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历史文化重点难点主观题及答案
《云南历史文化》重点问题《云南历史文化》重点问题 地方性重点(昭通) : 1.南方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主要由四条古道组合而成:灵关道以蜀(成都)为起 点,出灵关(今芦山),邛都(今西昌),渡金沙江到今大姚,再到叶榆(今大理)。 五尺道起于僰道(今宜宾),出石门关 (今盐津),经朱提,味县到达滇国,又转叶榆。 黔中古道出巴地(今重庆),经夜郎(今安顺)抵滇国,转叶榆。永昌道从叶榆往西, 经博南(今永平),唐(今保山),然后由滇越(今腾冲),出掸国(缅甸)到身毒 (今印度)。 背景:五尺道 茶马古道 铜运古道 2. 袁滋摩崖 袁滋题记摩崖位于云南省盐津县城西南20 公里的豆沙关崖壁上, 此处唐代称 “石门关” , 是四川进入云南的交通要道,为秦汉时期“五尺道”的要隘。唐贞元九年(793 年), 天宝战争后,背逆了唐朝四十多年南诏国王,遣使请求归唐,贞元十年( 794 年),唐 朝派御史中丞袁滋奉使持节赴南诏, 册封异牟寻为南诏归义王, 袁滋从该年六月由长安 经四川来滇,九月二十日,于豆沙关路侧岩壁上刊石纪事。全文122 字,除“袁滋题” 3 字为篆书外,其余均为楷书,摩崖面积 0.44×0.36 米,自左至右,全文直书八行, 字迹今仍基本完好。摩崖题记是唐王朝与南诏改善关系, 重新和好的重要标记, 也是研 究南诏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袁滋摩崖其文云: 大唐贞元十年九月二十日,云南宣慰使内给事俱文珍,判官刘幽岩,小使吐突承璀,持 节册南诏使御史中丞袁滋,副使成都少尹庞颀,判官监察御史崔佐时, 同奉恩命,赴云 南,册蒙异牟寻为南诏。 其时节度使尚书右仆射成都尹兼御史大夫韦皋, 差巡官监察御 史马益,统行营兵马,开路置驿,故刊石纪之。袁滋题 背景:天宝战争: 天宝元年(750 年),南诏五代王阁逻凤与唐战争。 唐王朝扶持南诏, 本想借其牵制吐蕃。南诏势力坐大以后,唐王朝又企图对之加以控制。及皮逻阁死,双 方在王位继承上发生矛,加之边臣骄暴贪残,终於导致了南诏叛唐。双方反目以后,唐 王朝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争, 企图一举消灭南诏。南诏则联合吐蕃军队抵抗, 唐军在 南诏遭遇了失败,因其均发生在唐天宝( 741-756)年间,史称“天宝战争”又称“唐 天宝战争”。战后,南诏归顺吐蕃。 3、孟孝踞碑 1901 年在昭通白泥井出土的汉碑 “孟孝踞碑” ,字体是隶书, 碑的上段缺失, 残高 1.33 米,宽 0.96 米,据考证应为东汉永寿三年(公元 157 年)所立,是云南省现有唯一 的汉代碑刻。碑文存15 行,每行残存21 字,现存250 余字。孟孝琚碑是全国著名的 汉碑之一,据考证应为 157 年所立,是云南所存唯一的一块汉代碑刻。 碑文叙述了著名 的南中大姓之一孟姓家族成员孟孝琚12 岁随父到武阳学韩诗、孝经、博览群书,后未 1 婚染病而死,其父下属为表示哀悼而刻此碑送回他的家乡昭通,碑的形体、 文辞、书法 都是东汉盛行的风格, 是研究古代西南民族史的珍贵实物史料。 孟孝踞碑书法价值较高, 被书法家誉为“滇中瑰宝”、“海内第一石”。 背景:南中大姓和梁堆 南中大姓南中大姓是指中国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时期 (公元前 1 世纪—公元 4 世纪)在南中地区 (今云南、 贵州、 四川南部、 广西西部) 落户定居的汉人豪强和汉族移民中的上层分子。 一般据有地盘, 拥有私人武装——部曲, 操纵着地方社会权力。 代表性的 “大姓” 有爨、 孟、李、董、雍、毛、朱、吕等。 梁堆梁堆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分布于滇东北、滇东、 滇池地区,向西延及洱海地区、永昌郡 一带的一种汉式墓葬。 其特点是墓室上都有高大的封土堆, 民间多以为系元代统治云南的梁 王之墓,故称为“梁堆” 。 关键词:汉式墓葬、封土堆、梁王 云南历史重点名词解释 1.汉习楼船汉习楼船:西汉的时候,北方的匈奴时时威胁中原的安宁, 汉武帝集中兵 力常年与匈奴作战,使人力和物力都耗费过大。武帝为此寝食难安,希望能联络西 域的大夏国(今阿富汗)来夹击匈奴,以除心头忧患。可怎么联络大夏呢?正在武帝 大伤脑筋时,张骞出使西域归来,献上了他从大夏带回的“蜀布”、“邛竹杖”等 西南物产。武帝一见顿时高兴起来,说: “蜀布、邛竹杖乃西南物产,今从大夏 带回,定是由身毒(今印度)运去。因此从西南必有通往大夏的道路。”当即便下令 派使臣前往“西南夷”去寻求道路。使臣兵分几路进入四川、云南地区。其中一部 分翻过横断山脉,在洱海地区被强悍的“昆明族”阻挡,无法前行,就只有留居下 来。这期间,他们对当地有了较深的了解。回到长安后,将滇池地区的宜人气候、 肥沃土地和丰富的物产等等,禀报给武帝。武帝决定发兵征伐“西南夷”。但是, 据从滇池地区归来的将领们说,“西南夷”势力强大,且熟识水战,而中原士兵不 识水战,征伐之举必将受阻。汉武帝下令要在长安开凿一个人工湖,称之为“昆明 池”,并修造有楼的大型战船,专供士兵操练水战使用。解决了水战的阻碍后,汉 军征伐“西南夷”就由被动变成了主动。元封二年 (公元前 109 年),武帝派将军郭 昌入滇,先征服滇池东北方面劳浸、 靡莫等部落, 然后大兵临滇。 滇人见大势已去, 不得不降服于汉朝。汉武帝一方面在滇中心区域设立益州郡,一方面又封其统治者 为“滇王”,并赐滇王金印一枚。这标志着从此云南地区接受了中央王朝的统治。 2.唐标铁柱唐标铁柱: 公元 7 世纪中叶, 我国西部吐蕃奴隶主政权统一了青藏高原各 部,在南方与唐争夺四川边境和洱海地区,严重威胁到唐朝在西南地区的利益和安 全。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 年),唐朝派遣唐九征为姚嶲道讨击使,击毁吐蕃 城堡,拆出了吐蕃在漾水、濞水上的铁索桥,切断了吐蕃与大理洱海地区的交通, 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唐九征就立铁柱记功,这就是昆明大观楼长联里“唐标铁 柱”典故的出处。史载此铁柱立于苍山,今天的漾濞江畔。 背景:蒙舍诏统一的影响 南诏统一洱海地区以后, 势力空前壮大,统治野心也不断膨胀, 最终导致其走上与唐朝 2 统治者愿望相反的道路——同唐王朝争夺在云南的统治权, 双方争夺的焦点是滇东爨区。 南 诏趁爨区大乱介入其中, 并借平叛的借口兼并了滇东地区, 与唐王朝对滇东的统治形成矛盾。 为了巩固对爨区的统治,天宝七年(748 年)阁逻凤“遣昆川城使楊牟利以兵胁西爨徙 戸二十余万于永昌城。东爨以言语不通,多散依林谷,得不徙。自曲靖州、石城、升麻、昆 川南北,至龙和,皆残于兵。日进等子孙居永昌城,乌蛮种复振,徙居西爨故地”。云南民 族分布情况因此发生了重大变化。 南诏控制滇东爨区, 与唐王朝对云南的统治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唐王朝便采取了一些遏 制南诏的措施。《南诏德化碑》历数了张虔陀等唐地方统治者的“罪行” 双方的矛盾不断激化, 最终只能通过武力解决, 于是便爆发了唐与南诏之间的天宝战争。 南诏为抗击唐军, 与吐蕃结成同盟关系。 天宝战争后, 吐蕃还将阁逻凤封为 “赞普钟 (王 弟)南国大诏”,双方结成兄弟之国。 南诏在云南的统治地位确立后, 与吐蕃的关系却日益恶化。 正相反,南诏对云南的统治 确立后,唐王朝先进的政治、经济、 文化制度对南诏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 南诏要获得稳定 与发展,必然与唐联系。 南诏与唐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