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第五版》(高鸿业)复习重点
1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 (高鸿业)复习重点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1、测量一个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指标有国民收入以及增长、失业率、物价水平及其变动。 2、国内生产总值: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 值。 3、核算 GDP 的三种方法: ①生产法 ②支出法:GDP=C+I+G+(X-M) ③收入法: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4、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5、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 ❖ 两部门经济是由家户部门和企业部门构成的经济。 ❖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即 Y=C+I;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即 Y=C+S; ❖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C+I=C+S,即 I=S 6、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 ❖ 政府的经济活动表现在, 一方面有政府收入 (主要是像企业和居民征税) , 另一方面有政府支出 (包 括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以及政府给居民的转移支付) 。 ❖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即 Y=C+I+G;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政府净收入,即 Y=C+S+T; ❖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C+I+G=C+S+T,即 I+G=S+T 7、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I+G+X-M=S+T+K 2 8、名义 GDP 和实际 GDP 名义 GDP: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 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 GDP=名义 GDP/GDP 核算指数 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凯恩斯定律: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变动,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2.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 均衡收入的决定条件:投资 = 储蓄 ❖ i = s 的含义 经济要达到均衡,计划投资必须等于计划储蓄。 回顾:在国民收入核算中,储蓄投资恒等式 I = S,指的是实际发生的投资(包括计划和非计划存货 投资在内)始终等于实际储蓄。 而 i = s 指的是均衡的条件:即计划投资不一定等于计划储蓄,只有二者相同时,收入才处于均衡状 态。 3.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一、消费函数 ⑴消费函数: 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称为消费函数, 可记为 c=c(y), 这里 c 表示消费函数, y 代表收入, 即个人可支配收入。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则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随收入减少而减少。 ⑵消费又称为消费倾向,凯恩斯把消费倾向分为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 ⑶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之比,以 MPC 表示。ΔC 表示消费增量,Δy 表示收入增量, 则 MPC=△c/△y 凯恩斯认为 MPC 随着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递减,表示收入越增加,收入增量中用于消费增量的部分 越来越小。MPC 递减是凯恩斯提出的解释有效需求不足的三大心理规律之一。 ⑷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以 APC 表示。c 表示消费支出,u 表示收入水平,则 APC=c/u ⑸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收入为零时,消费也要进行,或者动用储蓄或者依靠社会救济来保持一个起码的 消费水准。因此,该部分是个常数,它是不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的消费,被称为自主消费。这样消费和收入的 函数可表示为: C=α+βy 其中,α为自主消费,β为 MPC,Y 为可支配收入,C 为消费支出,βy 是随收入引致的消费。 二、储蓄函数 3 ⑴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消费,另一部分是储蓄,即:Y=C+S,S=Y- C 由于消费是可 支配收入的函数,因此,储蓄也是可支配收入的一个函数,确立了消费函数,储蓄函数也就确立了。 ⑵储蓄函数:储蓄与收入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储蓄函数,或称为储蓄倾向。可表示为 s=s(y),如 果其他条件不变,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随收入减少而减少。 ⑶储蓄倾向也分为边际储蓄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 ⑷平均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公式为:APS=s/y ⑸边际储蓄倾向: 是储蓄增量与可支配收入增量之比。 以 MPS 表示。 ΔS 表示储蓄增量, ΔY 表示收入增量, 则 MPS=△s/△y ⑹从消费函数 C=α+βy 中能够得出储蓄函数,即 s=y-c=-α+(1-β)y 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互为补数,如下式:APC+APS=1 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互为补数,如下式:MPC+MPS=1 4.两部门经济收入的决定 投资乘数: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即 k=Δy/Δi=1/(1-MPC)=1/MPS 5.三部门经济收入的决定 c+i+g=c+s+t 其中,C=α+βyd,yd=y-t;s=yd-c 三部门经济中的各种乘数 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1.IS 曲线 ⑴IS 曲线表示的是在产品市场上,当投资等于储蓄时,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的关系。 ⑵IS 曲线的推导 4 ⑶IS 曲线的斜率 ⑷IS 曲线的移动 2.利率的决定 ⑴利率决定于货币的供给量和对货币的需求量。 ⑵货币需求动机(流动性偏好) 第一,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日常交易或者支付。 第二,谨慎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一般认为: L1 = 交易需求量+预防需求量 = L1 (y)= k y 第三,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在手边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L2=L2(r)=-hr ⑶货币需求函数 L = L1 + L2 = L1(y) + L2(r) = ky - hr ⑷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量——指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所保持的不属于政府和银行所有的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总和,或 企业、个人及外国所持有的现金及其他随时可自由支用的存款货币的总和。 货币供给量主要指狭义的货币 M1,即现金+活期存款。 简单的货币理论认为,货币供给量由国家用货币政策调节,是一个外生变量,与利率无关,因此货币供 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 ⑸名义货币供给量与实际货币供给量 名义货币供给量:指不问货币的购买力而仅以面值计算的货币供给量。用 M 表示。 实际货币供给量:指按照货币实际购买力计算的货币供给量。用 m 表示。 M=M/P ⑹利率的决定 当对货币的实际需求量等于实际货币量 L = m 时,货币市场达到了均衡。 5 3.LM 曲线 ⑴LM 曲线反映货币市场上,L=m 时,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关系。 ⑵LM 曲线的推导 ⑶LM 曲线的斜率 ⑷LM 曲线的三个区域 ⑸LM 曲线的移动 4.IS-LM 模型分析 ⑴货币市场与产品市场的相互影响。 ⑵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 ⑶均衡收入与利率的变动。 ⑷两个市场的失衡及其调整。 6 第十五\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 1.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 ⑴充分就业;⑵价格稳定;⑶经济持续均衡增长;⑷国际收支平衡。 2.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3.财政政策 ⑴财政政策:为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而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 ⑵财政政策工具 ⑶财政政策的分类:自动稳定与斟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