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大纲--耳鼻喉.doc
1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 考试科目名称: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 100分,考试时间为 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一)总论 2% (二)鼻科学 24% (三)咽科学 20% (四)喉科学 20% (五)气管食管科学 4% (六)耳科学 30% 4)题型结构 a: 单选题,15小题,每小题 1分,共 15分 b: 填空题,15小题,每小题 1分,共 15分 c: 名词解释,5小题,每小题 3分,共 20分 d: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 6分,共 30分 e:病历分析题:2小题,每小题 10分,共 2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一) 总论 考试要求:重点内容为额镜使用法。 考试内容: 1.额镜的使用方法2 (二)鼻科学 考试要求:重点掌握外鼻支架、外鼻静脉血循环特点,鼻腔各壁结构,鼻窦分组 及各鼻窦开口部位,前鼻镜检查法,鼻骨骨折临床诊断与处理原则,急性鼻炎的临床表现 及治疗,慢性鼻炎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变应性鼻炎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防治原则,鼻 中隔偏曲的定义,鼻出血的常见病因和常见出血部位,鼻出血的治疗与常用的止血方法, 急性鼻窦炎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治疗原则,慢性鼻窦炎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与治疗原则, 鼻腔鼻窦恶性肿瘤。 考试内容: 1.鼻腔各壁结构。 2. 鼻道窦口复合体 3. 前鼻镜检查法 4. 鼻骨骨折临床诊断与处理原则 5.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原理 6.上颌窦癌临床表现 (三)咽科学 考试要求:重点内容咽的分部,各部分重要解剖结构及其邻近器官的关系,咽淋 巴环之构成与临床意义,腭扁桃体的解剖结构,咽筋膜间隙,急性扁桃体炎临床表现、诊 断与鉴别诊断和治疗,慢性扁桃体炎诊断依据和治疗原则,咽部肿瘤,阻塞性睡眠呼吸暂 停低通气综合征。 考试内容: 1.咽的分部 2.咽的间隙筋膜 3.咽的淋巴组织环 4.扁桃体的结构和血供 5.急性扁桃体炎表现和处理‘ 6.慢性扁桃体炎诊断和鉴别 7.腺样体肥大临床表现 8.扁桃体周围脓肿临床表现和鉴别、处理3 9、咽旁脓肿临床表现 10.鼻咽纤维血管瘤临床表现和治疗 11.鼻咽癌的临床表现 12.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概念和治疗原则 (四)喉科学 考试要求:重点内容喉软骨支架、主要喉内肌及其功能,喉的神经与淋巴分布,. 急性会厌炎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急性喉炎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小儿急性 喉炎。慢性喉炎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喉癌可能的病因、分型法和临床表现,早期症状 和早期诊断,喉阻塞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分度,主要急救措施和治疗原则,气管切开术, 考试内容: 1. 喉的解剖:韧带与膜、喉内外肌及功能 2. 喉的神经支配 3. 吸气性呼吸困难常见病因 4. 急性会厌炎表现和处理 5. 小儿急性喉炎表现、诊断和治疗 6. 喉癌病因、分型、扩散转移 7. 喉癌的临床表现 8. 喉阻塞病因、临床表现和分度 9. 喉阻塞治疗 10. 气管切开术的适应症 (五)气管食管科学 考试要求:重点掌握气管食管解剖,食管生理性狭窄,气管支气管异物、 食管异物。 考试内容: 1. 食管生理性狭窄 2. 气管支气管异物表现和诊断4 (六)耳科学 考试要求:重点掌握鼓膜构造、形态、分部及正常标志,鼓室之分部、各壁的重 要结构与毗邻关系。咽鼓管之起止、构成、成人与婴幼儿咽鼓管的差异,内耳听觉与平衡 器官的位置与结构,耳的各部的主要功能,咽鼓管的生理功能,耳外伤的处理原则,外耳 道炎及疖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病因和病理临床表现及诊治原则, 急性化脓性 中耳炎的主要感染途径和病理, 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和常用治疗方法,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临床特点及诊断要点,结合病理掌握分型与临床表现、预后及处理原则, 胆脂瘤型中耳炎 的典型症状,诊断要点和及时手术治疗, 耳源性颅内、外并发症的发展途径, 耳源性脑膜 炎、脑脓肿与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的临床表现、诊断与处理原则, 梅尼埃病病理表现, 临 床表现,特别是眩晕发作的特点,诊断和治疗原则, 传导性聋的病因及治疗,感音神经性 聋病因及临床表现 考试内容: 1. 鼓膜和鼓室结构 2. 耳蜗和Corti器结构 3. 鼓膜外伤、颞骨骨折处理原则、 4. 分泌性中耳炎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5.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6.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分型和临床表现、治疗原则 7. 耳源性颅内外并发症感染途径、临床表现和处理 8. 梅尼埃病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三、参考书目 教 材:田勇泉主编,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 ,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 参考书目:孔维佳主编, 《耳鼻咽喉科学》 (8年制7年制)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黄选兆、汪吉宝主编, 《实用耳鼻咽喉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