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教师的一封信读后感
读《致教师》有感盐城市冈中小学王亮 谈到教师,人们会说教师这个工作好,轻松、待遇也高;朋友们会说:教师是个光辉的职 业„„很多时候,大家对教师职业的评价都是过于神圣化。 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 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但更具人性。书中这样写到: “归结为神圣,会 过于强调教师的奉献与牺牲,容易导致神化和苛求,动摇了扎根于现实的坚实基础。 ”读完 这句话,我的心里充满了被人理解的美好, 这种感觉让我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还记得自己 刚站走上教育岗位时的手忙脚乱和经历的挫折, 一度曾使我快失去信心。 迄今为止,我在教 育这个岗位上奋斗 20 年了,但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很多孩子也坦言,很喜欢我的 课,因为课堂上的我比较幽默, 亲切。仍然充满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了教师的幸福从哪里 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 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 二是人与人的 关系。三是与自己的关系。我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 来源于特殊的学生。当一个特别调 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 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时, 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 法用言语来表达的。小琪同学是四(3)班的一个孩子,刚开始她给人的感觉是聪明,发 言积极,是个不可多得的聪明学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认识的是深入, 我发现小琪同学有着 和自己课堂表现截然相反的拖作业现象, 只要老师不在她身边, 她都是在玩,一个字也不动 的。对这孩子我用了很多种方法,软硬兼施,但这娃就是油盐不进。依然我行我素,拖拉作 业,还把小脑筋动到了放学开溜上去, 实在让人头疼至极。我把这个情况和来接她的奶奶反 映了,在交流中我了解到孩子的爸妈常常忙到很晚, 没有时间去管理她, 现在虽然把她送到 补习班,其他对她还是不闻不问。了解这一些以后,我以此为切入点,和小琪进行了交谈, 对她爸妈工作的辛苦表示理解, 关心她放学后在补习班的生活, 特别是了解到孩子常常到晚 上 8 点才能回家,小琪也是不容易。 我拉着她的手,和她谈了很多,也许是我的理解让她卸 下了心房,又或许是我的关怀令她有所感动,在后面的日子,小琪同学变了很多,作业主动 交给我,我的作业再也没有拖拉过。 现在她甚至还主动来问我有没有额外的作业给她做。 作 为她的老师,成就感、欣慰感溢满我的心中。 还有一个已经毕业三年的学生,每年的教师 节她都会记得给我送上一盆植物,写上一张贺卡祝我节日快乐,我是感动的,幸福的。 我想 我感受到了作为教师的幸福感了。教师这个职业,既平凡又圣神。做一名教师不易, 做一 名优秀教师更不易, 也许前路上仍然有很多困难和磨练,但我相信,我的努力和坚持,会让我收获很多。 读朱永新大师的《致教师》有感 《致教师》 (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 年 8 月版)是新教育实验之发起人、总负责人,著名教 育学者朱永新先生的一部最新力作。全书共分四辑,即“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 “借 我一双好老师的慧眼” “愿我书写一部教师生命的传奇” “让我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 活” 。前三辑共收录先生与一线教师对话的46 封问答式书信,最后一辑收录自2010 年以来 先生为寄语新教育同仁的5 篇年度致辞。16 万字的篇幅里,看见真实,也看见真诚;遇见 理性,也遇见理想;见证深度,也见证温度。那是普通教师的“问题之困” ,更是平等对话 的“智者之声” 。因此, “致教师” ,与其说是一个书名,不如说是一个意象。在文字与心灵 相遇的地方,亮着心灵晤对的古典灯光。以对话遇见心灵《致教师》以书信体方式 呈现。每一封信,就是一次问题的探讨,思想的聚焦,心灵的呼应。藉新教育之于中国教育 的重大影响,朱永新一再被媒体推为改变中国教育之“风云人物” ,成为数以千万计的中国 教师心中的“意见领袖” 。尽管,轰动不是新教育追寻的初衷,但关注与追随又实实在在化 作了担当与责任。 《致教师》的撰写,源于一个互动的过程。自2014 年始,先生应华东师范 大学出版社之《教师月刊》之约,通过“答教师问”的专栏连载,以公开的书信回答来自不 同地域,不同学科,不同境遇的教师提问。这种写作起点与方式,意味着《致教师》不可能 是从“我”走向“你”的学问预设与思想独白,而是一场“你”来 “我”往的心灵对话与 精神往来。这样的往来与对话里,注定会弥漫着泥土与青草的气息。果然,在《致教师》 里,你读到的不是“居高声自远”的学术独白,也不是就事论事的实务指南,更不是老生常 谈的道理重申,而是一页一页的生命发现——于事实中发现价值, 于日常里发现永恒,于现 象中发现本质,于局部里看见整体。在这里,每一个问题像是一个火种,照亮那些教师 生命的昏暗。在这里,书信也不只是载体,它是对话的方式,结构的方式,也是作者的言语 方式。在一个以“微信”刷存在感,甚至依赖于“朋友圈”来喂养思想的时代,在移动互联 网不断碾平时空的时代,书信,特别是这种纸面的书信,特别能传递出一份优雅、舒缓而亲 密的古典情怀,一种细雨敲窗的温和与浪漫。永新先生惯有的诗意与理性,亲切与深刻,与 “信”的语境契合到一起,构成迷人的质感与温情。 以问题播种智慧离开问题的言说,亦如缺乏食盐的菜蔬。 《致教师》的每一篇文章, 均由一个一个具体的问题开启,传递着普通基层教师的境遇与困惑,苦恼与疼痛。与其 说那是某一个教师的问题, 不如说是某一类教师的问题, 甚至是所有教师的问题。 我特别注 意到《致教师》 里那些提问者。他们中有的是刚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 有的是遭遇职业倦怠 的老教师; 有的奔波于城市, 有的坚守于乡村; 有的教语文, 有的教数学……每一个提问者, 都意味着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人生经历, 不同的生命叙事。因为他们的存在,《致教师》 中的“教师”不再是空泛的职业人群,而是一个一个鲜活的“人” 。我也特别注意到所 提的问题。有的叩问价值,关于信念、关于理想、关于幸福;有的探讨幸福,关于读书、关 于研究,关于备课、关于班级建设;有的问道人生,关于职业境界,关于生活情趣,关于处 事为人;有的讨论教育生活,关于仪式与细节,关于读书与写作,关于教室缔造与期末庆 典……每一个问题都有一束焦灼的目光, 都是一场等待与倾听, 一份信赖与虔诚。 我想, 朱先生对于每一个“问题”的回应,不是简单的方法破解,而是思维方式的照亮。问题如同 纵横的田垄,先生的谈言微中, 成为一行一行智慧的播种。与此同时, 那些来自不同层面的 真实问题,作为 21 世纪中国教师的底层声音,何尝又不是中国教师成长的精神面相因为问 题的针对性, 《致教师》的对话既是澄清当下的共时性对话,亦是存留历史的历时性对话。 以幸福成全生命其实, 《致教师》里的问题与话题, 哪一个都逃不出教育与生活的庸常。 就像擦亮星星上的灰尘一样,朱先生以他的文字不断擦亮“教师”二字。在他眼里,教师不 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 在平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幸 福”与“完整” ,成为新教育最为饱满的两枚理想种子。 因为它们的存在, 教师挣脱一切“标 签” “脸谱”与“定型” ,悄然还原成真实的生命,真实的“人” ,以幸福成全生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