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十堰2019届高三元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湖北省十堰市湖北省十堰市 20192019 届高三元月调研考试届高三元月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 现实题材作品数量显著增加,是当下舞台艺术尤其是戏曲领域的突出特点。有关部门 统计数据显示,现实题材作品在近5 年共有 1195 部,其中京昆类 22 部、地方戏类 642 部。 戏曲艺术团持续用饱满的艺术热情, 正视丰富的现实生活, 承载着反映时代、服务人民的文 化重任。 不过, 现实题材创作虽然数量较大, 但艺术精品明显不足, 不良倾向有待大力纠正。 特别是为数不少的现实题材作品呈现出重宣讲轻艺术、 重即时轻长远、 重投排轻艺术规律的 创作倾向, 不能让现实题材在舞台上成功地成为人们“情感认同”, 这样的作品最易轻率投 排、即时宣传,但很难留得下,造成物力、人力和创作热情的浪费,甚至消减剧种的艺术积 累和剧团的艺术优势。 相较于中国戏曲近千年的艺术积累,创作实践不过百年的现实题材创作,面临诸多艺 术困境。 现实题材创作的挑战性尤其要让作品更加契合戏曲现代化的使命。 所谓戏曲现代化, 是用戏曲传承有序且不断拓展的艺术表现手段深刻表现现代情感体验, 积极引领当代精神生 活, 让戏曲作品鲜明地彰显出当代中国在传承文化传统、 追求现代理念时所体现出的民族精 神、民族个性和民族风采。对现实题材人物的塑造, 不能完全依照传统脸谱式提纯了的二元 化范型,不能完全走向高大全的简单化表现, 而要创设属于生活质感的形象典型; 在展现现 实生活时,不能完全套用传统程式技法, 也不能完全没有依傍地照搬生活实际, 而要创造可 以驾驭现代生活的表演范式。 唯其如此, 现实题材创作才能最终接通现实生活的审美化再现 和中国戏曲庞大而优秀的艺术体系。这也正是现实题材创作在推进戏曲现代化进程中的责 任。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戏曲在现实题材创作时, 首要任务是树立精品意识, 要把艺术精品作为现 实题材的创作目标。 在主题立意上实现思想道德的现代剖析, 让传统优秀文化精髓真正现代 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情感、 道德与思想本就是戏曲最擅长表现的内容, 在现代社会转 型过程中需要现代化提升, 这是现实题材创作盘活戏曲传统资源的重要内容; 在艺术上实现 传统技法的提升再造。 现实题材作品不需要也不能放弃前人艺术遗产, 同时更需要积极拓展 符合戏曲艺术规律的手段和方法, 不断壮大戏曲艺术体系; 在人物形象上实现生命质感的深 度挖掘,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载体,也是戏曲彰显人民 性的艺术标准。 同时,戏曲艺术团队要避免一窝蜂地转向现实题材创作, 要充分尊重戏曲艺术传统、 尊 重团队创作的艺术个性与能力。 (摘编自王馗《现实题材需精品意识》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当下,现实题材的戏曲作品数量较大,但是在现实题材创作时缺乏精品意识。 B.中国戏曲的艺术积累有近千年,但常轻率投排,必然会面临着许多艺术困境。 C.戏曲要实现现代化,需要能够深刻表现现代情感体验,积极引领当代精神生活。 D.现实题材戏曲的创作,无论主题立意上还是艺术上都要对传统进行提升再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从现实题材戏曲创作现状写起,然后从戏曲现代化和打造精品两个角度来论述。 B.文章从现实题材人物塑造等角度,论述了现实题材创作在戏曲现代化中所负的责任。 C.文章从主题立意、艺术技法、人物形象、创作团队等方面论述了如何创作艺术精品。 D.文章提出要避免一窝蜂转向现实题材创作,是为了论证戏曲创作有其自身的规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剧种的艺术积累和剧团的艺术优势在消减,是因为现实题材作品都重宣讲轻艺术。 B.现实题材戏曲创作的挑战性有很多方面,而盘活戏曲传统资源是其中的关键部分。 C.现实题材戏曲创作与审美化再现和中国戏曲艺术体系接通,就能实现戏曲现代化。 D.戏曲可以通过深挖人物形象的生命质感、塑造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彰显其人民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天外之音 朱以撒 ①车到停靠站,已是凌晨三点多了。接我的两位朋友还没有来, 而我又是第一次到这个 海边,周遭空寂无人涛声四起,一颗心不由提了起来。急也没用。我干脆停下,在路边基石 上坐了下来,静静等待天明。 ②耳听涛声,眼前就出现了蔚蓝无垠的海面和雪白的浪花。不过, 我也琢磨出来了,涛 声还是很单调乏味的,就像一个人永远发出一个音节。 这种单调已经持守了千万年, 无从更 易,以至于什么人听了, 都会轻易地认同这种声响只属于大海。 大海的这种声响和其他自然 属性的生物发声相比,是不能算悦耳的, 不少乌呜虫唧要比它生动,甚至随节气而转, “园 柳变鸣禽”就是一例。它只是使我想到持守的情操, 始终如一地在进行的状态里。 我们总是 喜欢新变,改变生活的信念、理想的追求、事业的方向。 改变倾向比较明显的是朝着物质的 丰富,而精神上未必也跟着丰饶起来。这样, 免不了只能得到一些追求的皮毛之相,却离内 在神髓甚远。涛声是大海的呼吸,在情绪的大海上,你听得出噫吁唏嘘。在不舍昼夜的奔流 中,柔情似水,却能把坚硬无比的礁石啃咬得怪状奇形,能把无数沉船锈蚀成一堆堆烂铁, 这很能给人以暗示,持久的力量简直不可抵挡。 ③浩瀚的海对于人来说, 是一种游牧文化,伴随涛声走向远方, 使心灵得到开放性的牧 养。 人更熟悉的是土地, 是代代相传的农耕文化。 人们可以乘着海水走向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永远听到涛声的召唤,随时准备出发。可是土地无法游移,致使农耕人固守一方, 日出日落 周而复始地劳作。民族或个人的发展, 如果只是满足于农耕阶段而拒绝游牧的体验, 终归会 生出许多遗憾来, 总是缺乏拓荒的意识而趋于保守。 实际上, 在许多一贯农耕部族的血液里, 一些惰性已深深地潜伏下来,使他们安于现状,对贫困无痛感,对外界的新变心如止水,这 种现象总是会使我们面对农耕,试图让游牧文化渗入它的内涵。幸好随着开放程度的拓展, 有许多黄土高原的农耕后代,选择一条与祖辈不同的路子,背向荒沟高崖、 山塬矮墙,面对 沿海走来。他们终于听到了父辈未尝听到的涛声。 当然,他们最终还是要回到自己的土地上 去,可是听到了涛声的农家子弟,已不是往昔的胸襟与情怀了。有时, 这种机遇会被视为人 生的偶然,在我看来,却是这个时代的神来之笔。 ④盈耳的涛声,也让人考虑到人类的家址,不知什么时候要迁移到大海上。在我看过 的不少关于海洋的图片里, 人类日渐逼近大海了。 海边不断地矗立起形态各异的建筑群, 这 些群落的涌现,使海边的蛮荒气息消遁,飘洒出现代的灯红酒绿。更有甚者是移山而填海, 在海上扩展人生乐园。至于海面上的污染,废油洋溢其上,连海鸟海兽皮毛都糊满厚厚的油 腻, 也是时有所闻的, 现在我们谈大海, 美丽中免不了夹杂着凄怆: 人们一旦听不到涛声了, 那么真是能轻易测出危机已在面前。 自然界每一种声响的消失, 都是对人类的警示。在我走 过的幽壑深林中,已听不到虎啸猿啼莺啭鹤唳了。 这些声响不复存在,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