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教育心得体会
学习新教育心得体会 “新教育中国化”运动,它是对 19 世纪末中国“新教育”制度模仿移 植外国教育造成的中国新教育外国化的反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 的学习新教育心得体会,供你参考! 学习新教育心得体会篇 1 用“仰望星空,脚踩大地”来形容新教育是再恰当不过了,因为新 教育致力于追求一种理想的教育: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 课堂、理想的学生……同时,新教育又是一种扎根实践,用行动来实 现理想的教育创新。这种教育理想,正是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深刻思索 以及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求, 点燃了广大教师的热情,成为众多教师 创造教育、享受教育、提升生命质量的动力。读新教育,我的心灵也 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众所周知,近年中国正在全方位积极推行“素质教育”。一些教育 探索如“主体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挫折教育”等实验也 方兴未艾。其实无论哪种教育,它们的指向都是教育的本原和终极关 怀,愿景都是理想而美好的,关键是怎样找到一条通往理想教育的适 宜的实践路径。 在这方面,新教育的六大行动是值得我们关注与实践的: 营造书 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 堂,建设数码社区。在这六项行动中,我们可以实践与探索的还有很 多很多,怎样才是有效的?怎样才是成功的?在不断的解构与重组中, 我们提升的是自己的教育生活品质。 1、营造书香校园 我们语文老师也常有这样的苦恼:在复习的时候,[莲山]生怕漏 掉某篇课文、 某个知识点, 面面俱到, 不厌其烦。 可是考试总有遗漏, 还考察课外的东西。我们也清楚“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 有多大”,但是从长远来看,我们应教给学生一些受益终身的东西, 尤其是在他们的宝贵的青春岁月里。我想,读书就是最好的途径。苏 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学校即使什么都没有,只有书,也可以成为 一个学校。足可见,营造书香校园是一种终极追求。 我们可以尝试的行动有: ⑴推荐阅读书目。新教育推荐了张中行先生审定的 《中华经典名 篇诵读本》 ,还有《英文名篇诵读本》 ,这些都是很好的借鉴。我们学 校也可以推出《古诗文一百篇》 、 《散文一百篇》等等。在新生入学前 和毕业生毕业时, 我们应该发送推荐阅读倡议, 做好衔接, 宣传学校。 周六可以开放学校图书馆,让学生自发到校读书。 ⑵开读书课程。仅仅依靠家庭读书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将读书 纳入我们的课程体系。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语文课程可以压缩,可 以调整。另外,中午的时间,也可以开发利用。开放学校图书馆,或 者增设读书自修室,都是一种环境的创设。晚上睡前半小时,也应该 配合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开展,培养学生的终身阅读的习惯。 ⑶开展读书节活动。每学期开展一次读书节活动, 为期可以是一 个月,发读书倡议,搞诵读、演讲、读书笔记展览等活动,评选读书 明星、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等。 ⑷创办文学社。文学社,可以展开读书指导活动,可以邀请名家 入校交流,可以创办刊物等,成为文学爱好者的活动。 2、师生共写随笔 优秀教师的价值不是体现在优质课上、 领导的表扬上,而是在学 生身上,从孩子身上找到的成就感、幸福感,和他们一起相互编织有 意义的教于生活,才是教师的价值所在。 这也正如书中讲到的,“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 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 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 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 日常的工作中, 自认为整天和孩子们一起尽情地享受着成功的快 乐,共同体验着成长路途上的挫折与失落。可是很多时候,自己只是 激动一下,兴奋一刻,难过一阵,后悔一回 ……也没有付诸笔端,便 不了了之。正像书中所说的那样“这些‘火花’不久就烟消云散了”。 现在想来, 真为曾经流逝的岁月而感慨, 真为逐渐模糊的记忆而惋惜。 所以,理想的教师应该成为新教育实践中的“有心人”,要及时地记录 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等。因为,我更加真切 地感受到: 这成功的背后靠的不仅是智慧, 更要靠努力和不懈地追求。 我们真的应该从原点——学生出发,践行作为教师的理想。无尽 的岁月不会给我们无言的结局, 我们的教师一定会书写着自己的生命 传奇,我们的教室也一定会诞生出卓越的学生。时间会给我们答案。 班级博客、班级日记、个性随笔、学生成长记录、课堂叙事、班 主任笔记等,只要我们的老师拿出火热的激情, 铭记下我们的教育历 程,我想一定会留下丰厚的痕迹。 3、聆听窗外声音 窗外的声音,可以给我们更多的启示。邀请社会名流、企业家, 甚至普通劳动者到我们的学校作报告, 让学生有目的地接触社会,让 学生多通道地听到成功的声音。 我想, 只有开阔视野, 才能激发激情, 让学生学有榜样。惟有打开校门,走出封闭,我们才能领略更多的精 彩,学校才是师生成长发展的动感地带。 在组织聆听窗外声音时,我们可以请进来,也可以走出去。利用 家长委员会这个平台,联系实践基地,让家长关心教育。我们还可以 利用一些节日或纪念日,邀请相关专业人士到校进行专业引领。 我们 还可以组织一些社团,邀请相关专业人员进行专业指导。 我们还可以 利用一些交流平台,加强对外合作。 4、构建理想课堂 曾经有人把传统的“老师苦教”比做插秧。多年来,农民把秧苗插 的密上加密,以为付出的劳动越多,就会收获的越多。可是这样既折 磨着秧苗的根系,又没给他们留出足够的生长空间, 破坏了秧苗自由 生长的规律。于是秧苗们拥挤着,无奈着,无法发展。后来人们发现 了“抛秧”的方法,减少了劳动量,却保护了秧苗,给他们带来自由生 长的欢快,也当然地带来了高产。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 也 就是说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 这个最后的过 程并不是老师完成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的知识的获得不是依靠 教,而是依靠学。 试想,一层楼面,十几间房子内,集成了各类学科的各种图片、 实物、仪器、模型,学生们在这边可以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可以探 索科学世界的奥秘,可以动手制作各类航模。或看,或听,或思,学 生知识与能力、实践和操作将得到全面的培育。 因此,教师的核心任务,不是自己“教”,而是组织学生“学”、服 务学生“学”。他要为学生创造生机勃勃的、令学生“忘我”的课堂。 学校教育是为了一时之需还是终生之用 ?可为什么“中国的学生 在校学的很多东西一辈子都用不上 ”?学校教育应多交给孩子一生有 用的东西,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地思考哪些是一个人一生需要 的。我想,除了上述的行动外,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学习新教育心得体会篇 2 认识新教育,我领略到了新教育专家的风采, 感受到了新教育所 散发出的无穷魅力,仿佛整个人也起了质的变化,对学生、对课堂、 对自己的工作也有了新的认识。 一、让人感兴趣的儿童课程 “晨诵—午读—暮省”这一儿童生活方式课程是新教育实验开发 较早也是迄今为止最为成熟的一个项目, 从粉红到深蓝,从毛虫到蝴 蝶,专家为我们清晰地呈现了一个和孩子同步成长的阅读路径。 无论 是那些开启黎明的美丽诗歌, 那些精彩有趣的绘本故事, 还是那一本 本被反复甄选出来的经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