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科诊疗指引
混合型颈椎病混合型颈椎病 【概述】 混合型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及椎间关节退变及继发改变, 压迫或刺激了相邻的脊髓、 神 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等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关结构,引起了一系列相应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1、神经根型颈椎病 1)颈痛、颈部发僵:常最早出现,常伴肩部及肩胛骨内缘疼痛; 2)上肢放射性疼痛和/或麻木:沿着神经根走行和支配区放射,颈部活动、咳嗽、喷嚏时 可加重; 3)患侧上肢感觉沉重、握力减退,可有血管运动神经症状,如手部肿胀等; 4)以三角麻痹为主要表现(无力、萎缩) 。 2、脊髓型颈椎病 1)慢性起病,外伤后加重; 2)四肢麻木无力、活动不灵活; 3)上肢:持筷、系扣困难; 4)下肢:行走不便、不稳、踩棉花感、瘫痪; 5)括约肌功能障碍; 6)尿频、尿急、排尿无力、尿不尽感、尿失禁、尿潴留。 3、交感型颈椎病 1)头部症状:头晕、头痛、注意力不集中; 2)眼部症状:眼胀、视物不清、干涩等; 3)耳部症状:耳鸣、耳堵、听力下降等; 4)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消化不良等; 5)心血管症状:心悸、心率变化、心律失常、血压变化; 6)面部或某一肢体多汗、无汗、畏寒等; 以上症状往往与体位或活动有明显关系,颈部活动或劳累时明显,休息时好转。 4、椎动脉型颈椎病 当颈椎出现节段性不稳定和椎间隙狭窄时,可以造成椎动脉扭曲并受到挤压;椎体边缘及 钩椎关节等处的骨赘可以直接压迫椎动脉, 或刺激其周围的交感神经使椎动脉痉挛, 出现椎 动脉血流瞬间变化, 导致椎-基底动脉环供血不足而出现症状。(近些年指南已将该型颈椎病 剔除) 【辅助检查】 1、X 线检查 正位片可见钩椎关节变化及椎间隙狭窄;侧位片可见顺列不佳、反曲、椎间隙狭窄、 椎体前后缘骨赘等;过伸过屈位片可有节段性不稳定。 2、CT 检查 可显示椎管形状及后纵韧带骨化,配合造影可显示硬膜囊、脊髓和神经受压情况。 3、MRI 检查 可见清晰显示椎管内、脊髓内部的改变及脊髓受压部位及形态改变。 【治疗及预防】 (一) 非手术治疗原则 1、颈部制动: 症状较轻或站立活动时应佩戴颈托制动; 症状较重或卧位休息时推荐平卧硬板床制动并使 用低硬枕,治疗期间应尽可能卧床,并减少坐位时间及屈颈动作,时限1-3 周。 2、物理治疗(选择性推荐) 持续枕颌带牵引、针灸治疗、红外线、中医定向透药法、磁疗、冲击波、低频脉冲电治疗 等改善症状。 3、药物治疗: 有助于急性期减轻神经根型颈椎病引起的症状, 建议时限 2 周。主要药物: (1)非甾体消 炎镇痛药物(NSAIDs) 、COX-2 抑制剂、阿片类止痛药物: (2)神经营养药物; (3)肌肉松 弛剂(选择性推荐) ; (4)脱水药物; (类固醇类药物) ; (6)活血化瘀类中药。 4、心理治疗: 对于病程较长者应予以重视,必要时予抗抑郁治疗。 (二)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症: (1) 颈肩痛明显, 疼痛、 麻木向一侧或双侧上肢放射持续8 周以上经保守治疗无效者, 或患者明确要求; (2) 颈肩痛及上肢的麻木、 疼痛反复发作半年以上, 严重影响工作、 生活, 近期加重者; (3)有明显上肢放射痛、麻木,并伴一侧肌肉萎缩及肌力下降,影像学检查显 示病变节段颈椎间盘突出或椎体后缘、钩椎关节骨赘形成压迫神经或硬膜囊者。 2、手术禁忌证: (1)有严重内科疾病者; (2)年老体弱不能耐受手术者; (3)有精神疾患或更年期神经 官能症者; (4)有严重四肢广泛的肌肉萎缩及脊髓功能障碍者。 3、手术方式: (1)颈前路开放手术; (2)颈后路开放手术; (3)经皮微创手术。 (三)预防 1、避免或纠正不良体位姿势。 2、适度的体育锻炼及功能训练。 【参考文献】 1、中华外科杂志。2015,53(11) :812-814. 脊髓损伤的诊疗指南 【概述】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是指由于外界直接或间接因素导致脊髓损伤, 在损害的 相应节段出现各种运动、 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 肌张力异常及病理反射等的相应改变。 脊 髓损伤的程度和临床表现取决于原发性损伤的部位和性质。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1)运动障碍:在脊髓休克期间表现为受伤平面以下出现驰缓性瘫痪, 2~ 4w 后逐渐演 变成痉挛性瘫痪,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并出现病理性椎体束征,胸端脊髓损伤 表现为截瘫,颈段脊髓损伤则表现为四肢瘫, 上颈椎损伤的四肢瘫均为痉挛性瘫痪, 下颈椎 损伤的四肢瘫由于脊髓颈膨大部位和神经根的毁损, 上肢表现为驰缓性瘫痪, 下肢仍以痉挛 性瘫痪为主。 (2)感觉障碍: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减弱、过敏或消失。 (3)二便障碍:主要表现为失禁或潴留。 (4)心理情绪障碍:主要为抑郁症或焦虑症。 (5)日常生活能力障碍:表现在穿衣、梳洗、进食、洗澡及二便处理等方 面的能力减退。 2、影像学检查MRI 等影像学检查可发现相应的脊髓损伤表现。 【康复评定】 1、脊髓休克的评定 球海绵体反射是判断脊髓休克是否结束的指征之一, 此反射的消失为 休克期,反射的再出现表示脊髓休克结束。 有极少数正常人不出现该反射, 圆锥损伤时也不 出现该反射。脊髓休克结束的另一指征是损伤水 平以下出现任何感觉、运动或肌肉张力升高和痉挛。 2、脊髓平面及程度的确定 (1)感觉功能评定 1)感觉评分:感觉检查主要检查身体两侧各自28 个皮节的关键点。 2)感觉平面的确定:感觉平面是指身体两侧具有正常感觉的最低脊髓节段。 (2)运动功能评定 1)运动评分:运动功能主要检查身体两侧各自10 个肌节中的关键肌。 2)运动平面的确定:运动平面是指身体两侧具有正常运动功能的最低脊髓节段。 (3)损伤程度评定:根据ASIA 损伤分级来判定脊髓损伤程度,具体见下 表: 分级损伤程度临床表现 A完全性损伤在骶段 S4~S5 区域无任何感觉和运动功能保留 B不完全性损伤损伤平面以下包括 S4~S5 存在感觉功能,但无运动功能 C不完全性损伤损伤平面以下运动功能存在,且≥50%的关键肌肌力<3 级 D不完全性损伤损伤平面以下运动功能存在,且≥50%的关键肌肌力≥3 级 E正常感觉和运动功能 3、其他功能评定 关节活动度评定、平衡功能评定、肢体形态评定、疼痛评定、上肢功能评定(四肢瘫患者适 用) 、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定、泌尿功能评定、性功能评定,可步行者需进行步态分析。 4、精神心理评定 情绪评定、人格评定等。 【康复治疗】 1、适应症和禁忌症 (1)适应症:无特殊禁忌的脊髓损伤患者。 (2)禁忌症:生命体征不稳定,如发热(体温380C)继续进展的患者, 可以延迟开始康 复或暂停康复治疗。 2、康复治疗目的 (1)急性期的治疗目的:防止并发症,如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和压疮的发生;维持关节 活动度和肌肉软组织的正常长度,并对残存肌力或受损平面上的肢体进行肌力和耐力训练。 (2)恢复期的治疗目的:提高肌力和耐力并保持肌肉软组织的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 力,二便管理,注意发现和防范并发症。 3、临床治疗 (1)脊髓损伤的治疗: 1)延续性临床治疗:主要是神经营养药物应用,合并感染时选用抗生素等。 2)对症支持治疗。 (2)并发症的治疗 1)肌痉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