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方案结构框架
1 四、框架结构 前言 第一部分 专业人才需求调研 一、调研概述 (一)专业背景调研 (二)专业人才需求调研 (三)典型工作任务调研 (四)岗位职业能力调研 二、调研分析 (一)专业服务面向分析 (二)专业培养目标分析 (三)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四)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三、调研结果及建议 (一)专业培养目标 (二)专业培养规格 (三)专业课程设置 第二部分 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一、专业名称 二、招生对象 三、培养目标 四、培养规格 2 (一)知识 (二)能力 (三)素质 五、就业面向 六、培养模式 七、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构建 (二)课程开发 (三)课程描述 八、培养进程 (一)综合教学环节分配表 (二)教学进程安排表 (三)人才培养过程安排表 九、考核评价 (一)知识考核 (二)综合实践考核 (三)能力、素质考核 十、运行环境 (一)课程运行 (二)资源建设 (三)制度保障 十一、毕业条件 3 (一)学分规定 (二)证书规定 十二、其他说明 第三部分 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第四部分 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一、校企合作平台 (一)平台建设 (二)平台利用 二、教学团队 (一)专业带头人 (二)骨干教师 (三)双师素质教师 (四)人文素养教师 (五)兼职教师 三、实践教学条件 (一)校内实训条件 (二)校外实训条件 (三)人文素养教学条件 四、教学资源建设 (一)专业教学标准 (二)职业技能标准 (三)合作企业信息 4 (四)课程资源库 (五)人文素养教学资源 五、机制与制度保障 (一)有效的运行机制 (二)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三)规范的管理制度体系 五、相关要求 (一)培养模式 应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运行、实施加以详细的说明。 (二)课程体系 1. 课程体系构建。按照“逆向分解、整合重构、正向实施、动 态反馈、循环提升”的五步推进法,重构课程体系。深入分析各专业 面向的就业岗位环境、岗位职责、岗位所需能力、任职资格等,逆向 分解为培养对象所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确定培养目标与规格; 依据工作过程或工作流程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为行动领域, 根据职业成长及认识规律整合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设置 课程门类,完成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根据职业特征及完 整思维分解学习领域(课程)为主题学习单元(学习情境) ,正向实 施教学设计,完成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过程;同时,构建“标准、评 价、反馈、调控”四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构建毕业生质量及 就业信息动态反馈机制,促进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的优化,通过 5 跟踪岗位(群)的职业能力需求,及时进行动态反馈,不断改进课程 体系,优化教学内容,以实现循环提升。 2. 开设课程数量。人文素养课程全院统一开设 11 门,各专业如 有变动应提出书面申请,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 1-2 门;职业能力课 程控制在 15 门以下,其中包含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职 业拓展课程控制在 3-5 门。 3. 课程描述。人文素养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以文字形式进行描 述,职业能力课程以图表形式进行描述。主要描述教学内容及要求、 考核项目及要求和参考学时。 顶岗实习与其他课程一样进行描述并进 行教学设计。 (三)培养进程 1. 教学周数。三年共 120 周。 2. 主要活动周数分配。每学期总教学周数按 20 周计算。 考试 1 周/学期 暑假 7 周/学年 寒假 5 周/学年 法定假日 2 周/学年 3. 学时安排。教学总学时由课内学时和课外学时两部分组成。 (1)课内总学时控制在 2600—2900 之间,包括校内外的入学教 育、职业角色体验、集中实践、顶岗实习等。课内学时中人文素养课 程学时占 25%左右 (上下浮动不超过 5%) ; 职业能力课程学时占 60% 左右;职业拓展课程学时占 15%左右。 6 (2)课外总学时控制在 300—400 之间。 (3) 顶岗实习不少于半年, 毕业教育不单独列出, 毕业设计 (论 文)根据本系教学实际进行安排,可与顶岗实习同步进行。 (4)校内外的集中综合实践课程,每周按 30 学时计算总课时。 4. 学分计算。学分设定标准以授课(训练)学时数(或周数) 为主要依据。 (1)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教学按每 16 学时 1 学分计。 (2)综合实践教学环节按每周 1 学分计。 (3)课外教育课程按 16 学时 1 个学分计。 (4)学分的最小计量单元为 0.5 学分。 (5)选修课学分。选修课 8-10 个学分,其中 4 个学分为公共选 修课由教务科研处统一安排, 其余学分为专业选修课由专业系自行安 排。人才培养方案中不体现具体课程名称。 (6)总学分在 160 学分左右。 (四)考核评价 1. 考核方式多元化,体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考核和学生能 力考核。在理论考核中要体现实践要求,在实践操作考试中应注意学 生对理论知识的把握。 2. 毕业设计考核中应有企业专家参与。 3. 在顶岗实习的考核中加入否决项,以约束学生的顶岗实习过 程,考核应以企业为主。 (五)运行环境 7 运行环境是开办此专业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1. 课程运行应包括人文素养课程和职业能力课程的实施保障。 2. 资源建设应包括合作企业、教学环境、教学团队、实训条件、 教学资源等保障。 3. 制度保障应包括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对学生和教师的约束 和激励制度、机制等。 (六)毕业条件 在毕业条件中应列明本方案的总学分及职业资格证书要求。 六、几点说明 1.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中,各系要在系(院)专业指导委 员会的指导下,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参与,要组织人员进 行广泛的社会调研,充分论证,并提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记录。 2. 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学院鼓励各系(院)进行教学改革 的探讨,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改革教学模式。 3. 各系(院)拟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专业,可不按本办法 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但须事先提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经审 批后进行试点。 4.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成后,经系(院)主任(院长)审核签字 报教务科研处,经学院学术委员会讨论审议,学院分管教学副院长审 批签字后执行。 5. 本意见自发布之日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