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与出路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与出路 随着农业机械和科技的广泛应用,农业基础条件的改善,人浮于地的 矛盾日益突出,农村潜藏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据国家测算,到“十五” 末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占总劳动力的一半,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直接导致 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大量劳力不能充分就业,不仅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而且还会造成社会问题,因此,实现农村剩劳动力的转移,既是最终解决 “三农”问题的根本,又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思考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就是为了 探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农村劳动力资源中可从种植业转移出去从事其他 社会经济活动的劳动力。由于长期以来农民负担沉重,农村生活水平落后, 教育经费严重短缺,致使农村地区人口受教育水平普遍低下。因此,我国 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方面人数庞大,另一方面文化素质低。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现状 我国的国情是国土面积大,但耕地面积小,人多地少矛盾尤其突出。 随着农业要素的不断投入,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农业劳动生产率会不断提 高,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将不断减少,可耕地有限,而且有进一步减少的趋 势,农业就业的余地越来越少。据报道,目前全国农村劳动力人均占有耕 地3.2亩, 而贫困地区不足 1.5亩。据有关数据显示,在农业生产现有装 备水平条件下,一个劳动力可以新种7亩土地,据此推算,则现有劳动力 中有79%的劳动力剩余。这样我国农村到底有多少剩余劳动力人。 改革开放后,农业生产体制发生革命性变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解除了对农民经济活动的诸多限制, 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短缺经济和计划经济下将农民禁锢在农村的粮油副 食品定量供给彻底改观,人多地少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现阶段我国总的 农村劳动力状况是 :农村人口8 亿多,劳动力近 5亿。其中农业劳动力 3.5 亿。 全国现有耕地 19.23 亿亩, 若按人均耕种 1 公顷的理想规模效益计算, 只需劳动力1.3 亿,再加上林牧渔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农业部门的劳动力 需求量仅为1.5 亿。 这样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达 2 亿人转移剩余劳动力增加 了难度。”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达2 亿。 国家统计局 2009年3月25日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 我国农 民工总量为22542万人。 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统计监测调查,2008年末 在本乡镇以外就业的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041 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 62.3%;本乡镇以内的本地农民工数量为8501 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 37.7%。在外出务工的14041 万农民工中,按输出地分,来自中部、西部 和东部地区外出农民工数量比例分别为37.6%、32.7%、29.7%。在本地就 业的8501万农民工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占62.1%,中部地区占 22.8%, 西部地区占15.1%。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现状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 的新型农民, 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在统筹城乡发展和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点就是发展农村教育,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劳动力数量充足, 但其质量却并不令人乐观,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必将成为农 村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 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已经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和整个国家 小康建设的进程。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发展对科技投 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而我国目前农业科技的投入只占农业总产值的 0.5%,低于发达国家 2个百分点;我国每 1万名农业人口拥有农业科技人 员6 人,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40人的水平。由于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低下, 我国现有的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村的应用效果大打折扣,推行成本很高,甚 至有很多科技成果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据统计, 2003年“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占劳动 力总数的7.4%,小学程度的占 3.1%,初中程度的占 49.3%,高中程 度的占9.7%,中专程度的占 2.0%,大专及以上程度的比重为 0.5%。 其中,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达87.8%。此外,在农村劳动力 中, 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 13.6%。 ”到2006年与日2003相比相差 不大, 《据中国农业统计年鉴 2007》统计,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识字的 7%,小学文化程度26%,初中文化程度53%,高中文化程度11%,中专 文化程度2%,大专文化程度 1%。近两年, 各地加大投入农村剩余劳动力 文化素质。 安徽东至县2009年统计 “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 8.91万, 占65.71% ;高中文化程度的 2.73万人,占20.13% ;技校文化程度的 1.92 万人, 占14.16% 。 ” 由此可见,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总体文化素质比较 低。 二、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的原因 (一)我国乡镇企业分布不平衡 从实际来看,农村社会总产值的快速增长靠的是发展乡镇企业和其它 非农产业带动起来的。回顾历史,我们发现乡镇企业是从苏南、江浙和珠 江三角洲农村逐渐发展并推广开来的,是靠城市大工业的幅射力发展起来 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那些曾率先发展乡镇工业的地区,企业已向集团 化、规模化、高级化发展,许多乡镇企业群已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新的 生长点。 这些乡镇企业吸收了大量的周边农村甚至更远地区农村的劳动力。 而中西部农村的乡镇企业起步晚,分布不平衡。乡镇企业大多停留在初级 生产上,精加工少,深加工不够,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生产基本上 以个体为主,多数个体户和企业分散孤立经营,难以形成较大规模。不少 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到发达地区找出路。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理想方式是当地就业,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 的农村乡镇企业除少数采用现代技术和装备以及现代管理方法以外,绝大 多数仍是设备简陋、技术落后, 严格地说, 还处于传统的家庭手工业阶段。 二是尽管农村乡镇企业生产由市场调节,经营灵活,效益较高,但是其所 需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得不到保证。三是与城市工业发展不够协调,主要是 城乡工业通盘规划不够,农村乡镇企业发展主要靠当地的资源,缺乏资源 地区几乎没有什么乡镇企业,严重影响了缺乏资源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的就业。 (二)劳动者观念不适应社会发展 经过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的产权结构发生了 很大变化,同时,通过这些年的减员增效,基本解决了冗员问题,建立起 了市场化的就业机制,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并与不断发展壮大的私 营、外商等其他经济形式一起,在市场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生存 发展。面对国内国外市场日益加剧的竞争,企业依靠高素质劳动力生存和 发展的意识增强,从而使得技术工人短缺的问题逐步突显出来。 在农村劳动者观念不适应社会发展,主要是由于多数人学历低,素质 差,不懂技术,不懂科学,没有一技之长。他们往往是粗手笨脚的,只会 种地,别的干不好,外出打工只能干那些苦脏累、挣钱少的活。据调查, 我国4亿多青壮年农民中文盲半文盲达8000多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