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事务所工作流程
会计事务所工作内容及流程会计事务所工作内容及流程 会计事务所的工作内容主要有会计事务所的工作内容主要有: 1. 审查上市公司、证券公司、金融机构、三资企业、特大型企业等各类企业报 表,出具审计报告。 2. 验证企业资本,出具验资报告。 3. 办理企业改组、合并、分立、整顿、解散、破产清算及经济鉴定、法律公证 等审计业务,出具有关报告。 4. 代理申报工商注册登记、协助拟定经济合同、公司章程和其他业务文件。 5. 办理企业整体资产评估、单项资产评估业务,包括:房地产、机械设备、流 动资产、无形资产等项目的评估。 6. 工程概/预/结算编制、审核,招投标工程标底及报价的编制,以及建设工程 造价鉴定等。 7. 设计会计制度,担任会计顾问,培训会计人员。 8. 提供管理、会计、税务、投资和其他咨询服务业务。 9.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经济业务。 审计工作流程:审计工作流程: 审计作为一种监督机制,其实践活动历史悠久,但人们对审计的定义却众 说纷纭。公认具有代表性且被广泛引用的是美国会计学会1972 年在其颁布 的《基本审计概念公告》中给出的审计定义,即“审计是指为了查明有关 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的认定与所制定标准之间的一致程度,而客观地收集 和评估证据,并将结果传递给有利害关系的使用者的系统过程”。 ( (一一) )准备阶段准备阶段 一·签订业务和约书: 首先应该与客户进行初步洽商,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由会计师事务所接受 委托,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二·编制审计计划: 之后编制审计计划,作出合理安排。 第一步:了解被被审计经营和所属行业的基本情况第一步:了解被被审计经营和所属行业的基本情况 通过 7 种方法了解:目的是编制审计计划,在签定审计业务约定书的了解是为了 确定是否接受委托 (1)查阅上一年度的工作底稿; (2)查阅行业、业务经营资料; (3)实地察看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场所及设施; (4)询问内部审计人员; (5)询问管理当局; (6)确定关联方及其交易的存在; (7)考虑有关会计和审计公告的影响 了解以下 6 种情况 (1)业务类型、产品和服务的种类、被审计单位的地理位置以及经营特点; (2)行业类型、行业受经济状况变动影响的程度、主要的产业政策和会计惯例; (3)关联方及其交易的存在情况; (4)影响被审计单位及所属行业的法律、法规; (5)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6)提供给有关管理机关(如证监会)的报告的性质。 第二步:执行分析性复核程序第二步:执行分析性复核程序 (1)计划阶段:确定其他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范围 (2)在审计实施阶段,直接作为实质性测试程序,以收集与账户余额和各类交 易相关的特殊认定的证据; 3)在审计报告阶段,用于对被审计会计报表的整体合理性做最后的复核。 谨慎利用结果: (1)如果分析的项目越重要,注册会计师就越不能只依赖分析性复核来形成结 论。 (2)分析性复核结果与针对相同的审计目标执行的其他审计程序的结论的一致 性。 (3)对于准确性较低的项目,不应过多依赖分析程序。 (4)固有风险及控制风险的估计水平高,注册会计师则不应过多依赖分析性复 核,而应更多依赖详细测试,以控制审计风险总水平。 第三步:初步评价重要性水平第三步:初步评价重要性水平 目的:确定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成反向关系 重要性与审计证据成反向关系 重要性水平偏高影响审计效果,偏低影响审计效率 初评考虑因素: (1)以往审计经验 (2)有关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 (3)被审单位经营规模及业务性质 (4)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评价结果 (5)会计报表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6)会计报表各项目余额及波动幅度 评价审计结果时: 如果评价审计结果时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大大低于编制审计计 划时所确定的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面临的审计风险相对增加,应执行更多的 审计程序,收集更多的审计证据。 (1)概念: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 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A 针对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 决策而言B对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C账户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就是实质 性测试的可容忍误差) (2)目的:一是为了提高审计效率。在抽样审计条件下,为了作出抽样决策, 不能不涉及重要性。二是保证审计质量。在抽样审计条件下,注册会计师对未审 计部分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而风险的大小与重要性有关。 (3)与过失关系:普通过失是指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时没有完全遵循独立 审计准则的要求; 重大过失是指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时根本没有遵守独立审 计准则的要求或没有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基本原则执行审计业务。 (4)如果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事项,注册会计师运用常规审计程序通常应予 以发现, 但因工作疏忽而未能将重大错报事项查出来就很可能在法律诉讼中被解 释为重大过失。如果会计报表存在多项错报,每一处都不算重要,但综合起来对 会计报表的影响却很大,也就是说,会计报表作为一个整体可能严重失实。在这 种情况下,法院一般认为注册会计师具有普通过失,而非重大过失,因为常规审 计程序发现每处较小错报事项的概率也很小。 (5)运用范围: 1、在审计计划阶段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应当运 用重要性原则此时重要性被看做是审计所允许的可能或潜在的未发现错报的限 度,超过这个允许的限度就要实施审计程序查清楚这些错报或漏报。2、注册会 计师在审计终结阶段评价审计结果时,需要运用重要性原则。此时重要性被看做 是某一错报单独或连同汇总的错报, 以及是否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判断和决策 的标志。 超过这一限度就要求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调整会计报表项目,若被审计 单位管理当局拒绝注册会计师的调整建议, 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其对审计意见的 影响。 第四步:考虑审计风险第四步:考虑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注师无能为力,但可将检查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从而将 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以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为顺序: (1)高高对最低,低低对最高,中中对中 (2)高低对中,低高对中 (3)高中对较低,中高对较低 (4)中低对较高,低中对较高 经过有关实质性测试后,注册会计师仍认为与某一重要账户或交易类别 的认定 的有关检查风险不能降低至可接受水平,应当发表保留或无法表示意见(不是否 定意见) 第五步:对重要性认定制定初步审计策略第五步:对重要性认定制定初步审计策略 主要证实法: (1)得知被审计单位内控不存在或无效 (2)执行了解内控和控制测试所花费成本,超过执行更大范围实质性测试所需 成本。 (3)通常用来审计不常发生交易的和调整分录账户如:固定资产,应付债券、 股本、累计折旧、预提费用、待摊费用 (4)初次审计时多采用 较低的控制风险估计水平法: (1)内控设计合理执行有效 (2)了解内控和测试内控所需成本小于实质性测试的成本。 (3)通常审计大量日常交易账记:销售收入、应收账款、存货、工资 (4)连续审计用多采用 (二)实施阶段(二)实施阶段 一·内控制度测评: 进行现场工作, 研究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确定实质性测试的 性质、时间和范围。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