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浅谈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育 摘 要 实践证明,“应试教育”已经严重阻滞了人的培育与进展,于是,提出了“素养教育” 口号,素养教育的核心重点,就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已经名却要求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育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初中数学教学是培育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任务,也有利于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两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素养的提高,因此,本文以初中数学教学为例,探讨其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育策略。 关键词:创新思维,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尽管多年来我国中学生参加国际性数学竞赛总是能够取得骄人的成绩,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中学数学教学具有总体意义上的高成就,因为在我国中学生的巨大基数背景下,能够获奖者毕竟是凤毛麟角,而宽阔中学数学课堂上学生的状态以及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是不尽人意的。因此,必须对教育方式进行改革,培育创新性的人才.要培育出创新性人才,就需要开发人的创新力,特别是开发处于身心进展黄金时期的中学生潜在的创新力,这种潜在的创新力的关键因素就是创新性思维的形成和进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新的科学的教学方法,以适应素养教育的较高要求。 一、培育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创新的思维和能力可以加大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问题是丰富多彩的,不仅数学学科内部有不少的问题情境,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这也是人们常常忽略的资源.帮助学生了解、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形成解决这些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的任务之一,而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是一个实现这一任务的很好途径。这是因为,良好的创新思维能使得学生提出问题,而问题源于情境,情境又能引入到实际生活中,此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相关.比如《无理数》的情境引入,可以让学生准备两个边长是1的正方形,经过剪剪拼拼,如何拼接成一个较大的正方形。然后提出问题:这个较大的正方形边长a是一个整数吗?是一个分数(分母是2、3…)吗?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呢?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认为这个数确实存在,但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是一个与生活实际相关,而我们目前又无法解释的数字。通过这样的情境设置,学生能体会到新数的引入是我们理解和表达现实生活的需要,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二)创新的思维和能力可以增强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 所谓数学应用意识是指人们运用数学语言描述问题,运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我国数学教学一向不太重视数学的应用,现代数学的进展证明数学的工具性越来越明显,同时数学具有强大的应用价值。当然数学的应用不仅是解决几个实际问题,应该说数学的应用体现在不同的方面,可以作为一种语言、可以作为一种思维、可以作为一种策略等等,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应尽可能展现知识的发生与应用过程,使学生在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的基础上,理解并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让学生经历使用各种数学语言和符号,来表达对他们来说是生活现实的问题,从而建立数学关系式,并获得合理的解释,理解并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以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创新的思维和能力的培育是时代教育的要求 创新教育是反映时代精神的一种新的教育理论,是符合教育进展需要的新的教育思想,传统教育是以知识继承为价值取向的,只注重知识的传递过程,不利于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育。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主导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限制了学生创新性的进展,不利于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难以培育出社会所需的科技创新人才.社会需要创新性人才。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育创新性思维成为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必定选择。 二、培育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措施 (一)运用教学技巧,设置悬念,培育学生的思考力 在教学中,可以巧设悬念创设教学情境,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的强刺激,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期待情境,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引发求知动机。 案例1:讲授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时,老师先在黑板上写出两个式子:85的平方-84的平方,54的平方-46的平方,并让学生在10秒内计算出结果.学生临时是不可能完成计算任务的。然后放映一段有关的智力抢答录像,抢答中,主持人语言刚落,就立即有一个学生抢答说是169和800,其速度之快,简直是不假思索。目睹这么快的速度算出结果,就会给学生造成一种悬念,为什么他能计算得这么快呢?莫非是天才?这时可板书下列形式让学生思考: 85+84= 54+46= 85的平方-84的平方=(85+84)(85-84)=169 85-84= 54-46= 54的平方-46的平方=(54+46)(54-46)=800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看出了两个数的平方差恰好等于这两个数之和乘以这两个数之差。于是学生知道了“天才“速算的其中奥妙,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在好奇心的刺激下,满怀乐趣地参加挑战智慧的教学活动,并且不自觉地把教学知识牢牢地记在大脑中。通过学生的认识冲突中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欲知而后快的期待情境,以激起不断探求的兴趣,既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愉悦,又唤起学生参加的热情,培育了思维制造力。 (二)培育学生问题意识,激发思维制造力 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启示我们,在课堂上,要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内驱力,将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的有效方法就是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质疑猜想,激发好奇心和发现欲,使学生置身于渴望得到问题解决的情境中。新课程理念下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以数学问题为中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究、创新的环境和机会.问题解决的活动过程往往呈现螺旋进展的态势,原有问题的解决会产生新的问题情境,为进一步的学习又提供了契机.所谓“螺旋递进式”的问题模式,也就是根据问题解决活动的进展态势,由问题引入知识,再由知识产生问题,通过进一步解决问题再产生新的发现,或者引起对前面问题的质疑,倒回来重新思考,因此把它看成是一个螺旋式的逐渐递进的过程.可见,这种问题模式重视以问题驱动教学,不仅要在新课导入部分创设问题情境,而且把数学问题贯穿于课堂始终,通过不断引发新的数学问题,使解决问题与提出问题携手并进,这样有利于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层层深化的探究精神。 案例2:在学习了等腰三角形以后,老师首先给出了一道常规题: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12,底边长为14,求周长。 学生很快说出了答案.接下来老师让学生自己编问题。 生1: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3,另一边长为6,周长是多少? 生2:应该分两种情况讨论,假如腰长是3,则周长=3*2十6=12;假如腰长是6,则周长是6*2+3=15。 师:两种情况都成立吗? 生3:第一种情况不成立,因为三角形两边之和必须大于第三边,所以腰长不能取3. 师:回答的非常好。所以在分情况讨论的问题中,一定要注意数的取值范围。 那么,大家现在可以思考,假如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底边长y最大不能超过多少?最小不能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