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期会计问题
套期会计问题 在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问题中,套期会计是重要而复杂的一类。所谓 重要,在于其套期保值的重要作用和对会计报告的重要影响;所谓复 杂,在于其套期关系的认定、套期有效性的评价、三类不同的会计核 算方法及披露等方面的繁琐的规定和复杂的处理。目前国际上有一种 观点认为,对金融工具实行完全公允价值计量是大势所趋,因此可以 完全取消套期会计。本文将对相关套期会计的问题加以探讨。 一、套期会计的基本问题 (一)套期及套期会计 在金融衍生工具的相关会计问题中有一个独特的领域,就是套期会计。 论文百事通套期的英文为 hedge,是建立“防护墙”,规避风险的意思, 从套期会计实施中的实际效果来看,hedge 又有对冲的含义,即购销一 项或多项套期工具,使其公允价值或未来现金流的变动方向与被套期 项目相反,进而有效地抵销特定风险导致的被套期项目价值变动所可 能带来的损失。所谓套期会计,就是使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的相互 冲抵的公允价值或现金流变动能够同时计入会计盈余的会计处理方法, 它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中将用于套期的衍生金融工具确认为资产或负债, 并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二)套期会计产生的原因 FASB 和 IASC 之所以将套期会计作为区别于投机目的的衍生金融工具 的特殊一类,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这也正是套期会计的优点所在。 1、从信息提供角度看,套期会计的产生源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套期 活动的信息需求。企业进行套期保值活动需要管理层进行一系列的策 划和运作,会有各种不同管理行为发生,其结果必然会使企业产生各 种不同的经营业绩。套期会计的产生则是对这种套期保值的行为效果 的特殊反映,利于企业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活动的评价和会计 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 2、从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角度看,套期活动中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 目的价值或现金流量的变动的确认在时间上往往存有脱节的现象,使 得常规会计不能如实地反映出套期对冲的效应,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 目相对冲的价值或现金流量的变动不能记入同一会计期间的会计盈余 中,套期会计的产生则避免了这种时间性的脱节,对套期活动反映得 更加准确合理。 3、从会计计量角度看,现行的金融工具会计均为混合计量模式。对 持有到期的金融工具和贷款、应收账款实行历史成本计量,对交易性 和可供出售的金融工具则实行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除用于套 期目的之外,均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按照常规会计原则,若用衍生金 融工具为历史成本计量的金融工具套期,则存有计量脱节的问题。套 期会计通过递延套期工具损益至被套期项目发生,并用于调整被套期 项目的初始价值或分摊计入套期项目影响收入的期间,既避免这种计 量上的脱节,又对套期活动反映得更加准确合理。 (三)套期会计存有的问题 1、确认预期交易套期的客观标准较差。预期交易属未发生的事项, 同未确认的确定承诺相比,没有确保其将来实际发生的法律保障手段。 从现行西方国家的会计实务来看,只要依据管理者的套期意图和主观 认定,就可以对没有可靠履行保障的预期交易进行套期会计处理,这 无异于在会计上确认一项发生可能性并无保障的“管理者意图”。但 若不按套期处理,又有可能导致管理者对预期交易进行套期运作的风 险管理业绩无法如实反映。 2、套期损益的列报影响财务报表的基础。按照常规会计原理,财务 报表的基础是不能任意调整的,资产、负债和损益的不同项目的确认 标准应保持一致和一贯,套期会计在资产负债表上递延套期损益,在 损益表上调整净收益,这都影响到了财务报表的基础。 3、相关准则规定和会计实务操作的复杂性。现行套期会计的范围包 括三大类套期,具体处理包括认定、有效性评价、核算、披露等方面, 涉及面广,处理方法复杂。这不仅意味着企业要承受较高的编报成本, 财务人员要面临较高的实施技术难度,而且也增加了报表使用者的理 解难度。 4、企业管理层操纵利润的空间大。除预期交易外,套期关系的认定、 套期有效性的判别等,都依赖管理者的职业判断。尽管西方各国现行 相关准则制定了相当严格的套期认定标准和较为明确的有效性标准, 但其客观性仍然较差,管理者的操纵空间仍然较大。 二、全面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套期会计的冲击 (一)全面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介绍 如前所述,目前对金融工具的计量属于混合计量模式。FASB 和 IASC 都认为,金融工具会计的未来发展趋势是实行全面的公允价值计量模 式。 2000 年 12 月 IASC 发布了 JWG 的《准则草案和结论依据—金融工具及 类似项目的会计处理》征求意见稿,提出了以公允价值计量所有金融 工具的主张,相对应地要求废止 IAS39 允许的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并 用的混合计量模式,取消套期会计。 如采用全面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衍生工具和非衍生金融工具一律实 行公允价值计量,则就不会存有套期保值活动的计量脱节问题,同时 也可以避免套期会计的诸如影响列报基础、操作复杂、管理层操纵空 间大等不足。这些都对套期会计产生了一定水准的冲击,使得人们对 套期会计的存有产生了质疑,毕竟套期会计的产生是为了单独反映管 理当局的套期保值活动的效果,这里作者强调“单独”二字,在于取 消了套期会计并没有取消对企业避免风险敞口的套期保值活动在会计 上的反映,仅仅“淹没”在企业的日常会计处理中,不能很好的反映 出这种套期保值的效果,这也是全面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不足之处之 一。 (二)全面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不足及改进设想 全面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采用可以避免套期会计的不足,但同时这种 计量模式也存有一些问题。如上文提到的不能很好的反映出企业套期 保值的效果问题,再如与公允价值相关的诸如公允价值无法可靠予以 计量,可能不公允等,这也是受到反对全面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者攻击 的“软肋”。 作者认为,虽然就目前的情况看,存有对公允价值计量信息取得方面 的不足及公允价值信息的可靠性相对较差的问题,但不能以此而忽视 了对金融工具的全面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发展趋势的关注。金融工具 会计发展的最终模式一定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这里作者想针对全面公允价值模式下,对套期保值的避险活动的效果 反映不足改进方面,从公允价值套期和现金流量套期处理上提出一点 设想。新晨范文网 1、公允价值套期的处理。目前,套期会计对公允价值套期的处理原 则是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期末账面价值均调整为期末公允价值,与 公允价值变动而形成的未实现损益均在当期净收益中确认。因为此类 是对已确认的资产、负债或这些资产、负债中可辨认部分的公允价值 变动的套期,所以采用全面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后,对此类套期活动套 期效果的反映同套期会计的反映效果相差不大。 2、现金流量套期的处理。目前套期会计对现金流量套期的处理,是 对于套期工具有效套期部分的未实现损益递延确认在权益中,当被套 期承诺或预期交易发生时,再把权益中递延的未实现损益转入预期交 易导致的资产或负债;若被套期的承诺或预期交易发生,但未导致资 产或负债的确认,在权益中递延的未实现损益,应在确定承诺或预期 交易影响会计损益的期间计入当期盈余。采用全面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后,按传统处理方法,套期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则 反映不出套期保值的效果。作者认为,依据FASB 在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