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定义 1.资本密集型产业: 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对资本的需求依赖程度较大的产业, 或者 说是资本有机构成水平较高, 在总资本中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较多, 在其生 产的产品中物化劳动即投入资本量所占比例较大的产业。 2.技术密集型产业: 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对技术的需求依赖程度较大的产业, 或者 说是在总资本中用于技术方面的资本较多,在其生产的产品或劳务中技术含量 高、脑力劳动所占比例较大的产业。 3.产业结构优化:是指各产业协调发展、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产 业结构优化是产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包括数量比例关系由不协调不断走向协 调的合理化过程, 是产业结构由低层次不断向高层次演进的高度化过程。 主要包 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 4.产业关联(又称产业联系) :是指产业之间在经济技术上的数量比例关系,主 要包括产业之间投入产出、供给需求的数量关系。 5.产业集聚(又称产业集群) :指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分布的行为和过程。产业 集群是产业及相关机构在空间上集中分布而形成的具有关联性、 互补性和竞争优 势的产业群体。产业集聚具有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规模效益。 6.产品差别化: 是指企业向市场提供的产品或销售产品过程中的条件, 与同行业 的其他企业相比,在产品质量、款式、性能、销售服务、信息提供及消费者偏好 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从而具有可区别性和不完全的替代性。 7.产业调整:是指对产业实行鼓励、引导、保护、支持、扶植和收缩、转移、改 造、限制、淘汰的经济活动。主要包括: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组 织调整、产业发展调整。 8.产业转移:是指把本国或本地区已经没有优势的产业向外国或别的地区转出、 把本国或本地区拥有优势的产业转入的经济活动。 产业转移有两种类型: 国内产 业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 9.产业发展:是指产业的产生、成长和演进。产业发展的过程,就是产业总体的 各个方面不断由不合理走向合理、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由不协调走向协调、由低 级走向高级的过程。 10.产业组织政策:是指政府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而制定的干预产业的市场 结构和市场行为的政策。 产业组织政策的实质是政府通过协调规模经济与竞争的 矛盾,以建立正常的市场秩序,提高市场绩效。 11.产业结构政策:是指政府依据本国的产业结构演化趋势,为推进产业结构优 化升级而制定的产业政策。 产业结构政策的实质在于从推动产业结构的合理演进 中求得经济增长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 支柱产业:是指在产业结构体系的总产出中占较大比例的产业。 主导产业: 是指在产业结构体系中处于主体地位并起着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支撑作 用的产业。 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通过一定的市场行为使某一产业在价格、 产量、成本、利润、产品质量、品种及其技术进步等方面所达到的现实状态。 市场结构: 是指产业内企业间市场关系的表现形式及其特征, 主要包括卖方之间、 买方之间, 买卖双方之间, 市场内已有的买卖方与正在进入或可能进入市场的买 卖方之间在数量、规模、份额、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关系与特征,以及由此决定的 竞争形式。它是 SCP分析框架最基本的概念和研究主题。 工业化:一般是指工业(或者制造业、第二次产业)在国民收入和劳动人口中所 占的比重持续上升的过程。工业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 农业 为主→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演进过程,具有重工业的规律性。 二、简答 1.简述产业的分类标准和分类方法 (1 )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分类法(产品的最终用途不同) :生产生产资料的产业部 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产业部类 (2 )农轻重产业分类法(物质生产特点的不同)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 (3 )霍夫曼的产业分类法(工业生产的特点不同)消费资料产业、资本资料产 业、其他产业 霍夫曼比例(N)=消费品工业净产值(C)/资本品工业净产值(P) (4 )三次产业分类法(产业发展层次顺序及其与自然界的关系不同) :第一次产 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 (5 )生产要素集约分类法(生产要素集约程度不同) :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 集型产业、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6 )产业地位分类法,又称产业的功能分类法(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 用不同) :基础产业、瓶颈产业、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战略产业和先行产业 (7 )产业发展状况分类法(产业技术先进程度与发展趋势) :按技术先进程度进 行产业分类——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按产业发展趋势进行产业分类——朝 阳产业和夕阳产业、按产品供求情况进行分类——长线产业和短线产业 (8 )标准产业分类法(统计标准) : 2.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 (1 )产业按比例协调发展规律 (2 )生产资料生产更快增长规律 (3 )工业化过程中的重工业化规律 (4 )三次产业比重变动规律 (5 )生产要素密集型产业地位变动规律 (6 )产业结构高加工度和高附加值化规律 (7 )主导产业转换规律 (8 )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规律 3.什么是产业结构合理化、怎么衡量? 概念: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产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趋向协调平 衡的过程,主要是产业按比例协调发展规律的要求。 衡量方法: (1 )市场供求判断法。这是依据各个产业的产品或劳务在市场上的供求情况来 衡量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方法。 (2 )需求适应性判断法。这是依据产业结构是否与需求结构相适应,并能否随 着需求结构的变化而变化来衡量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方法。 (3 )结构效果判断法。这是依据产业结构变动引起国民经济总产出和总利润的 变化来衡量产业结构是否在合理方向变动的方法。 (4 )影子价格分析法。这是依据影子价格来衡量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方法。 4.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才是正确的工业化道路? 正确合理的工业化道路, 应该是一条可以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 用信息化带 动、以集约型增长为主、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资本来源多样化、与城市化 适度同步发展、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关系、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实 行对外开放、 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和民间力量、政府发挥导向调控作用的工业化道 路。 5.简述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 (1 )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产业布局的规律 (2 )劳动地域分工影响产业布局的规律 (3 )资源禀赋制约产业布局的规律 (4 )产业分布“分散——集中——适度分散”变化的规律 (5 )地区生产专门化与多样化并存的规律 (6 )产业分布地区差异性规律 6.简述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 (1 )经济效益优先原则 (2 )全局性、长远性和预见性原则 (3 )分工协作原则 (4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 (5 )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原则 (6 )可持续发展原则 7.企业的定价行为 价格竞争和价格协调是企业最基本的价格行为, 它们以控制和影响价格为直接目 标。 (1 )进入阻止定价行为,是指寡头垄断产业内企业采取适度降低产品价格以阻 止新企业的进入而又可使其获得垄断利润的定价行为。 影响进入阻止定价行为的 因素——市场进入壁垒和经济规模。 (2 )价格协调行为,是指企业之间在价格决定和调整过程中相互协调而采取的 共同定价行为。 该行为一般发生在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