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法的发展及临床运用
穴位埋线的源流及其机理探讨穴位埋线的源流及其机理探讨 穴位埋线是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利用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治 【1】针法灸法学疗疾病的方法。由于此方法施术简单,疗效持久,价格低廉,因此 在临床应用广泛,发展较快。但有关穴位埋线的起源、发展及其治疗机理 等论述颇少,笔者试论如下,以抛砖引玉。 一.穴位埋线的源流一.穴位埋线的源流 穴位埋线是在传统针具和针法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历经了留针 和埋针时期的雏形期、穴位埋线的萌芽期、临床推广应用时的发展期和以 辨证选线取穴为特征的成熟期。 1、雏形期最原始的针具产生应当追溯到石器时代,最初形式是砭石 和草木刺。 原始社会的人们利用这些小工具叩击身体,刺激皮肤,减轻病 痛。这大概可算作针刺疗法的前身。后来发展到骨针、竹针、陶针、金针、 银针、马衔铁针、合金针等金属针具。现代,我们临床广泛采用的针具多 由不锈钢制成,坚韧而不易生锈,造价低廉。针法与针具相辅相成,不断 完善。从最初的《内经》 “九针”理论,到金元时期的何若愚的时间针法、 窦汉卿的“针刺十四法” ,再到现代所形成的许多分支疗法,诸如电针、水 针、穴位照射、挑治、割治之类,方法日趋成熟。医者运用不同的方法对 穴位进行刺激,使经脉疏通,脏腑平衡,气血调和,从而扶正祛邪,在医 疗实践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但是,前辈医家通过长期的诊疗经验发现,单纯地采用针刺的一般方 法来治疗一些顽固性的慢性疾病,效果往往不尽人意,或者有疗效但补不 能巩固和持久,于是,又产生了“留针”的方法来巩固疗效,而留针正是 穴位埋线诞生的重要基础。 针留置于穴内,谓之“留针” ,这一方法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素 问·终始篇》说: “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间日而 复刺之。 ” 《素问·离合真邪论》说: “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 不知日暮,其气已至,适而自护。 ” 为了使之得气或诱发循经感传,延长针效时间,多采用留针之法。留 针时间的长短,视病情轻重而定。一般病证,只要针下得气,留置 15~20 分钟,而对于一些慢性、顽固性、疼痛性、痉挛性病症,可适当增加留针 时间,或在留针过程中作间歇运针。而有些病证,如急性腹痛、破伤风角 弓反张、三叉神经痛、痛经等,可留达数小时或一天至数天。基于留针后 来又演变出埋针,用来加强针刺效应,延长刺激的时间。 2、萌芽期埋线疗法正是从留针和埋针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在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 我国当时的针灸工作者在治疗小儿脊髓灰质炎的过程 中摸索出的一种疗效显著的方法:他们将羊肠线埋藏在体内腧穴中,发现 每埋线一次,治疗时间可持续一个月以上,治疗次数大大缩减。至70 年代 初,各类中西医刊物上发表的这类关于埋线治疗小儿脊髓灰质炎的报道有 十余篇。 3、发展期随后,穴位埋线的治疗范围不断扩大,涉及到治疗哮喘、 胃炎、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癫痫、中风偏瘫等慢性、顽固性、免疫 力低下性等疾病,效果都很显著。后来,经过广大临床针灸工作者的努力 探索,总结出一些系统的疗效显著的埋线方法,根据温木生、郑祥容等的 研究现将穴位埋线方法归纳如下表: 埋埋主要针主要针操作方法操作方法特点特点适用适用注意事注意事 线线具具病证病证项项 方方 法法 注腰椎穿用镊子夹取一段已经消毒备用操 作 简一般 线刺针套的羊肠线,从针突孔放置在腰椎单,一个病证 法管穿刺针套管的前端,从套管尾孔针孔,创如: 26 号毫插入一段针芯。右手持针柄,左 面小,刺便 【 】针手夹住套管中下段,将针在皮丘激较弱秘2 快速刺入皮下并行针,得气后, 边退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推 注进入穴位皮下或肌层,针孔处 覆盖消毒纱布。 植埋线针将羊肠线置于埋线针的针尖,两一 个 针一般 线血管钳端用血管钳夹住线圈挂在缺口孔,创面病证 法上,医者右手持针,左手持钳, 小,刺激如: 针尖缺口向下 15~40 度刺入,较弱强直 当针头进入皮内,松开血管钳,性脊 右手持续进针直至羊肠线完全柱 埋入皮下,再进针 0.5cm ,随后炎[4] 把针推出。用消毒纱布压盖针 孔。 穿持针钳在穴位两侧或上下两端常规消两 个 针一般三 角 针 线医用三毒局麻后,医者用持针钳夹住穿孔,刺激病证埋 线 操 法角皮肤有羊肠线的皮肤缝合针,从一侧较弱如:作要轻、 缝合针局麻点刺入,穿过穴位下方的皮胃脘准, 防治 下组织或肌层,从对侧的局麻点痛【1】断针 穿出,捏起两端羊肠线来回牵 拉, 是穴位产生酸、 麻、 胀感后, 将羊肠线贴皮剪断,放下两针孔 间皮肤,使线头缩回入皮内,用 消毒纱布覆盖伤口。 切手术穴位常规局麻,用手术刀尖刺开创 面 较顽固注 意 消 埋刀、血皮肤 0.5~1.0cm ,将血管钳探大较深, 性病毒, 防治 法管钳到穴位深处按摩,然后将小粒羊刺激强证感染 肠线埋入肌层内,切口用丝线缝如: 合,覆盖消毒纱布。支气 管哮 喘【3】 扎手术穴位两侧或上下各1.5~2.5cm , 创 面 较顽固结 扎 部 埋刀、弯 法止血钳 持针 器、缝 合针 局麻 0.3~0.5 皮丘,一侧用手术 刀尖切开 0.3~0.5cm ,用弯止 血钳插入穴位深处进行按摩弹 拨法,然后用持针器夹住穿有羊 肠线的缝合针从切口刺入,穿过 穴位深处,从对侧皮丘穿出,又 从出口进针,较第一线浅,至切 口出针,将线头适当拉紧,并打 结, 剪断并埋入切口深处, 包扎。 割手术在局麻皮丘上,用手术纵行切开 埋刀,小皮肤 0.5cm, 用特制的小拉钩, 法拉钩或钝性探针在穴位底部,上下左 右拉动按摩,适当摘除脂肪或破 坏筋膜,用力轻柔,使之产生强 烈刺激后,将羊肠线置入穴位底 部,无菌包扎。 可见,穴位埋线在临床上除传统运用于治疗慢性病和虚证外,还扩大 到治疗急症、实证等各种疾病,其治疗病种已达200 余种,涉及传染、内、 外、妇、儿、皮肤、五官等各科,治疗有效率在 51.3%~100%,平均 85% 以上。近几年来,在各级刊物上报道的治疗病种有50 种之多,病例已达万 例。在安徽、河北、江苏、重庆、河南等省市还成立了埋线专科和医院, 并在 20 世纪 80 年代正式被收录编写为各类专业针灸书籍,全国已举办此 类培训班数十次,培养了大批穴位埋线的专业技术人才。穴位埋线在新的 历史时期以其独有的治疗特色焕发出勃勃生机。 4、成熟期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表现在理论上,出现了一批穴位埋线的专著。温木生在1991 年编 著的《实用穴位埋线疗法》是该疗法的第一部专著,该书总结了穴位埋线 疗法问世 40 多年以来的经验和成果,引起了巨大反响。 2001 年,温木生又 与郑详容编著了《埋线疗法治百病》 ,全书不但整理和总结了埋线疗法创立 以来的经验和诸多资料,而且还对埋线疗法的起源、作用机制、特点和作 用作了有益的探讨,并首次介绍了埋线疗法与其他针灸、针刺疗法相辅相 成治疗相关疾病的尝试和体会,并详细介绍了传染、内、外、妇、儿、皮 肤、五官等科 140 种疾病的穴位埋线疗法及其体会。此外,尚有崔瑾、杨 孝芳合著的 《穴位埋线疗法》 , 该书除对穴位埋线的各种方法作系统整理外, 尚介绍了穴位埋线治疗后的正常、异常反应和注意事项等。 且有温木生、且有温木生、 陈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