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免费下载
2019年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免费下载 特殊说明: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其次单元、视察物体(二)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五单元、三角形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 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第十单元、总复习 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 (一)教学内容包括:1.四则运算 2.视察物体(二) 3.运算定律 4.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5.三角形6.小数的加法和减法7.图形的运动(二) 8.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9.数学广角——鸡兔同笼10.总复习。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驾驭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改变的规律,驾驭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驾驭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依次,会进行简洁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究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实力。 3.相识三角形的特性,会依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随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相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依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改变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验从实际生活中发觉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学问解决问题的实力。 6.让学生经验从不同的位置视察物体的过程,培育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实力。 7.进一步探究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爱好,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念。 9.养成仔细作业、书写整齐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四)教学难点: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难点。 三、教材的编写特点 1. 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2.相识小数的教学支配,注意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供应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意实践与探究,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学问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学问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殊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帮助国子、博士培育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非常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老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育学生数学思维实力和解决问题的实力。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日,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中学毕业生甚至高校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缘由就是腹中无物。特殊是写争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争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争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缘由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一模一样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需相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6.情感、看法、价值观的培育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与内在动机。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养教化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实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慢慢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挖空心事。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养并不冲突。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第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