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成功案例分享
电商成功案例分享电商成功案例分享 电商成功案例分享电商成功案例分享 1 1:: 传统行业结合微信微博等新兴的工具转型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 务的浪潮已经势不可挡。 过去一段时间,我们所安装的 APP,总体来说,99%实用性不强, 粘性不够高,打开率低,一旦升级就遭遇就有被卸载的风险。微信 5.0 的推出给传统企业提供了一个契机,开发安居客这个帐号的时 候,安居客副总裁蒯佳琪告诉团队,要注重结合微信平台的私密交 互性、移动性和安居客本身的房产属性,带给用户更加个性化的贴 身服务。由此,微信 5.0 上线后,聚合了“(房产)百科、活动(看房、 团购)、找房”三大功能,为各个不同需求的找房用户提供一站式全 景微服务。 我们身边有很多需要买房子的人,时常会遇到一些政策、贷款和 户口之类的问题,上网查询耗时耗力众说纷纭,都不知道要听谁的 才好;想找个专家问问有没有渠道。所以,在设置“百科”这个功能 时,安居客罗列了用户最关心的房产问题,包括贷款、户口问题等, 另外,当用户遇到具体问题时,有房产专家团队在线为用户服务, 及时并权威的为用户解答疑问。 新房看房团一直是安居客的拳头产品,这个功能为用户提供整个 安居客看房活动过程中大到报名、评价,小到午餐提醒,无微不至 的服务与互动。再也不用那些冗杂的宣传单,只要扫一扫,加入安 居客房产助手,就可以获得一部看房神器。同时,不定期的推出一 些线上游戏,用户可以参与并互动。 可以说,这款微信服务账号在一定程度上为用户摆脱了PC 的束 缚,超越了同类的微信帐号甚至一般的APP。真正达到包含找房、 看房、各类房产相关知识的一站式服务。 电商成功案例分享电商成功案例分享 2 2:: 迷糊的代工厂 罗马仕的雷桂斌是一个做了十年笔记本电池的代工厂老板,众所 周知,从 2010 年开始,笔记本出货量下滑,平板电脑和手机对笔记 本的取代趋势很明显,老雷做了十年笔记本电池总算做到了这个小 细分领域的世界冠军,但是,这个产业“日薄西山”了。 老雷受够了代工厂的辛苦,狠下一条心,一定要转型,做自己的 品牌。 问题是,怎么转? 跟其他代工厂一样把自己的产品放到网上去卖?是淘宝上卖还是 天猫上?是做自己的官网 B2C 还是去京东?要不要找个团队做渠道做 品牌?或者策划什么事件引爆一下下? 太纠结了,方向太多了,选哪一个? 正当老雷觉得心里没底的时候,他的一个朋友建议他去学习学习, 寻找一下电商的感觉。 果不其然,老雷收获很大: 一个是韩都衣舍的买手制培养过程和思想,这对后来老雷的渠道 与品牌布局,很有影响,我待会再说。 另一个就是派代创始人邢孔育明确告诉老雷,就做天猫,“你这 种转型必须借助天猫,所以你别想那么多了,这种背后有工厂优势 的企业,最好的办法就是借势,别到处折腾了。” 老雷这下想明白了,电商这事虽然看似高深莫测,但在开始阶段 必须聚焦一点,所以立马把所有精力、所有目标设定为天猫开店。 传统企业出身的老板们,不缺实战,不缺经营,但就是需要“过 来人”能把电商这个事儿给讲明白,才能从思想上彻底转变。 但是,光老板想明白还不行,公司高管都要明白,否则大家沟通 不在同一个频道,执行不下去。比如老雷回去后,跟总经理(老雷的 弟弟)沟通电商布局,却很难达成共识,后来直接送老弟也去总裁班 学了一圈,大家再沟通的时候,就顺畅多了,老雷的布局也可以贯 彻了。 把目标放简单 老雷是代工厂出身,对电商渠道选择的迷茫有情可原,要知道, 2011 年、2012 年的时候,大家对上淘宝、做 B2C、上京东、开线下 店等各种渠道认识,纷纷扰扰很是模糊,但是在产品上,老雷一点 都不模糊,他对于自己将要做的产品方向的选择,很清晰。 自己是做笔记本电池出身的,转型做移动电源,技术难度不大, 难的是什么? 第一,我要做几个? 第二,我要做成什么样? 这两个问题,最能反映你在这个领域的决心! 国内的移动电源是一个特别浮夸的市场,虚标容量 (五千毫安的, 能标 10000 多)的咱就不说了,很多山寨厂家把各个模块一组装,弄 出几十个型号就开卖了。 为数不多的几个企业在坚持着原则,但走的是高价路线,目的就 是要区别山寨产品。 老雷觉得,自己的机会就在这儿。我既要把产品做实,又要把价 格降下来,跟山寨品相比,我最耐用;跟知名品牌比,我就要便宜; 同时,依托自己笔记本电池的优势,做出一个既能给笔记本充电又 能给手机、平板电脑充电的产品,还能用于车充。 我在之前文章中曾经提到,品牌首先要选定价值——你准备给消 费者提供什么?罗马仕的老雷就选定了这一明确的价值。 跟别人不同的是,他没有立刻拿出产品去卖,而是默默的研发了 一年半,直到 2013 年 3 月才上市。 为什么?要知道移动电源市场可能也就火几年,有必要这么费劲 研发吗?很多同行也不了解,觉得很奇怪。 其实这个领域虽然没有技术含量,但化学转电能这种技术还是有 很多细节可以打磨的,充电的时候不能发热,否则影响寿命。 而背后的故事也很老套(所以我不描述故事的情节,而只是分析 背后选择的思路历程),就是老雷大部分时间一直潜心打磨产品,做 出几十个型号,然后分批实验销售效果和市场调研,最后,只选定 一款推出来(现在又陆续推出几款,但一开始,只选一款)。 他不是选择细分市场,做差异化的型号,而是选择主流市场,所 以这一款产品要选择极简风格,跟苹果一样。 但是,在价格上,毫不留情降价,打超值概念,远远超过客户对 移动电源的期望。当时整个行业里面类似的产品价格是128,他们 一来就卖到 99,直接砍掉 1/4,很多同行降到 99,他们又降到 69, “69 已经是成本价,69 我工厂出货已经赚了一点点,零售我可以不 赚钱,但你能跟吗?”老雷对自己的成本控制很自信。(69 元的产品 每个月销售 30 多万个) 推出的第一个月卖了一万多个,2013 年双十一一天卖了 30 多万 个,超过两千万的销售额,整个 3C 类目排名第一,到今年三月份, 整整一年了,销售额接近五个亿,无论是淘宝还是京东,全网第一。 成为类目第一之后,各种资源就倾斜过来了,这个时候,你再丰 富产品,拿出利润款,水到渠成,这就是老雷用了接近两年的时间, 打磨产品带来的基础竞争力。 说到这里,应该可以回应开头的意思,什么才是真正的“小米模 式”?看惯了营销流行榜起起落落的人,对那些包装出来的概念应该 有一定的鉴别力。抛开一个又一个扑朔迷离的、高大上的名词,其 实小米成功模式的总结只有两条: 第一,一开始专注打磨一款产品; 第二,毫不留情的价格战! 你看,小米就是用粉丝营销包装起来的价格战,要是雷军就说自 己是打价格战的,那完蛋了,2013 年度经济人物,绝不会给他。 这两点看起来很掉价,却很本质,也很管用! 只是当初老雷定这个思路的时候,“小米模式”还没出来,那个 时候,小米还在和周鸿祎对掐,等到小米成功的时候,他才发现自 己和雷军用了同样的路数。 很显然,你做的型号越多,你开发的成本越大,你就不能有规模 优势。工厂最重要的就是规模效应对整个供应链带来的价值。 但是,老雷比雷军(才发现,两个人都姓雷,莫非姓雷的都喜欢 这个模式?这个发现好“雷”人)有一个优势,他们供应链反应极快, 若是今天投料,明天中午成品就做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