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级语文必修四知识点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高三年级语文必修四知识点 1.高三年级语文必修四知识点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推断句) 2、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宾语前置,以何) 3、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推断句) 4、我为赵将。(“为”,是,推断句) 5、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于”,被,被动句) 6、设九宾于廷(“于廷”,介词结构后置) 7、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被,被动句) 8、求人可使报秦者。 9、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推断句) 10、大王见臣(于)列观。(省略介词“于”) 1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留在汉的匈奴使) 12、为降虏于蛮夷。(介词结构后置,“于蛮夷”) 1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以何见汝为”) 1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子卿尚复为谁乎”) 15、何以复加。(宾语前置句,“以何复加”) 16、信义安所见乎?[宾语前置,(您对汉朝的)信义表现在哪里呢?] 17、缎王者,昆邪王姊子也。(推断句) 18、见犯乃死,重负国(“见”,被,被动句) 2.高三年级语文必修四知识点 一、通假字 云销雨霁(销通消,消散) 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齐的’样子) 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 二、古今异义 千里逢迎(逢迎:古:迎接,今:说话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 俨骖騑于上路(俨:古:整齐的样子,今:庄重) 俨骖騑于上路(上路:古:高高的道路,今:走上路程) 孟学士之词宗(学士:古:掌管文学撰述的官,今:学位名)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穷:古:困厄,处境艰难,今:没有钱,穷困) 阮籍猖狂(猖狂:古:狂放,今:肆无忌惮) 君子见机(见机:古:事前洞察事物细微,今:看机会,看形势) 三、一词多义 1、尽 宾主尽东南之美(全,都) 潦水尽而寒潭清(没,干) 则智者尽其谋(全部用出) 聊乘化以归尽(完,尽头) 2、故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旧)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 桓侯故使人问之(特地) 既克,公问其故(原因) 3、属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属于,是) 美池桑竹之属(类)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在) 4、且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反而)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将近)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姑且,苟且)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将要)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尚且) 5、即 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依附) 胡天八月即飞雪(就)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则) 6、引 控蛮荆而引瓯越(v,连接) 恭疏短引(n,序) 司马懿引二十万军(v,带领)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v,后退) 7、穷 穷岛屿之萦回(v,极尽) 日暮途穷(v,堵塞不通) 8、于 俨骖騑于上路(介,在) 访风景于崇阿(介,到) 烈于猛火(介,表比较) 闻于四方(介,被动) 盘庚迁于殷(介,到) 四、词类活用 目吴会于云间(目:名作动,看,遥看) 雄州雾列(雾:名作状,像雾一样) 上出重霄(上:名作状,向上) 物华天宝(华、宝:形作动,有光华,有珍宝) 响穷彭蠡之滨(穷:形作动,穷尽,响遍) 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窜:形的使动用法,使…逃) 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带:名的意动用法,以……为衣襟,以……为带) 烟光凝而暮山紫(紫:名作动,变成紫色) 俊采星驰(星,名作状,像流星一样) 宾主尽东南之美(美,形作名,俊美的人,俊杰) 人杰地灵(杰、灵,形作动,有俊杰,有灵气) 屈贾谊于长沙(屈,形的使动用法) 徐孺下陈蕃之塌(下,名的使动用法,使……下) 腾蛟起凤(腾、起,使动,使…腾飞,使……起舞)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名作动,看、望) 四美具,二难并(美、难,形作名,美好的事物,难得的主宾) 山原旷其盈视(旷,使动用法,使……开阔) 3.高三年级语文必修四知识点 古代诗歌的形象主要指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意象是带有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人物、事物、景物等,意境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相结合而产生的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1、古诗中的“形象”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豪放洒脱型:如大诗人李白的诗大多表现出豪放不拘、馘岸不羁、豁达大度的风格。 (2)忧国忧民型:如爱国主义诗人杜甫的诗大多表现其对人民苦难生活深深的忧虑和同情。 (3)归隐田园型:如东晋诗人陶渊明诗中描写的多是悠闲自在、安贫乐道的摩居生活。 (4)寄情山水型:如唐代诗人王维诗中描写的山村风光和朋友聚会的场面,俨然是一幅山水画。 (5)儿女情长型:如李商隐的诗表现的离别忧思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6)保家卫国型:如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塑造了一个精益报国的英雄形象。 (7)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型:如岑参、高适的诗大多表现边塞的风光和戍边将士的思乡之苦。 2、古诗塑造形象的方法: (1)细节描写: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 (2)烘托:通过感觉、视觉、听觉以及其他事物对诗歌中所描绘的人物进行烘托。 (3)对比衬托:运用对比、类比来刻人物形象。 (4)比兴手法:如自居易的 (5)抒情方式:运用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方式 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3、鉴赏形象的技巧: (1)借助诗歌的形象,深化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借助诗歌的形象,分析诗歌意境。 (3)借助诗歌的形象,分析诗歌中的哲理。 4.高三年级语文必修四知识点 一、通假字 1、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 2、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 二、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别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今)没有。 4、小学而大遗:(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讨论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6、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 7、吾从而师之:(古)跟随。(今)连词,表目的和结果。 8、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今)不需要。 三、一词多义 (1)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