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浙江卷
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长江的水调往北方的调水工程,调水线路主要为大运河。读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线路图。完成1、2题。 1、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①可以解决华北平原的盐碱化问题②有利于改善丙地大运河航运条件③调至戊段可以自流引水④可缓解戊地的用水紧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长江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可提高社会对长江水质的关注 B、可促使长江的泥沙向海洋输送 C、可降低甲地咸水入侵发生的可能 D、可改变长江口外海洋潮汐的规律 中亚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部,中亚国家与我国之间已形成由铁路、公路、航空和管道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读我国与中亚部分地区略图,完成第3、4题。 第3、4题图 3、我国与中亚国家之间大力进展铁路运输,体现其优势的是①适宜长距离大宗货物运输②修建总体成本低③运输快捷,灵活方便④受气象灾害影响相对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某贸易代表团7月从吐鲁番出发沿铁路前往中亚考察,有关沿线的自然环境描述正确的是 B.在乌鲁木齐看到坡上有植被、顶部有积雪的山峰 区域人口对资源压力指数是全国某资源人均占有量与区域该资源人均占有量之比,此比值可作为推断区域人口规模适宜程度的指标之一。读表,完成5、6题。 第5、6题表 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 城市化水平(%) 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 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 全国 青海 河南 黑龙江 浙江 5、四省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A、人均GDP水平越高,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大B、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耕地压力越小 C、人均GDP水平越高,则城市化水平越高D、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小 6、四省比较,关于产业进展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A、青海大力进展高科技产业条件最佳 B、河南进展耗水较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C、浙江进展用耕地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D、黑龙江进展商品农业耕地条件最佳 °所作的地质构造、地貌剖面图,图中一般地势越高地下水埋藏越深。读图,完成第7、8题。 第7、8题图 7、对图中四地地质构造成因、地貌外力作用方式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流水侵蚀 B、②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沙砾洪积 C、③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泥沙冲积 D、④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泥沙堆积 8、图中城市历史上曾是某朝代的都城,该王朝一般会选择在土层深厚、地下水位较深的地方修建皇家陵墓。图中较为理想的地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水分盈亏量是降水量减去蒸发力的差值,反映气候的干湿状况。当水分盈亏量>0时,表示水分有盈余,气候湿润;当水分盈亏量=20℃,最短生长期为4个月。评价该农作物在两地的生长条件,正确的是 A、①地温度条件适宜,水分条件不足 B、②地温度条件适宜,水分条件不足 C、①地水分条件适宜,温度条件不足 D、②地水分条件适宜,温度条件不足 10、①②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A.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和高山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D、高原和高山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11、地球上某点,每天该点经过昏线的地方时不断前移,则该点所在地与时间段匹配正确的是 A、澳大利亚悉尼,5月 B、美国华盛顿,1月 C、南非好望角,5月 D、印度孟买,4月 12.如何对待物质需求,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认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有的甚至提出“去人欲”;也有的针锋相对:“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下列人物中,明确表达上述主张的有 ①苏格拉底 ②亚里士多德 ③朱熹 ④李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13.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china)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所以,中国被称为China。更有学者指出,China是“秦”的音变(Qin→Chin-a)。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 A.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 B.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泛调查,得出科学结论 C.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方式解决这一学术问题 D.弄清最早China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 14.下列是宋、元、民国、当代编纂的浙江地方志及其部分目录,这些地方志按先后排列是 ① 《山阴志》 选举、书院、学堂、新军、警察 ② 《临安志》 宫阙、宗庙、三省、台阁、禁军、科举、坊市 ③ 《四明志》 职官考(府州官员)、学校考(本路蒙古学、本路儒学) ④ 《绍兴志》 科学技术、报刊、文物古迹、名家学术思想 A.①②④③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 ③①④② 15.清末某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这一言论的含义是 A.“求富”“自强” B.“师夷长技” C.“中体西用” D.“民生主义 16.从甲图到乙图,表明 甲图 清初男子剃发蓄辫 乙图 民国初年男子剪辫 第16题图 A.先进习俗必定取代落后习俗 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第17题图 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 D.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17.右图是20世纪初某报截图,它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A.出版业的进展 B.广告业的进步 C.婚姻礼俗之变迁 D.世界文明之演进 18.《纽约时报》某驻华记者在回忆录中述及“广州聘请苏联顾问”,“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利”,“上海的英、美、日租界忙着增兵助防”,“攻克南京”、“北京周边战事连连”等。这些情形出现于 A.辛亥革命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 C.国民革命时期 D.全面抗战时期 19.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学者敏锐地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