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浅谈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 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这一论断明确 提出了“法治思维”概念,强调了领导干部提高运用“法治思维”的 方向及意义。 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 方式破解社会管理难题,提高社会管理创新水平,而前提就是我们党 员干部要做好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表率。这样既是做好工作, 提高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的需要, 也是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学法用法和 自己遵守法律的需要,更能有效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决策、 依法管 理的能力和水平,从而提高社会管理工作水平。 一、“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内涵及两者间的相互联系。 “法治思维”,顾名思义,是一种运用法治价值来认识世界的思维方 法,是法治价值在人们头脑的思维形态中形成思维定势, 并由此产生 指导人们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理论。与“法治思维”相对应的思维方 法通常可界定为“非法治思维”。 法治方式则是指在法治思维的指导 下,运用法治手段、法治方法、法治程序和法治规则建立健全法律制 度、依法执行法律规范、依法强化法治监督的实践过程。 法治思维是法治方式的前提, 法治方式是法治思维的保障。 没有法治 思维就没有法治方式,如果满脑子都是人治思维、专制思维、特权思 维, 其行为方式必然会出现以言代法的家长制、 以权压法的官僚主义、 徇私枉法的贪污腐败等现象。 没有法治思维,依法治国就只能是一句 空话。没有法治方式,法治思维则难以保障。如果在一个缺乏依法治 国的方式、机制和体制的环境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多数人 就可能不具有或者不习惯于进行法治思维; 即使具有较高文化程度和 较高思想觉悟的人, 可能由于缺少专门的法治思维训练或者法治环境 约束,也可能不具有或者不习惯于进行法治思维。 在基本概念上就有 不少人分不清“法治与法制”、 分不清“法人与法定代表人”“有限 公司与股份公司”等等常识性概念, 因而在行为方式上出现重长官意 志而轻法治规范;重上级指示而轻法治原则;重行政效率而轻法治程 序;重个人威望而轻法律尊严;重政绩外显而轻群众权益;重上级服 从而轻法律约束;重文件圈阅而轻法律学习;重权力行使轻法律尊严 等现象。因此, 法治思维习惯的养成,除了依靠法律知识的教育与灌 输,依靠法治文化的积淀与培育外, 关键还在于依靠法治方式的落实 与规制,在于法治原则、法治规范、法制体制和法治程序等法治方式 的强化运用与刚性权威,在于人们自觉增强法治的敬畏感。 二、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思想方式上存在的误区。 在实践中,一些地区或部门的干部虽然认识到法治思维对依法治国、 依法治市的深远意义,但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并没有自觉选择法治思 维和法治方式。分析问题的原因,主要存在以下 8 个方面的误区。 一是迷信人治思维“根深蒂固”,认为法治思维不适应中国国情。 有的人认为,法治虽是个好东西,但终究是“舶来品”,中国有着几千 年的封建“人治”传统,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至今仍有 巨大惯性。他们认为,简单的法治思维难以应对复杂的社会关系、深 奥的儒家道家哲学和礼治传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二是迷信权利集中“一家之言”,认为法治思维在于分权,不利 于管理。有的人认为,法治思维是西方“三权分立”的东西,与中国 的现行政治体制不符。他们认为,权利的集中行使,才能解决政府面 临的各种社会问题,法治思维的分权意识,不利于化解社会矛盾。 三是迷信“政策治国”,认为法治思维呆板滞缓。有的人认为, 要保持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中国速度” ,仍要依靠“政策治国”。 “文山会海”虽令人难以招架,但因政策制定方向正确、目的明确、 针对性强、责任落实、约束力大,故为最佳选择。法治思维要求严格 按照繁琐的法定程序、 权限议事办事,缺乏灵活和变通,工作实效会大 打折扣。 四是迷信上级权威“决断立行” ,认为法治思维效率低下。有的人 认为,在中国办事,成功与否取决于上级机关和领导的意志和决策。 下 级热衷于向上级请示汇报,主要是争取实际利益,又躲避决策风险;上 级机关要求下级加强汇报,主要是维护权威、提高效率。而法治思维 追求平等,打破等级和权威,执行力会减弱,效率会降低。 五是迷信社会维稳 “土方偏方” ,法治思维解困乏力。 有的人认为, 在维护稳定的刚性高压下,由于社会普遍不信法,法治思维和方法无 用武之地,只能依靠各种游离于法律边缘的有效方法和措施。无论是 经济的、政治的、思想的、道德的,甚至明知可能涉及违法的措施, 只要“管用”,就可一试。 六是迷信权力行使“利大于责” ,认为法治思维责重于利。不少社 会精英热衷于跻身公务员序列,除了稳定的工作、 舒适的环境外,还有 公权力附带的个人隐性利益,工作风险较小。如按法治思维“将权力 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一切都在法治阳光下运行,公务人员除了不高的 工资,“灰色利益”则将被严重削减。 七是迷信真假民意“顺昌逆亡”,法治思维难抚众怒。在互联网 高度发达的今天,社会问题会被瞬间集中放大,在“仇官仇富”的舆论 引导下,网络会形成“暴力”,而党政机关及官员往往会成为牺牲品, 稀里糊涂被问责丢官。 八是迷信政绩考核“发展第一”,担心法治思维阻碍经济。虽然 主流舆论强调不要片面追求 GDP 增长,但在当前政绩考核机制面前, 只能用经济思维和政治思维看待发展与稳定。法治思维强调以人为 本、服务为先,追求公平正义,当发展与稳定发生冲突时,运用法治思 维则本地区、本部门会吃亏。 法治思维是未来中国发展的方向,是理想主义;而非法治思维则 是现实中国写照,是实用主义。对于每一个领导干部来说,再沿袭既 往解决问题的各种“非法治思维”和“非法治方式”的老路根本行不 通,必须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才能有效地“深化改革、 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而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 “法治方式”来解决上述重大问题时,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必须遵 守两个方面质的规定性: 一是要通过不断学习, 逐渐养成 “法治思维” 。 二是要在形成“法治思维”的过程中,提高自身在“深化改革、推动 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方面的能力。 三、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如何在 “法治思维” 的支配和影响下, 运用具体的 “法治方式” 来 “深 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既不能畏缩不前、灰心丧气,也不能盲目自大、胡冲乱撞。正确的态 度就是要坚持 “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要深 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现行宪法颁布施行3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关于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的 重要论断,通过贯彻落实宪法实施工作,保障宪法的“生命”,维护 宪法的 “权威”。要高举社会主义人权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 要以宪法为核心,以现代宪法所 倡导的 “人民主权”、 “民主政治”、 “限权政府”、 “人权保障”、 “公正司法”、 “法制统一”等等基本法治价值,统率依法治国的各 项工作。通过崇尚法治价值在解决重大社会问题中的作用, 进一步弘 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