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乡土中国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5 小题,小题, 1818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 从基层上看去, 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 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 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 但这个土字却用 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 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 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农业和游牧 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 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 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 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 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 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 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 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 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 的集团为单位的。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但大多的农民是 聚村而居的,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 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有屋沿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 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 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 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 说的。社区间的人们往来疏少,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 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常态的生活 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 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 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 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 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 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 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 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 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 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 字,这样才发生法律效力。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 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 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 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 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 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 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具有浓烈“乡土”味的国家。每一个个体,不需要纵向上 溯得太远,也不需要横向扩展得太开,你就能够发现自己与乡村之间的 息息关联。“乡村”,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蓄水池和稳定器,构成了整个 社会的底色,也成为了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进入21 世纪前 后,中国乡村社会出现了巨变,可谓“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概括来看, 这种巨变表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治理之变。 2006 年取消了延续千年的农业税,而且还 大规模地向农村进行财政转移支付,目前国家财政每年向农村的转移支 付规模超过万亿。取消农业税和国家向农村大规模输入资源,极大地改 善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之前基于税费收取所形成的乡村治理体制不再 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第二个层面是村庄基础结构之变。 进入新世纪前后, 越来越多的农民 进城务工经商,之前相对封闭且稳定的村庄边界大开,村庄社会结构迅 速改变。村庄社会结构的改变起于一百多年前的现代化,器物层面的现 代化推动了经济、制度和观念等现代性巨变。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 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如宗族等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 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随之解体。 第三个层面是价值之变。 传统中国农民有着强烈的生儿育女、传宗接 代的观念,“生儿子、娶媳妇、抱孙子”成为农民人生“三步曲”。到 了 20 世纪末,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民的生育观念都已改变,传宗接代的 观念大为淡化。一旦“传宗接代”这个千年以来一直支撑农民人生意义 的价值失落,农民安身立命的基础就会出现变化。 发生在世纪之交的以上三层巨变都可以看作是现代化建设的后果。现 代化不只是工业化,而且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 乡村社会基本秩序由之前的内生为主变成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组成部 分,外生秩序逐渐代替了内生秩序。 (摘编自贺雪峰《回乡记:我们所看到的乡土中国》) 材料三: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 复杂的过程,要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 施,就需要在农业、农村、农民上多下“绣花功夫”,依靠“新”助推 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 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 城市和农村在吸引人的力度上,显然城市更具有吸引力,其中一个重要 原因就是城市环境好,要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让农村也美 起来,这就需要完善乡村的“包装”,去美化乡村,打造“新农村”, 才能够让乡村更具有魅力,更具有吸引力。 要推动乡村的发展,就需要牢牢抓住“农业”这个关键,而要让农业 成为有吸引力的产业,就需要让农业的发展与市场接轨,才能够更好地 实现农业的转型。发展新农业,通过不断做优做强做精特色优势产业, 加大土地流转的力度,增强农业发展的科技化、机械化和智能化、提高 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才能够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 农业企业骨干和由城里打工返乡创业的新 型农业经营主体让农民看到只有不断地自我革新,不断地自我进步,才 能够掌握时代的主动权,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角”,这就需要加强 对农民的培育,通过政府主导、立足产业、多方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 打造一支新型的职业农民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的人才支撑。 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 蓝图已经绘就, 要更好地落实乡村振兴战 略,就需要依靠“新”的思维,新的改变,去推动农民农业农村的发展,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 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摘编自陈红《乡村振兴要靠“新”》)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乡下人“土气”,是因为城里人认为乡下人种地谋生离不开泥土,泥 土是乡下人命根。 B. 以农业为生的人世代定居在乡村,气候与战乱会使得基层人口流动, 这也是乡土社会的常态。 C. 乡土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因而乡土社会成了一个 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D. 在“熟悉”社会中,人与人互相信任,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