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 称“2022 年版课标”)于今年 4 月 21 日由教育部正式颁布。 2022 年版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 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 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 创造的综合体现。” 就这一表述看,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分为四个方面,即“文化自 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一、文化自信:立德树人在语文课程中的根本宗旨 2022 年版课标指出:“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 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 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 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将文化自信列于核心素养之首,具有深刻的政治背 景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任何课程都包含文化,都是文化的载 体。但是,要想让学生理解、热爱中华文化,建立自觉、自信 的文化意识,语文课程无疑是最好的阵地、最佳的路径。国家 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文化 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文化自信中的“文化”,不是 泛泛的普适意义上的概念称谓,而是特指、专指“中华文 化”。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自觉接纳、衷心 热爱;是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持久信念、崇高信 仰。 “中华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 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 化的根系与血脉,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同并奉行的思想 理念、价值观和民族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 土。“革命文化”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革命实 践中形成,并在建设、改革的进程中不断与时俱进、完善创新 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 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社会主义先 进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和革命文化,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集中体现中国 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追求的文化。其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中华文化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主题和主要内容。 根据 2022 年版课标表述,文化自信主要包括文化认 同、文化积淀、文化理解、文化参与等几个要素。 1.文化认同。通过学习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体 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理 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文化认同是一个长期浸润的过程, 也是一个对话思辨的过程,更是一个在浸润和对话中自主建构 的过程。 2.文化积淀。就是在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对富 有文化内涵和品位的经典文本尤其是中华文化的经典文本口诵 心惟、熟读精思,并能持之以恒、日积月累,从而拥有数量丰 富、品位高雅的文化记忆。 3.文化理解。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作品,领会中华文 化的博大精深,理解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先进性,初步理 解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懂得尊 重和包容。 4.文化参与。关注并参与当代文化传播与交流,在 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坚持文化自信,提高社会责 任感,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出发点,也是最终归宿。文 化自信基于文化认同,丧失了文化认同,文化自信也就成了无 源之水、无本之木。文化积淀是文化自信的有力证明,认同带 来接纳,接纳形成积淀,长期积淀使文化自信更坚定、更执 着。文化理解是文化自信的关键所在,自信不是迷信,不是盲 从,自信是在文化的感受、分析、比较、判断等一系列理解过 程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是自我反思、自我建构的过程。文化 参与则是文化自信的实践表达与行动证明,所谓内化于心、外 化于行,是文化意义上的知行合一。 那么,语文教学如何致力于学生文化自信的培植与 发展呢? 以笔者执教的《枫桥夜泊》教学片段为例。在该教学片段中, 笔者围绕“钟声文化”这一核心意蕴,以文化的时间性为纵轴 线,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钟声在时间维度上的文化意蕴,体悟 其中的人生智慧与生命境界。教学实践证明,要引导学生感悟 时间性的文化意蕴,就必须打通文化意象跟学生生活、个体生 命之间的管道。从学生对钟声的拟人化想象中,我们发现了这 种打通的可能,也发现了这种打通的路径,更发现了这种打通 的无限魅力。由该案例出发,我们大体可以提炼出培养学生文 化自信的一些基本路径和策略。 (一)以经典诵读为载体,丰厚文化积淀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必须以经典的文化文本为载体,在日积 月累的诵读过程中丰厚学生的文化积淀。《枫桥夜泊》的教 学,一方面选择张继的《枫桥夜泊》作为核心文本,引导学生 多层次、多频度地诵读,不断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另一方 面,则是以张继的《枫桥夜泊》为核心,在时间流的顺逆转换 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经典文本,形成一个以“钟声”文化为 内核的“经典文本群落”,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厚其文化 底蕴。 (二)以语言浸润的方式,加强文化理解和认同 所谓语言浸润,就是围绕经典文本,虚心涵泳、切 己体察、熟读精思、循序渐进。文化理解和认同,在语文教学 中不是一种强制性的灌输和植入,而是在语言浸润的过程中, 春风化雨般地渗透与融入,是一种柔性的教化、隐性的濡染。 《枫桥夜泊》一课,笔者先以当代诗人陈小奇的《涛声依旧》 为基点,逆时间而上,逐一拈出清代王士祯的《夜雨题寒山 寺》、明代高启的《泊枫桥》、宋代陆游的《宿枫桥》等诗 句,让学生沉浸在钟声文化的时间长河中。结课时,又反其道 而行之,以张继的《枫桥夜泊》为基点,顺流而下,让学生又 一次沉浸在钟声文化的时间长河中。通过这样一种回环复沓式 的语言浸润,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并认同钟声文化的巨大 魅力。 (三)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语文形式,推动文化传播 古典诗歌的意象,往往承载着我们民族共同的生命 体验与文化感悟。因此,意象的感受与分析,总是跟文化内涵 的理解连在一起。《枫桥夜泊》这首诗,核心意象无疑是“钟 声”,但是要让学生感悟并传达钟声的文化意蕴绝非易事。笔 者的做法是,将“钟声”意象拟人化。通过这样一种为学生所 喜闻乐见的语文形式,努力打通历史意象与当代生活的管道、 古人生命与学生生命的管道,从而实现文化传承的创新性转 化。从实际效果来看,学生对钟声文化的理解是深刻的,其语 言的表达与表现又是充满童真童趣的,应该说,这是钟声文化 在儿童情境、当代语境中的一次有效传播。 二、语言运用: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基础与载体 2022 年版课标指出:“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 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 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 经验;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 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 通用语言文具有深厚感情。”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语文课程中的“语言”不仅指 社会的理性语言,更是指具体语境中含有个人理解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