻译学家、其文学创作 有诗歌、历史剧、散文等诸多文学体裁,新诗的奠基人之一,现代诗派奠基人之 一, 郭沫若的作品包含了大量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对中国现代文学创作有重要 的影响。郭沫若文学创作中大量的浪漫主义手法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研究和共 鸣,对其诗歌《女神》《天上的街道》《天狗》历史剧《屈原》《李白与杜甫》 等作品中的浪漫主义进行了大量的浪漫主义的学术讨论与赏析, 可以说前人之述 备矣,本文的写作有两点目的第一.主要联系郭沫若文学创作背景与宏观浪漫主 义的分析对比进行切入,如与创造社的关系、与中国新诗的关系、与中外现当代 浪漫主义的对比, 重点在于商讨对郭沫若浪漫主义的人文价值与价值取向进行宏 观把握,不具体拘泥于其某个时期的具体作品。第二,通过郭沫若浪漫主义的赏 析探寻和把握中国新诗歌的脉络与未来。对于郭沫若的诗歌的研讨与赏析,有很 多从具体作品赏析如《刍议郭沫若浪漫主义色彩》1,从个人际遇、历史背景考 2察如 《试论郭沫若传记文学浪漫主义色彩》, 本文逻辑思维是从点 (具体作品) 、 线(个人、社会、国家)、到综合面(价值观、文学理念)的综述。 写作思路是第一步综述郭沫若的文学创作的背景与起源, 第二步通过具体文学作 品反映郭沫若浪漫主义的主张, 第三步通过其浪漫主义的表现形式进行对比与反 思。 2.12.1 郭沫若文学创作的起源与背景郭沫若文学创作的起源与背景 谈到郭沫若早期创作生涯的起源, 与中国当时的时政是分不开的,巨大的社会 矛盾之下, 文学上深刻的预见性和先兆性,郭沫若作为新诗和无产阶级文学的先 锋、引路人,从西方文学启蒙到无产阶级文学代表人物,郭沫若的文学生涯经历 了三个时期, 郭沫若于 1892 年 11 月 16 日出生, 原名郭开贞, 四川乐山人。 1958 年 9 月至 1978 年 6 月任中国科技大学首任校长。郭沫若早年赴日本留学,后接 受斯宾诺沙、惠特曼等人思想,决心弃医从文。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创造 社”,积极从事新文学运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 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 是当代最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1923 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 无产阶级文学。1926 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1927 年蒋介石 清党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 2.22.2 郭沫若的文学创作的阶段郭沫若的文学创作的阶段 郭沫若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 其作品繁多,作品表达的深层次含义 也不同, 在郭沫若文学生涯的前期经历了中国历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主主 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改造的过度, 郭沫若文学的风格在各个时期也是不尽相 同,在郭沫若早期文学创作中具有很强的包容性的特点,包容性强、兼收并蓄。 1 2 达州广播电视大学,文章编号 1671-5861(2016)07-0157-01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一九七八年 第二期 . . 根据当时社会背景与环境,郭沫若创作早期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文学成熟时期。郭沫若少年时上过私塾,14 岁以前对先秦学术和中国传统文 化知识打下良好基础。1914 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先在岗山第六 高等学校读书,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科。1918 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 他的第一篇小说。1918 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诗。在这个时期郭 沫若的文学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戏剧文学的极大影响, 特别是受德国戏剧家弗里德 里希.希勒的影响较大,在早期郭沫若的文学创作中不同的文化主题都受极大影 响,郭沫若在《自传》中写道“在高等学校期间,便不期而然地与欧美文学发生 了关系,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雪莱、莎士比亚、海涅、歌德、席勒,更间接 地和北欧文学、法国文学、俄国文学都有了接触的机会。”3 第二阶段 新文化运动时期。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 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 诗篇。1921 年出版了诗集《女神》,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1921 年 6 月, 他和成仿吾、 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 编辑 《创造季刊》 , 并出版第一部诗集 《女 神》。此时郭沫若的作品开始逐渐成熟,其创作具有斗争性与爱国性,创造社的 成立也标志着中国新诗歌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 风,新诗相比于传统诗歌用韵、结构各方面更加自由,是郭沫若浪漫主义的起源 与萌芽, 新诗也成为浪漫主义的载体和爱国主义的武器,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 束缚。 第三阶段 无产阶级文学阶段。 在二十世纪三十四十年代,郭沫若的文学创作深深地反映 了时代背景,具有浓烈的爱国主义气息和抗日救亡的精神,1923 年后系统学习 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1926 年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参加 北伐,大革命失败后,拒绝蒋介石的殷切拉拢,写下《试看今日之蒋介石》的讨 蒋檄文后参加“八一”南昌起义。 在 1924 年到 1927 年间, 他创作了历史剧 《王 昭君》《聂嫈》《卓文君》。1928 年因受蒋介石通缉,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 3 郭沫若自传 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1.3 . . 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 著有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甲骨文字研究》 。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