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绘画精神一
中国的绘画精神(一) 绘画艺术是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技艺来表现人类的心灵活动。它作 为一种精神产品,通过一定的物质形式向人们展示它内在所包含的精 神思想。中国的绘画从几千年前的工艺装饰纹样中孕育并发展起来, 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一定的画面,来寓意一定的人生观世界 观和价值观,是中国绘画的最大最本质的特点。“情趣寄寓”和“以画写 意”是中国绘画比较典型的借以表达画家思想的两种形式。 1、情趣寄寓 绘画艺术创作是以审美方式反映生活的,作者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 和审美情趣都是通过具体的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而表现出来,是为情 趣寄寓。绘画是一种精神性极强的艺术,绘画艺术创作中内在体现出 极强的思想性及它与物质世界那种若即若离的关系, 既以物质为基础, 又升华为一定的精神,因而最为贴近艺术的本质。综观中西绘画艺术 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在它发展的道路上,有根无形的线在牵 引着它发展的方向,这个牵引力使得艺术发展的始终不偏不倚的朝着 它的方向前进,而这个拥有巨大“魔力”的无形指挥便是“精神思想”。中 国绘画艺术的流派众多,名师辈出,技法风格层出不穷,精神性也就 自然非常的强。传统的中国绘画艺术创作不可避免的受到美学观和美 术观的影响。中国人最注重造型艺术的政教价值,唐代的张彦远指出 美术具有教化的功用。总结出“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 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并且还对美术作品在教化方面的优长 与其他的教育手段做了比较:“记传所以叙其事,不能载其容;赋。颂 有以咏其美,不能备其象。图画之制,所以兼之也。”或多或少也在说 着艺术的精神性作用。 在情趣寄寓方面中国画精神性的最大体现就是用笔。中国画用笔的核 心问题笔力是有书法奠定的一种美学要求。古代南朝齐的谢赫的中的 第二法“骨法用笔”就要求笔画的组织精练而能够恰如其分地表现对象, 抒发作者的感受。中国画的用笔有很多要求,除了讲求笔力之外,还 有三个很重要的要求是气韵表现,丰富变化,与情趣寄寓。气韵是魏 晋时代品评人物风气度韵的略称,是人的内在精神因素的向外展露, 被引用来作为品画的标准。一笔下纸要有变化,还要顾盼生情,交映 成趣,这便是用笔及用墨的情趣要求。情调是画家喜怒哀乐的情感色 彩,趣味是指画家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情趣。因此,用 笔和用墨包含着浓厚的精神性和抒情性。中国画用笔的讲究是中国画 技法的核心,也是中国画本质的一种基因。用笔是造型的基础,不仅 要能正确精确的描绘对象,还要有对象自身的“骨气”(见注释 1)。气韵 和神采的意义相差无几,要求画家在创作前先要存想于心,即所谓“意 在笔先”,下笔要能产生神采气韵,是“象应神全”,形象的准备和神采 的完备,都要靠用笔。 2。以画写意 中国绘画艺术的思想性在中国画的创作体现在造型,用色,构图,题 材等等许多方面。通过一定的画面内容来表达一定的意境意义,来体 现作者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生观。也就是我们说的“以画写意”。首先, 中国画的造型具有平面性,装饰性,意象性等特点,其中意象性和装 饰性都是想象力的产物。装饰性就是作者运用想象力对物象进行加工 概括变形美化,使之既有物象的客观依据,更有作者的主观成分。意 象性也是如此。只是相比之下,装饰性的主观更极端化,造型更图案 化,意象性则包含一种自然真实的愿望,使中国画摆脱工艺装饰的阴 影。 顾恺之就提出“以形写神”的造型要求, 使形的重要性进一步受到重 视。正确的写形,才能正确的传神,成为意象性造型的重要法则。中 国绘画传统,以“神形兼备”为皈依,重在抒发主体精神。绘画强调“以 形与神,形神兼备“,不拘泥于形似的雕饰、而注重神韵的传达等创作 思想, 正是认识得了艺术创作中“造型“与“传神“两者相辅相成的辩证关 系。绘画创作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画家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 把握, 由表及里地强调对精神特征的理解, 通过画家的主观精神因素, 包括修养、品德、秉性等,与客观世界相融合,从而创造出具有深刻 内涵的美的形象和境界。中国画具有浓厚的精神性。精神指导对于中 国画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中国绘画艺术极其追求内心 思想的表达和体现。而这种充分体现精神性的绘画艺术,在一定程度 上又是源于中国文化的传统底蕴,以及在中国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思想家对艺术家所造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宋代的文人写意画的 “意”其中就包含着对象的精神或气韵, 同时投入作者的精神, 赋予物象 某种意义使有内蕴。如文同的画面着意于描写受到某种自然环境约束, 因而弯曲生长的竹子,如何顽强的坚持向上发展,这是竹子的真实生 存活力和作者所想表现的人格力量的高度统一。 其次来看中国绘画的用色。我们以曾鲸的为例来讨论。充分体现了谢 赫“六法”之一“随类赋彩”的类型化,意象化,装饰化和平面化特色,几 个颜色完全平涂的排成平面构成关系,只在脸部略加晕染,表明他只 重视人物的精神而不是物质实体。平面简淡的造型与色彩,把物质性 表现降低到不能在低的程度,以突出精神性特征 —这就是中国画用色 的精神性表现。 同时值得重视的是, 中国画在用色上还尤为喜用墨色。 它正好体现的是中国古代主体文化儒。道。佛的一些哲学观念,由具 备这些哲学修养的文人士大夫画家反映到了“文人画”里。孔子将“志于 道,据于德,依于仁”作为艺术创作“游于艺”的前提,他游于艺的人生 活动,都建筑在与“仁”的基础上。中国山水画天人合一的精神,实质上 也包含着“仁”的价值观念。 山水画包含着中国古人人格道德修养的自我 完善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功能,就是受儒家学说影响而产生的。在这样 的情形下发展起来的绘画艺术,也必然是具有极其浓厚的思想意义。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孕育产生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巨大,而只用墨色画山 水最能体现道家的哲学思想观念。 老子以“玄”形容微妙而深奥的哲学道 理。 “玄”在道家学说中的地位是很高的, 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墨色一统天 下的权威影响力。老子认为“五色使人目盲”,主张“见素抱朴”只用一种 墨色而使五色抽象起来,不同色阶的墨色,可以代表各种色彩的意义 而存在,既足以表现物象,又不违背朴素之美,是臻于自然的最高艺 术品位。他又强调“致虚极,守静笃”的哲学境界,静的意境由“玄”色来 体现最为恰当, 因为“玄”被引申为深沉静默。 同时道家又讲究恬淡的修 养, 《庄子天道篇》谓之:“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 道德之至。 。 。 。 。 。万物之本。”静和淡是相连的,宁静的黑色没有众彩 的热闹刺激眩人眼目,便显得恬淡。所以,把多彩的绚烂之极归为单 一墨色的恬淡,再加上虚静和朴素,便成就了中国绘画艺术创作本质 的哲理性飞升。先秦的美学思想,对中国绘画的发展影响极大。成为 绘画艺术创作的主要指导和制约因素。首先是它所主张的艺术无用论, 同善的,仁的,礼的使用论虽然是相矛盾,但都传播给后人,使得中 国古代的社会和画家个人,拥有相互矛盾的美学思想。一方面承认绘 画艺术的积极社会意义。而另一方面又将绘画艺术视为一种不值得一 提的雕虫小技,画家的社会地位不高。古代文人士大夫既爱画画,又 耻以为业的心态,使得他们将画画只是作为一种业余的消遣,极少以 百分百的热情投注到绘画创作中去,即使有闲情逸致,也都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