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本科学位考试生理学简答题问答题
1、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①神经调节: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 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形式;②体液 调节: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 种调节方式;③自身调节: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 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2、正负反馈的特点:①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 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 的方向改变;②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节控制部分的 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3、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的类型和特点: 被动过程主动过程 易化扩散原 发 性 单 纯 扩 载 体 中通 道 中主 动 转继发性主动转运 散 运介介 低浓度→高浓度 是 有 有 是 是 有 有 是离子梯度(Na+泵活动 形成) 转 运 方 高浓度→低浓度 向 需 否 转 否是是 运蛋白 有 无 饱 无有无 和现象 化 学 特 无有有 异性 需 否 代 谢 能 量否 及来源 否否 ATP Na+, O2,葡萄Na+, 转 运 的K+, CO2,糖 , 氨K+,葡萄糖,氨基酸 物质Ca2+ , 脂肪酸基酸Ca2+ H+ 1 / 21 4、钠钾泵的作用:①钠泵活动造成的膜内外 Na+和 K+浓度差是细 胞生物电活动产生的前提,其生电性活动一定程度上可影响静息电 位的数值;②钠泵活动能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胞质渗透压、体积、 pH、Ca2+浓度的相对稳定;③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K+,是细 胞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的条件;④钠泵活动所造成的膜内外Na+ 浓度势能差是其他物质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动力。 5、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带电离子的跨膜转运。①细胞膜两侧离子 的浓度差与平衡电位②安静时细胞膜对离子的相对通透性③钠泵的 生电作用。 6、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发生动作电位时,膜电位波动,离子跨膜 移动。①当正离子由膜外向膜内转运或负离子由膜内向膜外转运时, 可造成膜外正电荷流入膜内,这种电流称为内向电流,它可使膜电 位减小,膜发生去极化。②当正离子由膜内向膜外转运或负离子由 膜外向膜内转运时,可引起膜内正电荷流出膜外,这种电流称为外 向电流,它可使膜电位增大,膜发生复极化或超极化。③电 -化学驱 动力及其变化④动作电位期间细胞膜通透性的变化。 7、动作电位的组成部分:①锋电位:膜电位的去极相和复极相形成 的尖峰状电位变化,是动作电位的主要部分,被视为动作电位的标 志;②后电位:锋电位之后膜电位的低幅、缓慢波动,包括后去极 化电位和后超极化电位。 8、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特点及意义:㈠特点:①“全或无”:只有 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才能引起动作电位。动作电位过程中膜电位的去 2 / 21 极化是由钠通道开放所致,因此刺激引起膜去极化,只是使膜电位 从静息电位达到阈电位水平,而与动作电位的最终水平无关。因此, 阈刺激与任何强度的阈上刺激引起的动作电位水平是相同的,这就 被称之为“全或无”。②不衰减性传播。③脉冲式发放。㈡意义: 兴奋和神经冲动。 9、局部电位的特点:①电位幅度小且呈衰减性传导,随着传播距离 的增加而迅速减小;②不是“全或无”式的,局部电位随着刺激强 度的增加而增加;③有总和效应,多个阈下刺激可以在时间上(在 同一部位连续给予多个刺激)或空间上(在相邻的部位给予多个刺 激)可以叠加,如果总和后产生的去极化强度超过阈电位,则可诱 发动作电位。 10、兴奋-收缩耦联的具体过程:是以膜的电位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 程和以肌丝的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联系起来的过程。其包括三个 步骤: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导到肌细胞深处;肌质网对钙离子的 释放和再摄取;肌肉的收缩和舒张。 11、血液的生理作用:1、运输功能:可将自肺部吸入的氧气和自消 化道吸收的各种营养成分(如葡萄糖、氨基酸、矿物质等),经过 血液运输到全身各个脏器和组织,同时将各个脏器和组织产生的各 种代谢产物(如 C02、尿素等),通过血液输送到肺、肾等排泄器 官排出体外。2、协调功能:将各种激素、酶类运输到相关组织器官, 实现对全身各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协调。3、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 通过循环与身体各部位广泛沟通,对体内水电解质平衡、酸碱平衡、 3 / 21 体温恒定有重要作用,使机体保持一个适宜而稳定的理化环境。4、 防御功能:白细胞、抗体、补体、细胞因子具有强大免疫功能。血 小板、凝血因子具有止血和凝血作用。 12、血浆渗透压的分类及生理意义:①分类:包括晶体溶质颗粒形 成的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溶质颗粒形成的胶体渗透压。②生理意义: 血浆晶体渗透压能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和 膜的完整;血浆胶体渗透压调节血管内外水的分布、维持血容量。 13、各类白细胞的生理功能及其临床诊断意义:【生理功能】①中 性粒细胞的运动能力和吞噬能力均比较强,当急性化脓性细菌入侵 时,可迅速将其包围,并进行水解和消化。②单核细胞在血液中的 吞噬能力较弱,当它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中,转变为巨噬细胞 后,吞噬能力大大加强,它可聚集于感染灶附近,被淋巴细胞激活 后,吞噬和杀灭病毒、真菌、原虫、分枝杆菌等病原体,还可识别 和杀伤肿瘤细胞、清除变性血浆蛋白、衰老和损伤的红细胞、血小 板等。③淋巴细胞是一种具有特异性免疫功能的细胞,可进一步分 为 T 淋巴细胞、B 淋巴细胞,分别执行细胞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 能。④嗜酸和嗜碱粒细胞数量很少,但在机体的生理活动中也同样 具有不可忽略的生理功能。【临床意义】①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 多见于急性感染;严重的损伤或大量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 急性中 毒:化学药物如安眠药、敌敌畏等中毒时,代谢性中毒如糖尿病酮 症酸中毒及慢性肾炎尿毒症时,常见白细胞增多,均以中性分叶核 粒细胞为主;肿瘤。病理性减少见于某些感染:某些革兰阴性杆菌 4 / 21 (伤寒、副伤寒沙门菌)、一些病毒感染如流感某些血液病:如再 生障碍性贫血时,呈“三少”表现。慢性理、化损伤、长期服用氯 霉素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脾功能亢进。② 单核细胞病理性增多见于某些感染:如亚急性感染心内膜炎、疟病、 黑热病等;急性感染的恢复期可见单核细胞明显增多,甚至呈单核 细胞类白血病反应。某些血液病:粒细胞缺乏症的恢复期,常见单 核细胞一过性增多,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时可见幼单核细胞增 多。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时除贫血、白细胞减少等之外。白细胞分 类时常见单核细胞增多。③淋巴细胞病理性增多见于某些病毒或细 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如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 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百日咳时淋巴细胞常明显增多。 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病时淋巴细胞也增多,但白细胞的总数一般 仍在正常范围内,须借助白细胞分类来识别。肾移植术后:如发生 排异反应时,于排异前期,淋巴细胞的绝对值即增高。淋巴细胞性 白血病、白血病性淋巴肉瘤:前者如素慢性型,以白血病性成熟淋 巴细胞为主,如系急性型则以原幼淋巴细胞为主,均可致白细胞总 数增高;后者多以原、幼淋巴细胞为主。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 缺乏:由于中性粒细胞显著减少,导致淋巴细胞百分率相对增高, 称为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此时白细胞总数是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