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形结合思想教学案例
一、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简述 数形结合是小学数学中常用的、 重要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 数形结合思想的实质即通过 数形之间的相互转化,把抽象的数量关系,通过形象化的方法,转化为适当的图形,从图形 的结构直观地发现数量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 解决数量关系的数学问题, 这是数形结合思想 在小学数学中最主要的呈现方式。 另外,数形结合思想在关于几何图形的问题中, 用数量或 方程等表示,从它们的结构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与特征,这是另一种呈现方式。 在小学数学中,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充分利用“形”把题中的数量关系形象、直观的 表示出来,如通过作线段图、树形图、长方形面积图、集合图、数轴等,帮助学生理解抽象 的数量关系、数学概念,使问题简明直观,甚至使一些较难的问题迎刃而解。 应用数形结合解题, 从抽象到直观,再由直观到抽象,既能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又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对大脑的科研成果表明,人的大脑两个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 左半脑功能偏重于抽象的逻辑思维,讲究规范严谨、稳定封闭,如数的运算、逻辑推理、归 纳演绎等;右半脑功能侧偏重于形象思维,讲究直觉想象、自由发散,如猜想、假设、构思 开拓、奇异创造等。左、右半脑的功能各有特征,如果互相补充就会使大脑功能更加健全和 发达。 “数形结合”就同时运用了左、右半脑的功能,既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又促进 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通过数形结合,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数学是十分抽象的概念、公式、定理、 规律等,数形结合使抽象的数学尽可能形象化,对学生输入的数学信息的映象就更加深刻, 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数学的模型, 可以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如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 上册比较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的分数大小时, 通过十分直观的图形, 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掌握 “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越少”这一很抽象的数学逻辑,使学生印象深刻。 应用数形结合,还可以训练学生数学直觉思维能力。在数学里,存在着大量的概念、定 理、公式、以及典型题例等。当学生解答问题时,通过仔细阅读条件与问题,往往通过第一 直觉进行判断,这是一个什么方面的问题, 需要用什么知识点进行解答, 这就是所谓的直觉 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数形结合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让学生养成整体观察, 从整 体上对数学对象(条件、问题)及其结构(数量关系)迅速识别、判断,进而作出大胆的猜 想、合理的假设,并作出试探性的结论。 如教学行程问题中的相遇与追及问题时, 教学中通 过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相遇问题与追及问题的数量关系,联系与区别, 从而使学 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即使不再画图,也能做到直观地判断出解决的问题是相遇问题, 还是 追及问题,正确的应用相应的数量关系进行解答。 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同一 个问题,探求不同思路和方法的思维过程, 其思维方向是从不同角度、 不同方面看待同一个 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常常借助“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形式,突出已知条件与问题 之间的矛盾联系,来激发学生提出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新的问题,达到知识融会贯通,发 展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激励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提高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 如教学 相遇问题时,运用线段图的不同呈现方式,使学生理解两种解法。 应用数形结合思想,还有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思 维的最高境界。当前,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 只有 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 才能在各自的领域中有所创造发明, 才能推动科学技术、人类社 会的不断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编选一些探索性的题目,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 引导学生去研、去探讨、去发现,让他们不是从头脑中已有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中去找答 案,而是从问题的本身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 进行一系列探索性思维活动, 将已有的思维方 式大跨度地迁移,从可供选择的途径中筛选中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学习了重叠问题后,学生 对两两重叠较易理解掌握, 能正确解题,但三三重叠学生理解起来就很困难: 两两重叠部分 要减去,为什么三三重叠部分要加上呢?在这里,教师用单纯的语言文字是不能说清楚的, 只有通过让学生画图,理解三三重叠部分在前面的加减中一次也没有计算,还需要加上去。 二、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在教材中的渗透 1、 数形结合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基本概念, 形成整个数学知识体系。 数学是思维的阶梯。 纵观整个小学数学教材,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无不充分体现数与形的有机结合, 帮助学生从 直观到抽象,逐步建立起整个数学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一年级上册中,学生刚学习数学知识时,教材首先就是通过数与物(形)的对应关系, 初步建立起数的基本概念,认识数,学习数的加减法;通过具体的物(形)帮助学生建立起 初步的比较长短、多少、 高矮等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图形的认识与组拼,在培养学生 初步的空间观念的同时,也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帮助学生把数与形联系起来, 数形有机结合。在以后年级的学习中,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数与形 的结合就更加广泛与深入。 在二年级上册学习乘法与除法的意义时,通过数与物(形的)对应结合,帮助学生理解 掌握乘法与除法的意义, 并抽象地运用于整个数学学习中。 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中, 通过具体的形的操作与实践,让学生充分理解 “平均分” ,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等数学概念, 掌握运用分数大小的比较,分数的意义, 分数的加减等,使数形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把抽象 的数学概念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分数的知识。 在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 义的学习中,小数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 它与分数相比更加抽象。 我们同样是通过数与形 的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大小、小数的性质。通过1 米=10 分米,让 学生理解 1 分米=0.1 米,并类推出 1 厘米=0.01 米,1 毫米=0.001 米;通过数与形完美的结 合——数轴,让学生理解小数的组成、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与整数的关系等。总之,一句 话,数形结合贯穿着整个数学领域, 在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数学概念, 培养学生基本数学思 维能力中起着十分重要,而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2、数形结合贯穿着整个数学知识的应用(解决问题)的教学。 在一年级下册刚接触比多比少应用题教学时,通过数与物(形) 的对应关系,帮助学习建 立起同样多、多的部分、少的部分、大的数、小的数等较抽象的数学概念,从而理解掌握比 多比少用大的数减去小的数,求大的数用小的数加上多的部分(或少的部分) ,求小的数用 大的数减去少的部分(或多的部分) 。有的学生在刚学习比多比少应用题时,未能很好的建 立起数与形的有机结合,未充分理解掌握比多比少的基本数量关系,而是机械地记忆“多” 字用加法, “少”字用减法。这样的学生我们在教学中发现的还不在少数。 在二年级上册进行倍数应用题的学习时,教材首先是通过数与物 (形)的结合, 帮助学习 初步建立起倍数的意义, 即求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几个这样的数是多少。 在学生初步建立 起倍数的概念(意义)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数与形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