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药疗法
脐疗(肚脐)那点事脐疗(肚脐)那点事 黄金昶黄金昶 在中医看来,脐不只是胎儿出生后剩下的组织,而是很好的给药部位,而且还是养生治病在中医看来,脐不只是胎儿出生后剩下的组织,而是很好的给药部位,而且还是养生治病 要穴,用它治病具有治病快、适应症广,脐疗是中医外用治疗疾病的奇葩,让我们来揭开要穴,用它治病具有治病快、适应症广,脐疗是中医外用治疗疾病的奇葩,让我们来揭开 它神秘面纱……它神秘面纱…… 一一. .认识脐及脐疗认识脐及脐疗 在胎龄3个月时,脐带就形成了。脐带是胎儿与母体连结的纽带。 各种营养物质和氧通过脐 带源源不断地进入胎儿体内,同时胎儿代谢的废物又通过脐带运输出去,这就是胎盘循环。 在胎儿时期,呼吸是通过胎盘呼吸的。 胎盘循环保证了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 经 “十月怀胎” , 胎儿体重达3~4公斤、 身长50厘米。胎儿娩出之后,脐带就完成了输送营养的历史使命被结扎、 剪断,待断端干 燥之后,就是腹部的肚脐。 在古代道教的炼丹家眼中,“脐中”为其在练功过程中所发现的“玄关一窍”,即气穴。人 在出生以后,剪去脐带则一点真元之气聚于脐下, 为生命的根本。因此,脐虽是脐带脱落之 后形成的一个根蒂组织,但它绝不是一个孤立的蒂结。古代医家曾日:“真阳在,人命在; 真阳散,人即死,故称脐为命之蒂。”这里说的真阳,是指婴儿出生落地,剪断脐带从母体 带来的一点先天之气(又叫元气),此气在人体出生后, 就归人脐内。 《难经·六十六难》日: “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神阙穴位于大腹中央的脐部,为先天 之命蒂,后天之气舍,介于中下焦之间,所以为经气的汇海,五脏六腑之本,并且,神阙穴 和人体重要的经脉、五脏六腑相互联系、相通,从而使它能通过其特殊性而起到独特的治疗 作用。 古代气功家也认为,人体有一个以脐为中心的太极图,中间有两个对持抱阴阳鱼, 产生阴阳感应,气血升降出入,生机周流不息,.脐是生命的中枢,即生命之根。神阙穴和 诸经百脉相通,对人体的全身都有调节作用,所以,古代气功家非常讲究意守丹田(丹田在 脐下 3 寸,方圆 4 寸),为肾间动气出行之所。 丹田是人们养身治病常用的部位,大文豪极为赞赏,曾作诗: “可怜病士西窗下,一夜丹田 常自摩”。 脐在中医叫神阙,取“如门之阙,神通先天。”之意,名为“神阙”。《经穴名的考察》称 “神”是心灵生命力,“阙”是君主居城之门,为生命力居住的地方。 所谓脐疗(Hilum therapy ),就是把药物直接敷贴或用艾灸、热敷等方法施治于患者脐部, 激发经络之气,疏通气血,调理脏腑,用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为中医内病外 治领域的一种治法,属于现代药学透皮给药系统范畴。 二二. .观肚脐知健康观肚脐知健康 根据国外医生临床发现,从肚脐眼的形状可以看出身体健康与否, 1.向上形:肚脐眼向上延长,几乎成为一个顶端向上的三角形。具有这种肚脐的人,应 多留意胃、胆囊胰脏的健康状况。 2.向下形:应注意预防罹患胃下垂、便秘、慢性肠胃疾病及妇科疾病。 3.圆形:女性肚脐若为正圆形,表示身体健康,卵巢功能良好;男性则表示精力充沛、血 压正常,五脏六腑都很健康。 4.海蛇形:为肝硬化等肝脏疾病的征兆,要小心注意。 5.满月形:看起来结实丰盈,下腹有弹性,对于女性来说是卵巢功能良好的表征。 6.肚脐偏左:应预防肠胃功能不佳、便秘或大肠黏膜病变。 7.肚脐偏右:应注意肝炎、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 8.肚脐凸出:当腹部有大量积水或卵巢囊肿时,肚脐就会向外突出。 9.肚脐浅小:表示身体较为虚弱,体内激素分泌不正常,浑身无力,精神状况不佳。 三三. .脐疗的方法脐疗的方法 中医最重要的外治书籍《理瀹骈文》是其论述外治法的专著,书中记载贴脐、填脐、 纳脐、涂脐、敷脐、掺脐、灸脐等法的验方达300 种之多。治疗病种遍及内、外、妇、儿、 五官、皮肤等科。而且对贴脐疗法的作用机制、药物选择、用法用量、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以及辨证施治方面,都从理论上作了系统的阐述,使脐疗形成了独特的体系。 脐疗用药很讲究。清代名医吴师机指出, “必得气味俱厚,药性走窜……可以 通经走络,开窍透骨” 。 我们常用的方法是药物敷脐、贴脐、灸脐、蒸脐、药灸等。 四四. .脐疗的发展历史脐疗的发展历史 中医外治的历史悠久,而脐疗作为一种中医的外治法, 亦源远流长, 早在殷商时期,太乙真 人就用熏脐法治病;彭祖也用蒸脐法疗疾。在春秋战国的《五十二病方》记载脐疗。药物敷 脐疗法是从古代药熨、敷贴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于其安全有效,简便易行,故备受 历代医家的推崇。 脐曰神阙,位于任脉;《灵枢·营卫篇》曰:“足厥阴肝脉……其别支循脊入骶属督脉,上 过毛中上行入脐中。”指出了脐与督脉的关系;《素问·骨空论》:“冲脉者,起于气街, 并少阴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言明了脐与冲脉的关系;《灵枢·经别》:“当十 四椎,出属带脉。”阐述了脐与带脉的关系;《难经·六十六难》:“脐下肾间动气者,人 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认为脐为先天之命蒂,后天之气舍,为经气之汇海,五脏六腑 之本。《灵枢·经筋》 :“手少阴之筋……下系于脐。”《会元针灸学》 :“神阙者,神之舍 也,心藏神,脐为神之舍。” 《灵枢·肠胃》: “小肠后附脊,左环迥叠积,其注于迥肠者, 外附于脐上。”心与小肠相表里为络属关系,故脐与心脏、小肠相通;《灵枢·营气》 :“上 行至肝……其支别者, 上颌, 循颠, 下项中, 循脊如骶是督脉也, 络阴器上过毛中, 入脐中。 ” 脐属任脉, 任脉会足少阳于阴交; 督脉贯脐中央, 督脉会足少阳于大椎, 即脐与肝、 胆相关; 《灵枢·经脉》 :“胃足阳明之脉……下挟脐。” 《难经·二十七难》 :“冲脉者,起于气冲, 并足阳明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脾与胃表里络属,脾胃为后天之本,而脐为后 天之气舍,即脐与脾、胃相关联; 《灵枢·营气》: “故气从太阴出……入脐中,上循腹里, 如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脐之深部直接与大肠连接, 《幼科大全论脐》“脐之窍属 大肠。 ” 又肺脉属肺, 络大肠, 故脐与肺大肠直接相连; 《灵枢· 经别》 曰: “足太阳之正…… 属于膀胱,散之肾,……足少阴之正,至中别走太阳,而合上止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 而带脉过脐,故肾和膀胱可通过带脉通脐;《难经·六十六难》: “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 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故名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 原者三焦之尊号也。”《难经·三十一难》:“中焦者……其治在脐旁;下焦者……其治在 脐下一寸,故名曰三焦。”故脐与三焦相通。这些都说明了脐与脏腑、经络的联系,并为后 世敷脐疗法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脐部用药物治疗疾病最早见于晋代葛弘《肘后备急 方》,书中提出“灸脐上十四壮,名太仓,可治卒得霍乱腹痛”,此阶段为脐疗的萌芽时期。 到了唐代,脐疗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著作已 有很多关于敷脐疗法的记载。如:《千金要方》:“治虚寒腹痛、上吐、下泻,以吴茱萸纳 脐,帛布封之。”《千金翼方》记载:“治霍乱吐泻,筋脉挛急……此病朝发夕死,以急救 暖脐散填脐。” 此外,孙思邈还用东