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朱熹有感5000字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读《朱熹》有感读《朱熹》有感 50005000 字字 导读导读 :本文读《朱熹》有感读《朱熹》有感 50005000 字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 欢迎点评和分享。 读《朱熹》有感 5000 字 文俊 关于朱熹这个人, 争议很大, 毁之誉之者皆有, 不是很好操作啊, 就勉强写写吧,他的一些哲学思想我也不是太懂, 本篇读后感就想到 哪里写到哪里吧。一提朱熹,就不得不提他在理学上的学术成就,他 是发端于北宋时期的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和北宋的理学家程颐、程 颢并称为程朱,而“程朱理学“的思想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一直统治了 大多数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从元到清末民初近 700 年的时间,而这段 时间也正是中国逐渐黯淡, 开始落后于世界的时期, 因此, 程朱理学、 朱熹等,一直被很多人骂得狗血淋头, 认为中国落后的很大一个根源 便是程朱理学这套意识形态使得人们思想逐渐变得僵化和愚昧所致。 在这里我们先不对此作评, 我想先将理学以及朱熹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和梳理。 1.北宋理学五子。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摘星星的幸运儿, 那么这里的巨人都有那些呢?那就不得不说说理学思想的发端及扩 大过程中的几大人物:北宋理学五子。这五个都是很牛的人,分别是 周敦颐(就是写语文课文中的“爱莲说“那位) ,程颢、程颐(这二人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是兄弟, 师承周敦颐) , 以及张载、 邵雍。 他们所创立的这门新儒学, 往前推就是来自子思、孟子一脉的“心性儒学“. 周敦颐发端,相当于是理学开山祖师的地位, 而二程则在得到了 周敦颐的传承后继续将理学思想发扬光大, 张载就是那位说出了著名 的“横渠四句“的牛人: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当我 读到这四句话时很是震撼, 一个知识分子的格局竟能如此宏大而且充 满了使命感,但是随后又想了想,这会不会太过狂妄?一个儒家的知 识分子,或者说思想家也好、教育家也好,真能有这么大能耐?或者 这不过仅仅是一种士人的理想与情怀?再琢磨一下这个四句教, 忽然 脑海中又冒出儒家的经典著作《论语》里的一句话:“士不可以不弘 毅“!是的, 一个君子, 志向不可以不宏大, 品质不可以不坚毅。 张载, 应该就是特别符合儒家所倡导的这种“弘毅“精神的。 而还有一位邵雍更是神人一个, 他精通易经,写过一本很有名的 书 《皇极经世书》 , 还有本 《梅花易数》 的占卜书据说也是出自他手。 他算得上是一个比较纯粹的隐士, 一生都远离政治,把自己的宅子取 名“安乐窝“,不过就是这么一位不爱做官安贫乐道的隐士却得到了当 时诸多大人物的追捧,富弼、文彦博、欧阳修、司马光、吕公著、二 程、张载、王安石等等,一时的风云人物都十分仰慕他,据说他有对 周易造诣极深,每卦必中。我记得以前看《了凡四训》时,里面就提 到过有位孔先生, 算卦算得特别准, 他学的就是邵雍的 《皇极经世书》 。 邵雍比周敦颐还大几岁, 算是周敦颐哲学思想形成过程中的一个启蒙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者吧。 这五人其实都算是儒家的学者型的人物,他们大都热衷于教育, 在学术领域上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周敦颐的濂学(以濂溪得名) ,张 载的“关学“(张载是关中人) ,二程的“洛学“(二程居于洛阳) 。可以 发现一点小规律,当时的这些不同流派的学术, 都是以创始人所处的 地名命名的, 比较有名的还有苏轼那一脉的“蜀学“ (苏轼是四川人) , 朱熹的“闽学“(朱熹在福建讲学,弟子多是福建人) 。而有个例外就 是王安石的“荆公新学“. 2.朱熹。 朱熹生于南宋,其理学思想的道统血脉传承于李侗, 李侗师从罗 从彦,罗从彦拜杨时为师,而杨时则是二程(程颢、程颐)的弟子。 有个很有名的典故叫做“程门立雪“,便是和杨时、程颐有关。 朱熹的家庭出身还是很好的, 家族在当地颇有名望, 而朱熹自小 就很聪明,热衷于钻研学问,19 岁即考中进士,22 岁便开始在福建 为官了。如果为了方便理解,个人可以给他贴上一个 “学者型官员“的 标签,即使朱熹在为官之时,他最热爱的也是钻研学问,著书立说很 是用功。而他的政绩也很好,所治理的地方井井有条,不过在南宋, 朝局常常被权臣把持着, 要想在仕途上有多大的作为对于他这种学者 型人格来说是很难的, 因此朱熹也时常觉得当这些个官没多大个意思, 便三番几次地辞职不干,还是想静下心来研究他的学问。 朱熹还有个 特点和之前的北宋五子差不多,都喜欢发展当地的教育,著名的“白 鹿洞书院“也是由他重新修建起来的,热衷于教育是儒家圣人实现其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政治理念的很重要的一个方式,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就是一位大教育家, 而朱熹同样如此, 算得上是自孔子以来的有一位影响力巨大的教育家 了。 和朱熹同时代的学术大牛还有一个叫做陆九渊的, 这位陆九渊又 叫陆象山,虽然同为儒家, 但是学术派别不同,陆九渊是心学的代表 性人物, 和明代的王阳明是一脉的, 史称“陆王心学“.朱熹的理学和陆 九渊的心学曾经在他们共同的好友吕祖谦的调和下进行了几次思想 碰撞,位置就在江西信州的鹅湖寺,这就是史上著名的 “鹅湖之会“. 我这里尝试梳理一下二人的主要观点, 以及说明一下为什么二人的思 想是难以调和的。 朱熹的理学, 强调的是万事万物都有一个“理“,这个 理就有点类似于“道“,读书人可以通过“格物“而“致知“,从而将这个先 天就存在的“理“给挖掘出来加以研习领悟,这个“理“表现在天体宇宙 和外物上就是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物理规律, 表现在社会上就是人们 都要遵从的一种人伦秩序。所以我们可以看出,程朱理学是强调有这 么一个“死理“存在的,我们只要通过多看书、多格物的办法就可以逐 渐将这些“死理“格致出来,这就是理学家的为学之道,他们强调的是 事物背后有一个理在,可以通过“渐悟“的方式将这个理格致出来(心 学在为学之道上更强调顿悟) 。在社会领域,他们强调有一套“三纲五 常“存在,这就是存在于社会秩序上的理,人们需要遵从它从而实现 “ 国治而天下平“. 而我们再来看看陆九渊的心学呢, 心学宣布不认为有这么一个先 天就存在的“理“,心学认为“心就是理“,怎么理解“心即理“呢?心学认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为这些理学家口中的“死理“,其实不过是我们认识事物的一个阶段性 认知成果而已,反应的是 我们当下的内心感知边界, 就好比人们对于世界最开始的认知是 “天圆地方“,后来又意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上, 以为我们的地球便 是宇宙的中心, 于是有了“地心说“;再后来又意识到不对劲, 认识到地 球是在围绕着太阳在转,于是我们认知到的“理“便又推进到了“日心 说“……, 如此延续下去, 大家可以看出, 其实心学更贴近真实的世界, 我们所处在的世界,所谓的“理“不是死的,而是活的,随着我们“心“ 的认知边界的扩张和深入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 个人在认识论上也更 认同心学的主张。 可以假定一场世界大战使得整个世界又回归到了原 始状态, 我们今天所达到的认知边界, 那些“理“,又会随着人类世界的 消亡而清零,新的生物出现后,它们认知世界便又会出现它们自己的 “理“,这个理反应的便是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