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16课石头城教案
怀古诗鉴赏之《石头城》怀古诗鉴赏之《石头城》 教学目标: 1、 把握怀古诗的鉴赏方法及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 2、 熟读、背诵《石头城》 。 教学重点:把握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个地方,它曾是“六朝古都” ,见证了六朝的兴盛衰亡,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凭吊历史的对象, 它是?——南京,古称金陵、秣陵、石头城、建康、建业、江宁、应天等。 唐代诗人刘禹锡虽然没有亲自来到这里, 但是也有所耳闻, 一口气写了五首诗, 合为 《金陵五题》 ,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一首《石头城》 。 (板书课题) 二、解诗题(了解史实) 《石头城》是一首七言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七个字) ,是组诗《金陵五题》的第一首。 诗中所写的石头城,即南京城。它北临长江,南濒秦淮河,后傍钟岭,壮丽险峻,位置重要。原 是战国时期楚国建的金陵城,三国时期吴国孙权重建,定为国都,改名石头城,并在此修筑宫殿,故 址在今南京市清凉山一带。经六代豪奢,至唐朝初废弃,二百年来成为一座空城。 诗中讲的“淮水” ,即秦淮河,是当年六朝显贵游乐的场所,是当时最繁华之地。 杜牧有诗写 道: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时过境迁,这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齐读 (1)纠正字音 (2)划分节奏:二二三 (3)指导诵读: “故国” “空城”后宜停顿 “在” “回”二字宜重读, “旧时月” “还过”重读 2、教师范读 3、指名个别读,学生互评。 4、自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诗意。同桌之间可以相互讨论,然后思考问题。 四、抓意象,体味意境 1 1、这首诗写了什么景?、这首诗写了什么景? 板书:三幅画面(或三个镜头)板书:三幅画面(或三个镜头) ((1 1)山围故国)山围故国 ((2 2)潮打空城)潮打空城 ((3 3)月过女墙)月过女墙 2 2、这三个镜头共同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教学重点)、这三个镜头共同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教学重点)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 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1)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2)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准确概括景物特点的两个双音节形容词) (3)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生解说诗句,描述画面。教师点拨: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要忠于原诗, 运用联想和想象,语言优美、连贯) 明确: 镜头一:群山围绕着石头城,四面环山。可旧日的繁华已空无所有,有苍茫悲凉之感。 镜头二:潮水依旧拍打着都城,今城却非昔城。一“空”字足见其凄凉;潮水碰到冰冷的石壁, 只会带着寂寞的心情默默返回。潮水如此,人何以堪?(注意拟人手法) 镜头三:秦淮河东边升起的那轮明月啊,依然是旧时那映照繁华的明月,仍旧从城墙后面升起。 月照空城,更见“寂寞” 。 “还过”一词,意味深长,说明月是历史的见证,虽然还来,然而许多东西 已不复返。 这三个镜头,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的衰落不着一字,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中 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可见其寄意的深远。 (这种手法抒情手法叫做?寓情于景) 或者: 第一句写空城四周被山峦围绕着,它虎踞龙盘的姿态并未改变;第二句写北面的江湖拍打着空城 的城根,而后带寂寞之情又默默地退回。这两句是写山川依旧,可故都已荒废。 第三句写淮水的东边升起的明月悬在空中,照着今日,也曾照过昔日,是见证;第四句写今夜的 月亮又逐渐移到这边来,可这里已是空城一座。这后两句与月照空城,更见“寂寞” 。 全诗寓情于景,感慨城墙仍在,江潮和明月不变,但石头这座古城却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感慨 唐王朝也已由盛变衰,期望着唐代统治者能吸取历史教训。 全诗的语言含蓄,意象具体,笔触凄凉,意境深远。 主要意象:月——横亘古今,跨越时空,是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 如:李白《苏台览古》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苏轼《前赤壁赋》 :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 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 3 3、作者借此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慨?(物是人非,今非昔比,昔盛今衰,人生无常)、作者借此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慨?(物是人非,今非昔比,昔盛今衰,人生无常) 点拨:和我们学过的哪一首诗类似?(活页作业第一单元单元检测,知识迁移、沟通和联系) 岑参《山房春事二首》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抒发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 五、明确全文主旨:借古讽今五、明确全文主旨:借古讽今 结合写作背景:时值李唐国运衰微,力图中兴, 目睹金陵残破衰败的景象,联想到唐敬宗沉溺 声色、游乐无度、国事日非,感慨万千,于是吊古伤今,写下了《金陵五题》 , 《石头城》是其中的一 首。 讽谕现实,即借六朝灭亡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统治者能以前车为鉴。 (或感慨唐王朝 也已由盛变衰,期望着唐代统治者能吸取历史教训。 ) 六、学生归纳这首诗的艺术手法。六、学生归纳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1、寓情于景 2、拟人(寂寞、过) 七、比较阅读:以下三首诗均为怀古之作,是比较在表现主旨的方式上有何不同。 乌衣巷乌衣巷刘禹锡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注:乌衣巷为东晋以来王、谢两世家居住之地。王导谢安曾贵为宰相,显赫一时。“王家书法谢 家诗”也足以让人仰怀。 (1)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荒凉、冷落、衰败的景象。 (2)事实上,是不可能有四百余年前的“王谢堂前”的老燕如今飞人寻常百姓家的,可作者这 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唤起读者想象,暗写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引起世 事沧桑的感慨。 越中览古越中览古李白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苏台览古李白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注:注:①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②越中:即唐 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 同是李白的怀古诗,但两首的艺术手法和抒发的思想感情都不相同。请结合两首诗的思想内容谈 谈你的看法。 《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对比抒写了姑苏 台今日的荒凉,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 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 八.归纳总结: 一、咏史诗的概念一、咏史诗的概念(咏怀古人、古事、古迹) 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