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七年级下册-相交线、平行线复习-教师版讲义
初中数学备课组初中数学备课组教师:教师: 日期日期 学生情况:学生情况: 主课题:相交线平行线复习主课题:相交线平行线复习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上课时间上课时间 :: 班级班级 初一初一学生:学生: 使学生认识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在研究平行线时,能通过有关的 角来判断直线平行和反映平行的性质。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1.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和平行的位置关系; 2. 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及其综合运用。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垂直、平行的性质和判定的综合应用。 考点及考试要求:考点及考试要求: 相交线平行线复习相交线平行线复习 创新三维学习法让您全面发展 ~ 1~ 知识精要知识精要 一、知识结构网络图:一、知识结构网络图: 二.性质与定理二.性质与定理 1、垂线的性质 (l)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己知直线垂直。 (2)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结的所有线段中, 垂线段最短。 简单说: 垂线段最短。 2、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3、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说明:也可以说两条射线或两条线段平行,这实际上是指它们所在的直线平行。 4、平行线的判定: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5、平行线的性质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6、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于另一个角的两边,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注意:当角的两边平行且方向相同(或相反)时,这两个角相等。当角的两边平行且 一边方向相同另一方向相反时,这两个角互补。 热身练习热身练习 1.给出下列说法:①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则内错角相等;②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和 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相交,则它与另一条也相交;③平面内的三条直线任意两条都不平行, 创新三维学习法让您全面发展 ~ 1~ 则它们一定有三个交点;④若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于另一个角的两边,则这两个角相等 或互补.其中正确的个数是(B) A.B.C.D. 2.下列语句错误的是( C ) A.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B.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C.若两个角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和等于平角,则这两个角为邻补角 D.平移变换中,各组对应点连成两线段平行且相等 3如图, 把一个长方形纸片沿EF折叠后,点D、C分别落在D′、C′的位置, 若∠EFB=65°, 则∠AED′等于( A ) A.50° B.55°C.60° D.65° 4.如图,,要使 a∥b,则∠2 等于( C) A.75° B.95° C.105° D.115° 5.在同一平面内,有8条互不重合的直线, ……以此类推,则 和 的位置关系是( A) A.平行 B.垂直 C.平行或垂直 D.无法确定 6.如图,AB∥CD,直线EF 分别交 AB,CD 于 E,F 两点,∠BEF 的平分线交 CD 于点 G,若∠ EFG=72°,则∠EGF 等于( B ) ,若,∥ ,,∥ 创新三维学习法让您全面发展 ~ 1~ A.36° B.54° C.72° D.108° 7.一个两边平行的纸条,如下图那样折叠一下,则∠1的度数是( C) A.30° B.40° C.50° D.60° 8.下面四个命题中,正确的是( B ) A.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B.和等于90°的两个角互为余角 C.如果∠1+∠2+∠3=180°,那么∠1、∠2、∠3互为补角 D.一个角的补角一定大于这个角 9.如图 1,标有角号的 7 个角中共有____4_____对内错角,_____2___对同位角,____4____ 对同 图 1图 2图 3 10.如图(2)所示,已知∠AOB=50°,PC∥OB,PD 平分∠OPC,则∠APC= 50°, ∠PDO=65° 11、如图(3)BC⊥ED 于点 M,∠A=27°,∠D=20°,则∠B= 43°,∠ACB= 110° 12、如图所示,∠1+ ∠2=180°,若∠3=50°,则∠4= 50 度 13、如图所示,△ABC 中,∠ACD=115°,∠B=55°,则∠A= 60° , ∠ACB= 65° 旁内角。 创新三维学习法让您全面发展 ~ 1~ 图 4图 5 精解名题精解名题 例 2.如图,已知 AB∥CD∥GH,EG 平分∠BEF,FG 平分∠EFD,求证:∠EGF=90゜. 证明:∵HG∥AB ∴∠1=∠3 ∵CD∥GH ∴∠2=∠4 ∵AB∥CD ∴∠BEF+∠EFD=180゜ 又∵EG 平分∠BEF,FG 平分∠EFD ∴∠1=1/2∠BEF,∠2=1/2∠∠EFD ∴∠1+∠2=90゜ ∴∠3+∠4=180゜ 即∠EGF=90゜ 例 2.如图,已知平面内有两条直线 AB、CD,且 AB∥CD,P 为一动点. 创新三维学习法让您全面发展 ~ 1~ (1)当点 P 移动到 AB、CD 之间时,如图 7-24(1),这时∠P 与∠A、∠C 有怎样的关系?证明你 的结论. (2)当点 P 移动到 AB 的外侧时,如图 7-24(2),是否仍有(1)的结论?如果不是 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你的猜想(不要求证明). (3)当点 P 移动到如图 7-24(3)的位置时,∠P 与∠A、 ∠C 又有怎样的关系?能否利用(1)的结 论来证明?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请写出一种. 证明:(1)∠P=∠A+∠C, 延长 AP 交 CD 与点 E. ∵AB∥CD,∴∠A=∠AEC. 又∵∠APC 是△PCE 的外角, ∴∠APC=∠C+∠AEC. ∴∠APC=∠A+∠C. (2)否;∠P=∠A-∠C. (3)∠P=360°-(∠A+∠C). ①延长 BA 到 E,延长 DC 到 F, 由(1)得∠P=∠PAE+∠PCF. ∵∠PAE=180°-∠PAB,∠PCF=180°-∠PCD, ∴∠P=360°-(∠PAB+∠PCD). ②连结 AC. ∵AB∥CD,∴∠CAB+∠ACD=180°. ∵∠PAC+∠PCA=180°-∠P, ∵∠CAB+∠ACD+∠PAC+∠PCA=360°-∠P, 即∠P=360°-(∠PAB+∠PCD). 例 3、 已知 ABCD 为长方形, 把其沿 EF 紧贴长方形折叠后,点 D,C 分别 落在 D/, C/的位置上,点 ED/交 BC 于点 G,求证:∠BGE=2∠GFE 证明:∵AD∥BC 创新三维学习法让您全面发展 ~ 1~ ∴∠DEF=∠EFG 又∵∠DEF=∠FEG ∴∴∠EFG=∠FEG ∵∠BGE=∠EFG+∠FEG ∴∠BGE=2∠GFE 巩固练习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 1、、如图 1,已知 ON⊥l,OM⊥l,所以 OM 与 ON 重合,其理由是(B) A. 过两点只有一条直线B. 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 C. 垂线段最短D. 过一点只能作一条垂线 图 1图 2 2、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