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执业兽医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
执业兽医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动物病理学执业兽医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动物病理学 病理学 第一单元 动物病理学概论 一、疾病的概念 疾病是在一定条件下致病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 在疾病过程中机体表现出各种机能、 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 以及各种相应的症状、 体 征和行为异常。 动物疾病包括以下基本特征: 1、疾病是在正常生命活动基础上产生的一个新过程,与健康有质的区别; 2、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一定原因引起的,没有原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 3、任何疾病都是完整统一机体的反应,呈现一定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这是疾 病时产生各种症状和体征的内在基础。 4、任何疾病都包括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与转化。 5、疾病是一个有规律的发展过程,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变化和一定的因果转化 关系。 6、疾病时不仅动物的生命活动能力减弱,而且其生产性能、特别是经济价值降低,这是动 物疾病的重要特征。 二、疾病的经过具有一定的阶段性,通常分为潜伏期(隐蔽期)、前驱期、临床经过期(症 状明显期)、转归期(终结期)四个基本阶段。 三、 疾病的转归是指疾病过程的发展趋向和结局。 疾病的转归一般可分为完全康复 (痊愈) 、 不完全康复和死亡三种形式。 四、引起疾病的原因大致分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 疾病发生的外因包括:生物性因素(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 化学性因素、 物理性因素 (包括温度、 光能、 放射能、 电流、 机械性因素、 大气压、 噪音等) 、 营养性因素。 疾病发生的内因包括:防御功能及免疫功能降低、 机体反应性改变、遗传因素、特异性免疫 反应 第二单元 组织与细胞损伤 一、变性 变性是指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数量显著增多,并伴有不同程 度的功能障碍。一般而言,变性是可复性改变。 变性可分为两大类:即细胞变性(常见的有细胞肿胀、脂肪变性及玻璃样变性等) 和细胞间 质的变性(有黏液样变性、玻璃样变性、淀粉样变性及纤维素样变性等)。 1、细胞肿胀是指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增大,胞浆内出现微细颗粒或大小不等的水泡。细 胞肿胀好发于心、肝、肾等实质器官的实质细胞,也可见于皮肤和黏膜的被覆上皮细胞。 2、细胞肿胀的病理变化:发生细胞肿胀的器官眼观体积增大,边缘变钝,被膜紧张,色泽 变淡,混浊无光泽,质地脆软,切面隆起,切缘外翻。 根据显微镜下病变特点不同, 细胞肿胀可分为颗粒变性 (其特征是变性细胞的体积肿大, 胞 浆内出现微细的淡红色颗粒)和空泡变性 (也称为水泡变性、气球样变,其特征是变性细胞 的胞浆内、胞核内出现大小不一的空泡,使细胞呈蜂窝状或网状。)。 3、脂肪变性是细胞内脂肪代谢障碍时的形态表现。其特点是细胞浆内出现了正常情况下在 光镜下看不见的脂肪滴,或胞浆内脂肪滴增多。此种变性多发生于心、肝、肾。 4、轻度脂变时仅见器官色彩稍显黄色。重度脂变时,器官体积肿大,边缘钝圆,表面光滑, 质地松软易碎,切面微隆突,呈黄褐色或土黄色,组织结构模糊,触之有油腻感。 5、鸡脂肪肝综合征时,则肝切面由暗红色的淤血部分和黄褐色的脂肪变性部分相互交织, 形成红、黄相间的类似槟榔或肉豆蔻切面的花纹色彩,称之为槟榔肝。 6、心肌发生脂肪变性时,透过心内膜可见到乳头肌及肉柱的静脉血管周围有灰黄色的条纹 或斑点分布 在色彩正常的心肌之间,呈红、黄相间的虎皮状斑纹,称之“虎斑心”。如动 物患恶性口蹄疫时。 7、脂肪浸润主要发生于心脏、胰腺、骨骼肌等组织内。 8、玻璃样变性可分为细胞内玻璃样变性、血管壁玻璃样变性、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性三 种类型。 9、纤维素样变性又称纤维蛋白样变性,是发生于间质纤维及小血管壁的一种病理变化。其 病变特点是变性部位的组织结构逐渐消失, 变为一堆境界不甚清晰的颗粒状、 小条或团块状 无结构的物质,呈强嗜酸性红染,类似纤维素(纤维蛋白)。其实为组织坏死的一种表现。 因而也称为纤维素样坏死或纤维蛋白样坏死。 10、淀粉样变性也称为淀粉样变或淀粉样物质沉积症。 是指在某些组织的网状纤维、 血管壁 或间质内出现淀粉样物质沉着的病变。多发生于肝、脾、肾和淋巴结等器官。 二、坏死是指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病理性死亡。坏死组织、细胞的物质代谢停止,功能 丧失,出现一系列形态学改变,是一种不可逆的病理变化。 1、引起坏死的常见原因有缺氧、生物性因素、免疫反应、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神经 营养因素。 2、根据坏死组织的病变特点和机制,坏死组织的形态可分为凝固性坏死(干性坏死)、液 化性坏死(湿性坏死)和坏疽三种类型。 3、坏死组织由于水分减少和蛋白质凝固而变成灰白或黄白、干燥无光泽的凝固状,故称为 凝固性坏死。肉眼观察凝固性坏死组织肿胀, 质地坚实干燥而无光泽,坏死区界限清晰,呈 灰白或黄白色,周围常有暗红色的充血和出血带。光镜下坏死组织仍保持原来的结构轮廓, 但实质细胞的精细结构已消失, 胞核完全崩解消失,或有部分核碎片残留, 胞浆崩解融合为 一片淡红色、均质无结构的颗粒状物质。 凝固性坏死常见有以下几种形式: 贫血性梗死 (常见于心、 脾、 肾等器官) 、 干酪样坏死 (见 于结核病、鼻疽)、蜡样坏死(见于动物的白肌病)。 4、坏死组织因蛋白水解酶的作用而分解变为液态,称为液化性坏死。常见于富含水分和脂 质的组织如脑组织或,或蛋白分解酶丰富 (如胰腺)的组织。 化脓性炎灶或脓肿均为液化性 坏死。 5、继发有腐败菌感染和其他因素影响的大块坏死而呈现灰褐色或黑色等特殊形态改变,称 为坏疽。坏疽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干性坏疽常见于缺血性坏死、冻伤等,多继发于肢体、耳壳、 尾尖等水分容易蒸发的体表部 位。坏疽组织干燥、皱缩,质硬、呈灰黑色。坏疽区与健康组织间有一条较为明显的炎性反 应带。 湿性坏疽 (多发于肠、 子宫、 肺等, 也可见于动脉受阻同时伴有淤血水肿的体表组织坏死) 。 表现坏疽区呈污灰色,暗绿色或黑色的糊粥状,有恶臭。 气性坏疽(如阉割、战伤等合并产气荚膜杆菌等厌氧菌感染时)。表现坏死区呈蜂窝状,按 压时有捻发音。局部组织呈污秽的棕黑色或表绿色,并肿胀。 6、机体处理坏死组织的方式有:反应性炎症、溶解吸收、腐离脱落、机化和包囊形成、钙 化等。 7、皮肤、黏膜处的浅表性坏死性缺损称为糜烂;较深的坏死性缺损称为溃疡。由于坏死形 成的开口于表面的深在性盲管称为窦道。 8、新生的肉芽组织吸收、取代坏死物的过程称为机化;周围新生的肉芽组织将坏死组织包 裹起来,称为包囊形成。 第三单元 病理性物质沉着 一、病理性钙化 1、在骨和牙齿以外的组织内有固态钙盐沉积称为病理性钙化。病理性钙化可分为营养不良 性钙化和转移(迁徙)性钙化两种类型。 2、营养不良性钙化简称为钙化,是继发于局部变性、坏死组织和病理产物中的异常钙盐沉 积。 3、 宰后常见牛和马肝脏表面形成大量钙化的寄生虫小结节, 此种病变常称之为“沙粒肝”。 4、一般来说,营养不良性钙化是机体的一种防御适应性反应,它可使坏死组织或病理产物 在不能完全吸收时变成稳定的固体物质。如结核病灶的钙化。 二、黄疸 黄疸是由于高胆红素血症引起的全身皮肤、巩膜和黏膜等组织黄染的现象。 1、根据引起黄疸的原因可将黄疸分为溶血性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